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張雅粱

發表文章數:35

個人簡介

澎湖人,現職東南亞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究,喜歡曬太陽、下鄉、追劇、聽歌跟亂亂想,熱愛東南亞藝術。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08/31 | 張雅粱

訪檳城「潮藝館」:潮州人因政治與經濟因素下南洋,也將家鄉的「潮劇」帶到東南亞

華人移民時,通常會按原方言及原籍地來進行結群,潮州人也不例外,如東南亞各國的潮州會館就是海外潮州人的重要社團,這類協會常利用公共廟宇(如天后宮、武聖廟或宗族祠堂等…)當作活動中心,藉此來建立移民的社群網絡,協助移民事務,也分享日常生活經驗,透過同文同種的地緣關係凝聚認同感,是此移民組織主要的運作規則。

TNL+ 2023/08/01 | 張雅粱

從《沉默之像》到「骨墓紀念碑」:殺戮與壓迫加乘藝術後,暴力美學往往是藝術家創作的選項

930事件和黑色五月暴動都發生在印尼前總統蘇哈托任內,兩次暴動都與反華騷亂有關。暴力傷痕,需要修復,1998年蘇哈托獨裁政權結束後,印尼華裔藝術家胡丰文以排華主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骨墓紀念碑〉及〈在雨中書寫〉就是透過不同形式所表達的排華傷痕之作。

TNL+ 2023/06/27 | 張雅粱

清邁灰泥藝術:工匠經年累月傳承的工法,紫尤寺的七頂佛塔是經典之作

2017年,我在泰國實地考察那伽灰泥雕塑,由一名藝師帶領一群工班現場製作,他告訴我,雕塑的小地方可以用模具造型,但像頭部這類重要部位的製作就必須靠有經驗的藝師,以其多年的功力才能駕馭灰泥,塑造出優美形象。

TNL+ 2023/06/02 | 張雅粱

看吳哥窟如何透過「飛天」將人間轉為天堂:「在高棉人心中,它們從來不是沒有靈魂的建築」

關於吳哥寺廟群大量使用飛天圖像的原因有幾種推測,一種與三界有關,認為飛天原屬三界天人,伎樂酬神,是天堂最佳配角。一種與神靈崇拜有關,認為高棉皇族是梅拉飛天的後裔,為彰顯皇室的神聖性,所以大量使用飛天圖像。

TNL+ 2023/05/03 | 張雅粱

強大的「梵天天鵝之乘」:船隊出巡始於素可泰王國,泰國皇船承載著歷史與榮耀

擁有天鵝造型船首的「素攀納鴻皇船」在阿瑜陀耶王國時期就已存在,只是戰亂無情,昔日的榮景無以復見。卻克里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下令建造新船以作為皇家主要御用船,拉瑪五世時期又以原型重造並於西元1911年完工下水,服役至今。

TNL+ 2023/03/26 | 張雅粱

印尼活遺產「哇揚」是老少咸宜的偶戲演出,位於老城區的博物館更值得一看

印尼的哇揚因地、因戲而衍生出多種戲劇形式,主要可分為四大類:皮影戲、木偶戲、人偶戲及畫卷戲;哇揚木偶劇團於2008年更被收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TNL+ 2023/02/25 | 張雅粱

訪泰國洛坤府皮影戲民俗博物館:由「國家級藝術家」創立,推廣泰南無形文化資產

回憶起博物館的興建過程,瓦替老師說主要跟拉瑪九世國王有關,有次他父親受邀表演皮影戲給國王欣賞,九世王看了後非常高興,不但稱讚素差特老師的演出,還鼓勵他要將這門表演藝術傳承下去。由於受到國王的肯定,所以素差特老師就決定在家鄉建立皮影戲博物館,保護與促進當地文化。

TNL+ 2023/01/06 | 張雅粱

談寮國藝文政策:從1827年暹羅洗劫永珍金塔,金塔變黑塔說起

1827年暹羅(泰國)與寮國發生戰爭時,金塔外的黃金被暹羅軍隊一一洗劫,使得金塔變成黑塔;而就在永珍危急存亡之際,塔內的七頭那伽展現神蹟幫助寮國人擊退暹羅軍隊,這才保全永珍城,至今,永珍人一直尊奉黑塔那伽為該城的守護神。這則故事說明寮國人民對那伽的情感,他們對那伽的聯繫比泰國人更深,除了護城軼事外,寮國人也相信那伽是傳說中的祖先,所以長久以來,那伽一直是寮國人的圖騰、信仰與護佛神獸。

