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政男

發表文章數:160

個人簡介

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2009)、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2011)、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三獎(2010)等20項文學獎,時事評論文章發表在報章超過400篇。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7/08/21 | 沈政男

自尊與依附不穩固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這些人走向「幻謊」之路?

自尊與依附不穩固比較容易形成的性格特質是自戀型性格、邊緣型性格與戲劇型性格,若再加上同理心欠缺,也容易形成反社會性格,而幻謊行為通常被看成這些人格違常之下的一部分表現。

2017/07/16 | 沈政男

解嚴30年,許多台灣人尚未政治啟蒙,國民黨該面壁思過38年

然後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走過戒嚴,也自我解嚴,卸除了心靈上的枷鎖。感謝先人與前輩的勇敢犧牲與付出,請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2017/07/15 | 沈政男

解嚴30年,許多台灣人尚未政治啟蒙,國民黨該面壁思過38年

然後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走過戒嚴,也自我解嚴,卸除了心靈上的枷鎖。感謝先人與前輩的勇敢犧牲與付出,請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2017/07/09 | 沈政男

有別於民視三立「去脈絡化」的鄉土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如何脫穎而出?

《花甲男孩轉大人》與其他鄉土劇的差別何在?又為何賣座?用時髦的詞語來說,《花甲》將傳統村家族的脈絡找了回來,花了很大成本與心血,把那些背景舞台與細膩氛圍,搭建與揮灑了回去。

2017/06/28 | 沈政男

從紀露霞到草東:唱出時代精神與集體認同的當代流行金曲

今年金曲獎最讓人眼睛一亮的,是獲得年度新人、年度歌曲與最佳樂團獎項的草東沒有派對。金曲獎評審說,「他們是悶世代的爆發」,固然沒錯,但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受到了中國獨立樂團與新世代搖滾音樂的重大影響,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值得台灣社會思索。

2017/06/23 | 沈政男

「寶瓶拒為林奕含出書」事件:寫文章雖是雅事,但出版畢竟是商業行為

林奕含先是參加文學獎,屢次失利以後才想要出書,可見她不一定要出書,也不一定要寫《房思琪的失戀樂園》,真正的重點是她想要成為作家。

2017/06/09 | 沈政男

精神科醫師談「密集恐懼症」與「空白恐懼症」

就像臭豆腐有人愛也有人怕,同理,密集之物,有人畏懼當然也有人喜歡。有沒有聽過空白恐懼症?與其說害怕空白,不如說喜歡密集,因為密集代表充實飽滿與完美。

2017/06/09 | 沈政男

精神科醫師談「密集恐懼症」與「空白恐懼症」

就像臭豆腐有人愛也有人怕,同理,密集之物,有人畏懼當然也有人喜歡。有沒有聽過空白恐懼症?與其說害怕空白,不如說喜歡密集,因為密集代表充實飽滿與完美。

2017/06/04 | 沈政男

AlphaGo的啟示:向成功者學習,永遠是最便捷的學習方式

每一步都下出最好步,累積起來就是最後的勝利。所以說柯潔為什麼會輸?他如果要贏,必須每一步的勝率都比AlphaGo高,但人腦不可能在短時間計算那麼多可能棋步,只能憑直覺,而直覺是一種相對不精確的深度學習。

2017/06/04 | 沈政男

AlphaGo的啟示:向成功者學習,永遠是最便捷的學習方式

每一步都下出最好步,累積起來就是最後的勝利。所以說柯潔為什麼會輸?他如果要贏,必須每一步的勝率都比AlphaGo高,但人腦不可能在短時間計算那麼多可能棋步,只能憑直覺,而直覺是一種相對不精確的深度學習。

2017/05/30 | 沈政男

紛縕宜脩,姱而不醜兮——屈原的自戀與憂鬱

除了體質因素與壓力因素,屈原的憂鬱症有更有幾千年來尚無人提及的個性因素。什麼樣的個性因素?自戀。

2017/05/30 | 沈政男

紛縕宜脩,姱而不醜兮——屈原的自戀與憂鬱

除了體質因素與壓力因素,屈原的憂鬱症有更有幾千年來尚無人提及的個性因素。什麼樣的個性因素?自戀。

2017/05/24 | 沈政男

每一位照顧者的暴怒背後,都有承擔不了的愛

即使罹患精神病,依然是我們最親愛的家人,我們也願意照顧他們,然而如果真的無法負荷長期照顧的重擔,與其硬撐下去,讓負面情緒佔領自己,不如向社政單位尋求照顧資源。

2017/05/22 | 沈政男

身為鄭捷父母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這樣一個還有自省能力,可以分辨孤單與寂寞有何不同的人,會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閉門造車,而得出一個「我必須殺人」的人生志向?

2017/05/20 | 沈政男

精神分析沒有科學根據?看來你不夠了解佛洛伊德

然而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在創立精神分析之前,佛洛伊德曾寫下〈科學心理學計畫〉這篇論文,也就是企圖打造一個奠基於自然科學的心理學。

2017/05/20 | 沈政男

精神分析沒有科學根據?看來你不夠了解佛洛伊德

然而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在創立精神分析之前,佛洛伊德曾寫下〈科學心理學計畫〉這篇論文,也就是企圖打造一個奠基於自然科學的心理學。

2017/05/15 | 沈政男

生也孤獨,死也孤獨

很多時候,我們開始真正認識一個人,總在那人離去以後。有立委說,「林奕含在高二升高三暑假被約去美術館看展覽,之後遭到性侵,所以她說,十七歲,『精彩的人生正要開始』,而我留在那一年,再沒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