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劉明芳

發表文章數:25

個人簡介

輔仁大學新聞系畢業。印尼華僑,15歲搬遷到台灣,讀書、工作,曾從事媒 體及廣告業。喜歡料理、美食、閱讀、旅行、寫作、電影、舞台劇、音樂、 舞蹈及攝影。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11/18 | 劉明芳

天氣冷了來碗熱呼呼的梭多雞湯,不僅是印尼國民湯品更享譽國際

關於梭多雞湯的由來,印尼不少飲食作家、文化學者認為,梭多雞湯受華人飲食習慣影響,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中爪哇島北海岸、三寶瓏一帶。早年許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華人到爪哇島經商、工作,部分人從事小吃生意,當時就有人在賣中草藥熬煮的內臟雜湯。

TNL+ 2023/10/21 | 劉明芳

印尼肉燥麵怎麼那麼好吃?跨越多元族群的代表飲食,爪哇肉燥麵更如變化版的台式炒麵

日前和幾位台灣友人到印尼遊玩,大家對印尼肉燥麵醬料鮮美、麵條嚼勁十足印象深刻,一致稱讚。至於一碗印尼肉燥麵售價多少?印尼肉燥麵價格依城市等級、地段、餐廳規模、配料而異。在首都雅加達高級住宅區PIK附近的百貨公司賣的肉燥麵,一碗約從台幣80元至149元,至於雅加達城廓裡印尼人開的路邊攤,平均一碗約台幣30元。

TNL+ 2023/09/19 | 劉明芳

在沒有秋天的熱帶南洋,印尼華人還會吃月餅過中秋嗎?

印尼華人製作月餅時,依照祖先遺留的食譜配方,風味、樣式,承襲原鄉。常見的月餅口味包括烏豆沙、綠豆沙、蓮蓉鹹蛋等。但華人在印尼落地生根後,與印尼的風土變得親密,和多數印尼各族群一樣,熱愛當地盛產的熱帶水果,因此華人喜將榴槤、波羅蜜、榴槤蜜、腰果作為月餅餡料。

TNL+ 2023/08/18 | 劉明芳

印尼華人也過中元節嗎?普渡祭拜有台灣人視為禁忌的鳳梨,搶孤活動最受到歡迎

有些印尼媒體則將華人的7月視作猶如穆斯林守齋月(Puasa)、印度教徒寧靜日(Nyepi),期間華人多行善說好話,藉由發放物資,協助窮苦人,使需要的人得以溫飽,並透過減少慾望、克己,去霉運、積福德。

TNL+ 2023/07/17 | 劉明芳

印尼按摩文化:歷史悠久由印度和中國佛教僧侶傳入,爪哇及峇里島人尤其以擅按摩聞名

印尼按摩文化歷史悠久,從雕像、文學作品可略知一二,例如古代東方四大奇蹟之一的婆羅浮屠,就有浮雕描述按摩過程。印尼按摩文化最早由印度、中國佛教僧侶傳入,後來中國、印度、阿拉伯商人與印尼貿易辛香料的同時也帶來多種按摩技法,加上後來結合當地文化,使印尼各島嶼、地區,形成多元的按摩方式。

TNL+ 2023/06/22 | 劉明芳

印尼粽子面面觀:各族群肉粽自有特色,還藏著華人的身世密碼

肉粽的印尼文稱為Bakcang或Bacang,名稱取自福建話「肉粽」的發音。而印尼文的端午節則是Hari Raya Bakcang,即「肉粽節」又稱Peh Cun,源自閩南語「扒船」的音譯,也就是「扒龍船」的簡稱。

TNL+ 2023/05/19 | 劉明芳

印尼沐浴文化 :一早起床洗澡是約定俗成,「露露浴」甚至成為國際美容SPA療程之一

早年,在印尼鮮少有熱水器,大部分人以冷水沖澡。幼年我住印尼,早上7點上課,家人清晨5點就陸續起床梳洗。印尼位於赤道,早上5、6點時天空還一片漆黑,氣溫涼爽,早上沐浴頗冷的。不過,長輩多會催促「趕快洗澡,準備上學!」要是賴著不洗,還被拖到浴室沖洗。。到台灣唸書後,早晚沐浴是南洋僑生的共同習性,也是一種標記。

