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
【TIDF專訪】《布洛卡區》導演蘇明彥:矽膠娃娃旅館的客人,男男、女女、男女、情侶,各種群體都有
《布洛卡區》透過失語的矽膠娃娃之眼,凝視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流動,一步步地探討當代身體、情慾與空間之間的變化。本次採訪邀請蘇明彥分享以矽膠娃娃旅館為題的動機,也談及拍攝、剪輯與旁白敘事的創作想法,如何不以議題切入,而是回頭凝望「意識」本身,將破碎的記憶一點一點拼貼回來。
2022/05/14 |
【TIDF專訪】《未泯》導演葉家辰:未泯讓我學到重要的一課,不要覺得紀錄片可以改變別人
《未泯》在去年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新北學生影像新星獎嶄露頭角之後,入圍了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本次採訪邀請葉家辰分享她眼中的未泯,以及兩人在拍攝過程的碰撞與交會,如何形塑她對紀錄片創作的想法。
2022/05/13 |
【TIDF專訪】《逃跑的人》導演曾文珍:從新住民和移工女性身上,看見我沒有的強大母性
《逃跑的人》入圍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此次採訪,曾文珍分享了許多拍攝過程歷經的挑戰,以及自己如何跳脱原本憤怒的情緒,從人的情感出發,試圖拓展同溫層並與觀眾對話。
2022/05/12 |
【TIDF專訪】《綠色牢籠》導演黃胤毓:「幽靈」代表西表礦坑的台灣移民,這些回憶與歷史不能抹滅
《綠色牢籠》深入二戰前曾是大東亞帝國主義下惡名昭彰的礦坑之島、又被稱作「綠色牢籠」的日本西表島,透過已故台灣阿嬤橋間良子的視角,回顧當年日本、台灣間幾近被遺忘的移民歷史。本次採訪邀請導演黃胤毓娓娓道來,分享本片的創作脈絡、拍攝歷程以及幕後點滴。
2022/05/08 |
【TIDF專訪】《彼岸》導演施佑倫:呈現冤案之外人的狀態,「我認為紀錄片的道德觀是浮動的」
我認為紀錄片的道德觀是浮動的,沒有單一絕對的標準。就像我剛剛說的卷宗素材,如果在救死刑犯的時候說不能拿出來用,結果最後這個人被執行死刑,如此的道德感就太廉價了。
2022/05/07 |
【TIDF專訪】《二〇二〇年的一場雨》《惡人之煞》導演李永超:你可以不關心政治,但政治會來關心你
其實我沒有刻意去拍政治相關的內容,但政治可以是任何東西。現在我打開緬甸的新聞,可能十則裡有八、九條都是負面的,不是關於戰爭就是毒品或姦殺,這些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每天接收到的資訊,自然而然在創作的時候也無法迴避。
2022/05/05 |
【TIDF專訪】《金門留念》導演洪淳修:再響亮的政治口號都是過眼雲煙,沒有什麼東西是萬萬歲的
《金門留念》獲選為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開幕片,同時入選本屆台灣競賽,此次邀請導演洪淳修分享本片的創作淵源、拍攝構想,以及他對金門這座島嶼的觀察。
2022/04/30 |
【TIDF專訪】《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導演洪瑋伶:柯旗化《新英文法》與白色恐怖的政治囹圄
洪瑋伶導演以新作《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入圍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試圖拼湊作者柯旗化在肅殺年代的政治囹圄中,埋藏在字裡行間的精神世界。本次採訪,邀請洪瑋伶分享創作過程,以及如何透過影像回應白色恐怖歷史。
2022/04/29 |
【TIDF專訪】《事件現場製造》導演許哲瑜:以3D建模「還原」1984年江南案,探討台灣的集體政治潛意識
《事件現場製造》以3D建模「還原」1984年江南案事發經過,當時開槍殺死美籍台裔作家江南(劉宜良)的殺手、同時也是電影製片人和黑道大哥的吳敦,親自口述現場狀況,帶觀者回到歷史情境。在這次採訪中,許哲瑜將逐一揭露本片的創作概念與拍攝點滴。
2022/04/28 |
【TIDF專訪】《島・國》導演江偉華:國旗幾乎是我這部片唯一要講的事,疑惑為什麼我們叫Chinese Taipei?
《島・國》入圍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此次採訪邀請導演江偉華分享本片的拍攝過程與構想,當學運領袖離開了社運現場,鏡頭要往哪對焦、故事要如何講。
2022/04/26 |
【TIDF專訪】《捕鰻的人》導演許哲嘉:⽤內在狀態去投射要拍什麼,⽽非講「我想講的故事」
紀錄片⼯作者會有⼀個能⼒是「我能夠參與,也必須要傾聽」。我們會⼀起喝酒,我也常常講我的想法,可是也有很多時候我只是傾聽。其實到後來聽久了、參與多了,有時候隱形,有時候介入,他們也慢慢會對你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