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 | 十二道人情味 走訪萬華在地店家,看見「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社區共好 本篇文章訪談了三個萬華在地店家,聆聽他們在本業之餘,如何為地方貢獻心力,透過他們的故事,帶你看見人們口中「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由地方生活為根基,堆疊成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場域。 萬華 艋舺古早味涼粉 More... 手工小吃 社區營造 協興蛋業 食品安全 傳統產業 青年旅館 大可居 觀光產業 社區共好 2018/08/15 | 十二道人情味 鼓勵學生野一點的「3E精神」:挑戰主流,從勞動中體驗多元文化差異 蔡老師在談話間數度提及,他認為老師們在跨域計畫中的任務,並非著重在輔導學生思考創業,甚至不認為老師適合作這樣的事情。但因為長期帶領學生投入参與地方事務,讓大學與部落可以合作,因此,從他歷年的教學經歷中發現,對於協助學生開創事業這樣的事情蔡老師並不陌生。 蔡政良 跨領域教學 More... 社會實踐 原住民部落 灶空間 地方事務 紀錄片 2018/08/12 | 十二道人情味 外籍看護與長者的生命敘說(下):語言不通又要朝夕相處,如何產生情感連結? 語言不通,即便是每天朝夕相處,彼此對待都是出自善意的情況下,還是有許多溝通不良的地方。累積久了,也許就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我們這門實作課的目的,是讓阿嬤和阿瑛彼此多認識一些。但我發現擔任的橋樑角色很重要,因為她們彼此不太認識彼此,也不太知道彼此的需求。」盈慧說。 高齡化 老年照護 More... 社區諮商 外籍看護 生命敘說 互為主體 2018/08/12 | 十二道人情味 外籍看護與長者的生命敘說(上):不是一紙雇用契約,而是「互為主體」的生命故事 透過大學師生與通譯作為中介的這場「生命敘說」課程實驗,看似彼此各自表述,實際上開啟了一道跨越族群與文化的溝通之門。 外籍看護 被照顧者 More... 社區諮商 互為主體 語言隔閡 照護品質 東南亞移工 家庭照護者 生命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