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訓譯

發表文章數:27

個人簡介

出身工業大城高雄,熱愛棒球原鄉嘉義。研究興趣是「教育社會學」。長期關注學校、學生與家庭間的三角關係,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最新文章

2019/09/15 | 張訓譯

【100種老後生活】誰說老年生活就只能日復一日在家等便當?

年輕的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找尋自己的夢想與旨趣,慢慢去實踐,並帶著破斧沉舟的勇氣去體驗起伏的人生,把所有的歡笑與淚水盡收心底,等到年老時,回首當初方能感受到年輕氣盛追尋夢想的喜悅並與他人分享。

2019/03/23 | 張訓譯

不再眷戀年少時的台北夢,我們回高雄認真為自己而活

我和A遠離高雄打拼之後才知道故鄉的美好,遠離家鄉,我們都在為生命奮鬥,每日庸庸碌碌的工作與生活,無暇顧及他人;回到家鄉,我們都是為生命而活,回到家鄉之後才發現,原來最好的是高雄,高雄有著「海洋首都」的美名,生活步調緩慢,才慢慢建立起自己與周遭他人的連結。

2019/02/24 | 張訓譯

放榜新聞形塑「成績至上」神話,但這就等於人生的勝利嗎?

成功沒有捷徑也沒有對錯,高中升大學階段對於學生而言,或許成績是最重要的入學條件,如果將成功這件事從眼前的升學拉長到三十年後再來檢視,會發現眼前的成績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未來還必須面臨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與挑戰。

2019/02/23 | 張訓譯

108課綱的「核心素養」,與九年一貫的「基本能力」有什麼差異?

如果細究會發現,108課綱所強調的諸如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情意態度、情境結合的學習、學習歷程與策略、整合活用等等的用語,在過去的九年一貫課剛實施時也有提過,只是加深加廣。

2018/11/29 | 張訓譯

設立「原住民專班」真能解決教育不均的問題嗎?

如果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設立專班是想要解決教育均等的問題,不論族群背景都能夠接受大學教育,相對於漢人完整的教育制度,原住民專班實施五年後仍然面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2018/10/28 | 張訓譯

《再見!鬥牛老師》:當校園裡的頭痛人物走上為人師表一途

看到李性義奮鬥向上的故事以及為人師表的模範,如果社會上有更多的教師能夠具備這樣的教育愛,在學生出社會之前導正偏差行為,對於社會的負擔也會減少。

2018/10/10 | 張訓譯

《如果人生有地圖》:從「人生專家」的生命智慧中找尋解答

Pillemer的這本著作試圖透過老年人的生活經歷與人生智慧對現代的我們提出忠告,這些經歷過大風大浪與人生波折的老年人,這些專家們有著迥異的人生軌跡,回溯自己的過去後酸甜苦辣在心頭,他們所經歷的也許有可能也是我們未來將會遇到的,如何處理與解決正是人生智慧的考驗。

2018/09/26 | 張訓譯

大學教育普及化的年代,碩士學歷真的比較有用嗎?

筆者是學社會科學專業,社會科學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學歷無用論,有的人認為社會科學根本無法解決社會上的難題,只會帶來紛爭與亂源,因此筆者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並參卓不同學科朋友的意見之後,歸納出以下如何選擇是否該讀研究所的理由。

2018/08/14 | 張訓譯

逐夢踏實的甘味人生:在偏鄉教師生涯找到人生志向的「阿甘老師」

徐凡甘這個名字看起來如此普通,但是他的人生卻不平凡,他是偏鄉學校小孩口中的「阿甘老師」。過去曾是為台灣而教第一屆培訓教師,且在2013年就讀台灣大學時榮獲總統教育獎,讓徐凡甘不平凡的一生從此公諸於世,並且在2018年6月出版了《我的選擇,是把生命活得更好》,希望激勵更多類似的人能夠勇於奉獻社會服務。

2018/07/17 | 張訓譯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父母成了以「愛」為名的劊子手?

從紀伯倫的思想會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的,身為父母不能自私的將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旦孩子失去了原本的自我,將會無法倒退。而台灣的父母特別偏愛指導孩子的人生棋局,直至達到自己的目標為止。

2018/07/12 | 張訓譯

當社會強調學科至上時,技藝教育幫助另一群學生走出一片天

為了能夠發掘學生的多元潛能,教育部變設立技藝教育學程,讓國中端和高職合作,提供學生每星期一天到高職學習的機會,不僅能夠提早學習到專業知識,還能透過技藝班的成績保送到公立高職,這對許多成績不佳的學生可說是一個邁向成功人生的機會。

2018/07/05 | 張訓譯

設立「原住民實驗大學」可行嗎?三大面向探討可能的困境

透過實驗教育的方式設立第一所原住民大學有其必要性,但也會面臨許多問題。本文就課程結構、師資培育、學校文化與教學方式來探討設立原住民實驗大學之可能困境。

2018/06/19 | 張訓譯

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思辨人生價值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就是希望能夠啟發學生對於生命的關懷與體悟,並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讓學生重視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讓學生具備思考的素養與價值思辨的能力。

2018/06/15 | 張訓譯

推翻智力成功論假設,「恆毅力」對資質普通的我們是莫大勉勵

過去我們都認為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拿到成功人生的入場券,而Duckworth教授的研究成果則是指出天份不是成功的保證,取而代之的是找到熱情,並將心力投注其中,才是更加關鍵的因素。

2018/06/05 | 張訓譯

學業成就不再是唯一指標,「非認知能力」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Paul Tough訪問了許多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們都普遍認為有其他能力和認知能力一樣重要。他們提到的特質包含了Grit(恆毅力)、Perseverance(堅持)、Curiosity(好奇)、Optimism(樂觀)、Conscientiousness(自我覺察)、Self-control(自我控制)。這6項能力心理學者稱之為「非認知能力」,教育學者則稱之為「品格優勢」。

2018/05/25 | 張訓譯

《模犯生》:教育到底是鞏固既有階級,還是有助於階級流動?

泰國電影鮮少以教育作為主題,尤其是跟考試作弊相關。去年在台灣上映《模犯生》這部電影讓我們不由得再次想起,教育到底是鞏固既有的階級,還是有助於階級流動?

2018/05/21 | 張訓譯

高教擴充是否造成了「延緩成年」的狀況?

延緩成年的問題是筆者觀察高等教育多年所匯集的心得,高等教育讓我們一直維持學生的身份,擁有犯錯的權利,其實都是不利於個體發展的。

2018/05/17 | 張訓譯

「家庭優勢」的台美比較:家庭階級文化如何影響孩子教育成就?

台灣的教育現場也存在著階級差異,用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子女的學業成就。以下將就《家庭優勢》內容與筆者對台灣教育的觀察作一對照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