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發表文章數:144

個人簡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架構具跨領域溝通性質的科學新聞平台,提供正確的科學新聞素材與科學新聞專題探討。我們以「即時回應」與「專題報導」的方式,提供合適的專家,作為媒體採訪的參考。

最新文章

2023/03/24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專家談GPT-4:Google是圖書館員,ChatGPT是口譯員,腦補是難免的

如果我們將這兩個角色擬人化之後,Google是一個圖書館員,它不會告訴你任何東西,只會幫你找東西。ChatGPT是一個會超級多語言的口譯員,它不會幫你找東西,但是很愛幫你「翻譯」或「轉譯」,也很樂於自己補充。簡單來說,前者是用「查」,後者用「翻譯」。

2022/12/28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全球H5N1疫情已擴及到台灣,為何專家不建議使用疫苗?

全球禽流感疫情已擴及到台灣,台灣多縣市的養畜場及野鳥排遺檢出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病毒。H5N1疫情嚴峻,台灣是否能有效防堵國內疫情擴散,有賴政府實際執行的防疫策略與監測方針,透過台灣學者的看法與討論,提供決策者與民眾更多具參考價值的科學資訊與實證建議。

2022/11/26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我們需要擔心「一孕傻三年」、「懷孕會變笨」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研究作者埃爾斯利娜.赫克澤在2016年曾經發表過一篇研究〈懷孕引起大腦結構長期留存的改變〉,也提到婦女的懷孕期間會改變大腦結構。此研究團隊在今年的研究與2016年的研究相較,有什麼新的發現嗎?研究結果究竟說了什麼,我們有需要擔心「一孕傻三年」、「懷孕會變笨」嗎?

2022/10/14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家談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有前景也有其侷限,我們如何理解科學研究肩負的生命責任?

實驗動物的用與不用,是人對倫理的拉扯,但醫療上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們必須對實驗動物更加負責,並且在發展出完整可運用的替代方法前,落實對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照護。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訪問了四位專家,期望能提供讀者更完整且多元的資訊,來理解實驗動物與替代方法的議題。

2022/09/23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918台東強震專家意見:如何判斷是不是「正常能量釋放」?台灣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

目前我們看到輿論對於地震的成因、影響有多種不同的觀點。中央氣象局推測,這次地震的主因是受到中央山脈斷層的影響,但也有人認為以發生地點來看,應是受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地區斷層影響。另外對於台灣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也有不同的看法。究竟該如何理解這次的地震呢?

2022/09/04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降低幫助他人的意願」,專家怎麼看?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注意到睡眠和助人可能有關係,並在適當的時機自行考量運用,可能還是一個可以試試看的參考面向。例如如果想在大學校園辦義賣或募款,若時間選在期中、期末考週(許多學生熬夜通宵念書),成效有可能會較低。

2022/07/08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Omicron變種亞型BA.4、BA.5是否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過去打的疫苗還有效嗎?

Omicron BA.1變種病毒亞型BA.2.12.1、BA.4和BA.5在多個國家現蹤後,感染的病例數正快速地增加。這篇報告在研究BA.2.12.1、BA.4和BA.5的病毒特性與免疫逃逸等能力,有4個重要發現。

2022/05/28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感染Omicron痊癒後免疫力就像吃了「無敵星星」?聽聽專家怎麼說

有研究認為感染Omicron病毒會增強疫苗先前引發的免疫力,而獲得對其他既有變種病毒的抵抗力;但未接種疫苗的個體感染了Omicron病毒後,可能無法獲得對其他既有變種病毒的抵抗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免疫學相關專家解析,應如何看待此研究。

2022/05/27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歐美多國爆發「猴痘」疫情:過去曾發生過大流行嗎?如何預防與治療?

透過國內專家學者對痘病毒的多年研究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專業知識,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專家釐清並減低民眾對猴痘的擔憂與恐懼。

2022/05/12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抗COVID-19口服藥物Paxlovid、莫納皮拉韋為何有效?又有什麼用藥限制?

Paxlovid的效果比較好,但對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可能會有所影響,需要專業醫師開立處方簽。而Molnupiravir,除了孕婦及哺乳中的女性以外的民眾相對安全,但效果可能比較沒那麼好。

2022/05/11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美國病因不明「嚴重急性兒童肝炎」破百例,禍首可能是腺病毒嗎?

此份美國CDC的聲明中提到,雖然以前有報告顯示免疫系統不全且感染腺病毒的兒童患有肝炎,但先前觀察到的腺病毒41型,並不是健康兒童產生肝炎的常見原因。這次大部分是健康的兒童患有不明原因的肝炎,還不清楚是否和腺病毒41型有關。

2022/04/30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COVID-19兒童疫苗接種:現有研究、臨床試驗數據與專家意見

三位專家均指出莫德納與BNT疫苗在兒童的臨床試驗數據、副作用狀況,仍待累積,以目前有限的數據來看,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可以防止COVID-19感染後的重症和死亡。

2022/04/16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可以用玉米粒的排數(12、14、16排),來判斷是不是基因轉殖玉米嗎?

在同一玉米品種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排數,有些品種的排數有8、10、12排;有些12、14、16、18排;有些品種則會出現18、20、22、24排,更有一些品種的排數差異更大。所以單以玉米粒的排數多寡,無法判斷是不是基因轉殖玉米。

2022/03/30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家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可能有哪些健康風險?

《環境國際》期刊發表一篇以最新技術檢測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的研究,首次在人體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用最新的方法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和種類。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環境醫學、生物科技與臨床醫學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2022/03/11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網傳「水果打成汁,營養食品變成垃圾食物」?簡單把握幾個原則就可減少營養素流失

水果用果汁機打碎後,是否會破壞裡面的營養成分?選擇「鮮榨果汁」又該把握哪些基本原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與事實查核組織Mygopen一起為你解答。

2022/03/05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家從細胞、動物實驗發現Omicron致病力較低,專家們如何解讀?

《自然》期刊同時發表兩篇最新的Omicron研究,第一篇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在臨床前的小鼠模型試驗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能力降低;第二篇則進一步發現複製能力與致病能力降低的可能原因。

2022/02/18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研究發現有COVID-19長期症狀者腸道益菌減少,是否代表益生菌可預防重症?

國際期刊《腸道》(Gut)發表一篇研究,比較有、無COVID-19長期症狀的患者,發現兩者腸道菌的組成不相同。這是否代表益生菌可預防重症或長期症狀呢?

2022/02/02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專家意見:5-11歲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有沒有效、夠不夠安全?

5-11歲兒童的疫苗接種,目前唯一需要更進一步證實的,是真實世界的疫苗保護力。在安全性沒有顧慮的前提下,以兒科醫師的角度而言,5-11歲兒童接種低劑量BNT162b2疫苗,依然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