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發表文章數:57

個人簡介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兩年舉辦一次,每屆歷時十天,選映來自全世界近140部紀錄片,並規劃專業競賽、論壇、工作坊,吸引來自國內外三萬以上的觀影人次,是亞洲最具規模、也備受期待的紀錄片盛會!

最新文章

2022/06/02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布洛卡區》導演蘇明彥:矽膠娃娃旅館的客人,男男、女女、男女、情侶,各種群體都有

《布洛卡區》透過失語的矽膠娃娃之眼,凝視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流動,一步步地探討當代身體、情慾與空間之間的變化。本次採訪邀請蘇明彥分享以矽膠娃娃旅館為題的動機,也談及拍攝、剪輯與旁白敘事的創作想法,如何不以議題切入,而是回頭凝望「意識」本身,將破碎的記憶一點一點拼貼回來。

2022/05/14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未泯》導演葉家辰:未泯讓我學到重要的一課,不要覺得紀錄片可以改變別人

《未泯》在去年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新北學生影像新星獎嶄露頭角之後,入圍了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本次採訪邀請葉家辰分享她眼中的未泯,以及兩人在拍攝過程的碰撞與交會,如何形塑她對紀錄片創作的想法。

2022/05/13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逃跑的人》導演曾文珍:從新住民和移工女性身上,看見我沒有的強大母性

《逃跑的人》入圍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此次採訪,曾文珍分享了許多拍攝過程歷經的挑戰,以及自己如何跳脱原本憤怒的情緒,從人的情感出發,試圖拓展同溫層並與觀眾對話。

2022/05/12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綠色牢籠》導演黃胤毓:「幽靈」代表西表礦坑的台灣移民,這些回憶與歷史不能抹滅

《綠色牢籠》深入二戰前曾是大東亞帝國主義下惡名昭彰的礦坑之島、又被稱作「綠色牢籠」的日本西表島,透過已故台灣阿嬤橋間良子的視角,回顧當年日本、台灣間幾近被遺忘的移民歷史。本次採訪邀請導演黃胤毓娓娓道來,分享本片的創作脈絡、拍攝歷程以及幕後點滴。

2022/05/11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北將七》導演黃信堯:我們是從土裡跑出來的,所以會想關注自己生長的地方

雙料入圍今(2022)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亞洲視野競賽與台灣競賽的《北將七》,是黃信堯在台南北門、將軍、七股這條鹽分地帶累積12年的影像紀錄,以鏡頭溫柔地凝視萬物及人類嬗遞,也突顯了土地的日常風貌與困境;在叩問記憶與時間的難題之際,也封存了已然逝去的景象。

2022/05/08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彼岸》導演施佑倫:呈現冤案之外人的狀態,「我認為紀錄片的道德觀是浮動的」

我認為紀錄片的道德觀是浮動的,沒有單一絕對的標準。就像我剛剛說的卷宗素材,如果在救死刑犯的時候說不能拿出來用,結果最後這個人被執行死刑,如此的道德感就太廉價了。

2022/05/07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二〇二〇年的一場雨》《惡人之煞》導演李永超:你可以不關心政治,但政治會來關心你

其實我沒有刻意去拍政治相關的內容,但政治可以是任何東西。現在我打開緬甸的新聞,可能十則裡有八、九條都是負面的,不是關於戰爭就是毒品或姦殺,這些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每天接收到的資訊,自然而然在創作的時候也無法迴避。

2022/05/06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野番茄》廖克發:關於二二八的個體記憶,「成為台灣人」是很複雜的事

《野番茄》是廖克發首部以台灣為題材的紀錄片,之所以將目光對準台灣,其中一個動機是兒子出生、自己也拿到台灣身分證,因此想用鏡頭告訴兒子「台灣是什麼樣子」。本次採訪,他分享了更多創作歷程與拍攝點滴,強調在大敘事下,聆聽人們心底細小回憶的重要性。

2022/05/05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金門留念》導演洪淳修:再響亮的政治口號都是過眼雲煙,沒有什麼東西是萬萬歲的

《金門留念》獲選為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開幕片,同時入選本屆台灣競賽,此次邀請導演洪淳修分享本片的創作淵源、拍攝構想,以及他對金門這座島嶼的觀察。

2022/04/30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導演洪瑋伶:柯旗化《新英文法》與白色恐怖的政治囹圄

洪瑋伶導演以新作《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入圍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試圖拼湊作者柯旗化在肅殺年代的政治囹圄中,埋藏在字裡行間的精神世界。本次採訪,邀請洪瑋伶分享創作過程,以及如何透過影像回應白色恐怖歷史。

2022/04/29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事件現場製造》導演許哲瑜:以3D建模「還原」1984年江南案,探討台灣的集體政治潛意識

《事件現場製造》以3D建模「還原」1984年江南案事發經過,當時開槍殺死美籍台裔作家江南(劉宜良)的殺手、同時也是電影製片人和黑道大哥的吳敦,親自口述現場狀況,帶觀者回到歷史情境。在這次採訪中,許哲瑜將逐一揭露本片的創作概念與拍攝點滴。

2022/04/28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島・國》導演江偉華:國旗幾乎是我這部片唯一要講的事,疑惑為什麼我們叫Chinese Taipei?

《島・國》入圍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此次採訪邀請導演江偉華分享本片的拍攝過程與構想,當學運領袖離開了社運現場,鏡頭要往哪對焦、故事要如何講。

2022/04/26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捕鰻的人》導演許哲嘉:⽤內在狀態去投射要拍什麼,⽽非講「我想講的故事」

紀錄片⼯作者會有⼀個能⼒是「我能夠參與,也必須要傾聽」。我們會⼀起喝酒,我也常常講我的想法,可是也有很多時候我只是傾聽。其實到後來聽久了、參與多了,有時候隱形,有時候介入,他們也慢慢會對你視⽽不⾒。

2021/05/28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開水喇嘛》導演盧彥中:漢地佛教修「因」、西藏修「果」,所以信眾問的是「死後去哪裡」

2019年的作品《開水喇嘛》入選同年馬賽國際影展,以及202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導演盧彥中講述了不同宗教的觀念差異,以及他對事物的看法產生的反思,乃至徹悟。

2021/05/25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買房子賣房子》導演林謙勇:中產階級的「機率之雲」,抓得到的都是我爸那個世代的人

曾以紀錄片《建設未完成》聚焦社運青年參政起落的導演林謙勇,新作《買房子賣房子》同樣圍繞著建設議題,卻將鏡頭轉向自己的家人,關注父母輩的房市日常,延伸出更多關於自我的探問。

2021/05/24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潰爛 癒合 掩藏》導演洪子健:延續731部隊系列作品,「電影應該要有牙齒」

本片甫獲今年TIDF台灣競賽首獎,評審團讚賞其「勇敢有力、田調深入」,並肯定導演「不僅記錄戰爭中人體生化實驗的殘忍恐怖,亦為這段被抹滅的記憶與無人願意承擔的歷史共業,下了註解。」

2021/04/29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工寮》導演蘇育賢:移工像幽靈的集體沒有名字,我們不曾真的接觸了解

《工寮》是導演蘇育賢在2018年完成的紀錄片作品,整部電影的故事線圍繞在以「H」為首的多名外籍移工。印尼籍移工H從一間工廠逃離一年多,為了躲避移民署與警察追擊,開始搭建「工寮」當作臨時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