TNL+ 2022/11/26 | 張雅粱

清邁的「世界遺產城市」之路:擁有歷史文化優勢,加上「文青模式」讓古蹟不再冷冰冰

清邁的文青店的建築構想一目了然,展現「在地人用在地素材」的思維,老闆使用蘭納的傳統民房、大樹、保護神、木雕、佛幡、燈籠與水罐等營造舒適的用餐環境,讓這家店看起來簡單又不失內涵。

TNL+ 2022/11/01 | 張雅粱

「南洋風格」和「南洋風」差別在哪?關於「南洋畫派」爭議的二三事

首先是「南洋風格不等同於南洋風」一說,凸顯了東南亞早期華人的中華文化觀。承姚先生之說,「南洋風」中的 「風」有「國風」之意,按《詩經》的〈國風〉解釋,是指西周時期15個不同地域的諸侯國,各國有自家風土民情的詩篇,所以上世紀中葉新加坡藝術界所說的「南洋風」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下「國風」意義的挪用

TNL+ 2022/09/26 | 張雅粱

每年出夏節於湄公河出現的「那伽火球」,究竟是沼氣自燃現象還是信眾相信的「祥龍吐火」?

神秘的那伽洞穴(ถ้ำพญานาค, Naga Cave)一直是湄公河居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據說那伽居住於水底幽冥世界,常經由洞穴、深淵往返人間,所以出現過神秘蛇紋的洞穴,都有可能是那伽出沒的地點。

TNL+ 2022/09/02 | 張雅粱

談曼谷藝文中心「白象藝術獎」:站在泰國傳統藝術基礎上,獎勵青年創作者的創新思維

若說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是泰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一點都不為過,曼谷藝文中心以當代藝術策展聞名,該館肇始於1994年泰國藝術家聯盟的發想,幾經提計畫、停工與復工的波折,終於在2008年7月正式營運,目前該中心仍是曼谷年輕人熱愛的聚會場所之一。

TNL+ 2022/07/29 | 張雅粱

曾是法國殖民地,永珍也有一座融合瀾滄佛塔藝術、紀念戰役的法式凱旋門

永珍凱旋門採競標制,那時美國資助了寮國一筆興建新機場的資金,寮國政府沒有依照美政府的想法行事,反而用此資金打造了凱旋門;在眾多參賽者中,寮人Tham Sayasithsena所設計的模型拔得頭籌,其創作理念是在法國凱旋門的基礎上融入瀾滄設計,因此順利地成為永珍凱旋門的建築師。

TNL+ 2022/06/29 | 張雅粱

從神話「莫奶奶」和「昭阿努翁」,看湄公河泰寮兩岸的政治雕像與族群認同

這段歷史源起西元1826 年,當時的永珍(寮北境內)為暹羅藩屬,但永珍的地方首領昭阿努翁卻出兵攻打暹羅另一處屬地:呵叻(泰東北境內);過程中,莫奶奶帶著呵叻敢死隊,徒手反擊永珍軍隊,並將其擊退,後來莫奶奶受到泰皇室表揚,尊她為民族女英雄。

TNL+ 2022/06/03 | 張雅粱

「在地」才能感動人心:從「那伽神像之家」看泰國工藝與在地智慧

那伽工藝是泰國實踐在地智慧的案例之一,製作過程中,藝術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透過他們所創作出來的那伽,包含了泰式設計與地方文化

2022/05/05 | 張雅粱

東南亞那伽的形象翻轉:從七情六欲的「蛇精」轉變為持戒的修行者

暹粒昔日的金塔早在時間巨流中灰飛湮滅,但九頭蛇精的傳說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這些世代傳承的民間故事讓後人瞭解,在佛教的文化脈絡外,那伽不但善戰且深具人性,愛很情仇是祂與人世間最纏綿的糾葛。

2022/04/05 | 張雅粱

從吳哥窟攪乳海壁畫看高棉文化:天神與阿修羅們聯手攪拌乳海,以尋求海底長生不老甘露

〈攪海的故事〉在多部印度文學中都有記載,包括耳熟能詳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也有這個章回。《羅摩衍那》隨著婆羅門教傳入東南亞,流傳多國,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文學,各地版本有所不同,像泰國《拉瑪堅》、寮國《羅什與羅摩》與印尼《史詩哇揚選篇》等都是羅摩故事的改寫版。

2022/03/02 | 張雅粱

原來《尋龍使者》裡的西蘇不是龍?談北東南亞「那伽」風格的轉變

2021年迪士尼動畫《尋龍使者:拉雅》(Raya and the Last Dragon)主角西蘇的原型就是東南亞那伽,雖然片中還是稱祂們為「龍」(dragon),但龍跟那伽實際上是兩個概念,祂們的文化跟形象有所不同。「龍」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特指文化中國)神獸的主要認知,所以在日常溝通上,常會沿用「龍族」來統稱其它與龍相似的神獸,包括那伽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