TNL+ 2023/04/28 | 劉明芳

印尼炒泡麵:是華人與爪哇風味的結合,也是南洋僑生一解思鄉之情的首選

眾多印尼泡麵中,最受青睞的非印尼炒泡麵莫屬。因為口味濃郁、麵條Q彈,滋味鹹中帶甜、微辣,又有濃濃油蔥香,加上價格實惠,成了僑生的首選。

TNL+ 2023/03/25 | 劉明芳

每個南洋印尼華人家庭都有專屬的滷肉味道,就連長期殖民當地的荷蘭人也為之著迷

雖然印尼人口八成信仰伊斯蘭教,仍有兩成人口為非穆斯林。例如北蘇門答臘原住民巴塔克族、蘇拉威西島原住民美娜哈莎族 、峇里島人等,前兩者信仰基督宗教,後者信奉印度教,其日常飲食,豬肉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而每個南洋印尼華人家庭,更有專屬的滷肉味道。

TNL+ 2023/02/26 | 劉明芳

印尼咖啡文化:由荷蘭人引進至今已400年,更有「炭燒咖啡」和咖啡加榴槤等特殊喝法

咖啡從17世紀由荷蘭人引進至印尼至今已400年,如今已內化成日常飲品,衍伸出炭燒咖啡、咖啡榴槤、半杯咖啡、蛋咖啡等不同喝法,有時更會加上當地盛產的辛香料沖泡,大街小巷也可見被稱為Warung Kopi或Kedai kopi的「咖啡小吃店」。

TNL+ 2023/01/05 | 劉明芳

逛百貨公司是印尼「國民休閒活動」,光雅加達就有上百間百貨商場

即使到現在,仍有些人以為印尼離現代生活甚遠。反之,到過印尼的台灣友人則告訴我,印尼百貨公司又大又華麗,顛覆他們對印尼的刻板印象。1966年,雅加達(Jakarta)就有15層樓高的百貨公司Sarinah Mall ,當時印尼國父,即第一任總統蘇卡諾(Sukarno),為刺激經濟推動設立百貨商場。此後,雅加達各地紛紛出現百貨公司,且規模愈來愈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愈加齊全。

TNL+ 2022/12/26 | 劉明芳

印尼人吃飯為什麼喜歡配脆餅?必配参巴辣椒醬,國慶日還有吃脆餅大賽

依據原料比例、口感,脆餅有不同名稱和等級。基本款,只有太白粉加糖、鹽、味精、大蒜。因為使用原料價廉,加上採用沙子,而非以價格相對昂貴的食用油油炸,故印尼人稱之為「kerupuk Melarat」,直譯中文「窮困脆餅」

TNL+ 2022/11/24 | 劉明芳

「Pasar」一詞從波斯語演變而來,來印尼逛「巴剎」吃喝玩樂通通有

市場或市集的印尼文為Pasar。Pasar一詞從波斯語演變而來;巨港華人慣稱「巴剎」。巴剎有不同形式,例如專門賣魚、賣海鮮,稱作「魚巴剎」,印尼文Pasar Ikan。魚巴剎靠近港口,漁民捕撈上來的魚,立刻在魚市場拍賣,價格實惠、魚肉新鮮。

TNL+ 2022/10/27 | 劉明芳

用手進食好吃到連盤子都想一口吃掉?關於印尼人用手吃飯的4個規距

英國作家伊莉莎白.皮莎妮( Elizabeth Pisani),在其著作《印尼 etc.:眾神遺落的珍珠》書中寫到,很多印尼人認為用手吃東西,食物更美味。伊莉莎白.皮莎妮原本對此說法存疑,但當她學會用手吃飯的技巧後,也深表贊同。

TNL+ 2022/09/19 | 劉明芳

印尼養生飲品「佳木」大受國際歡迎,最早還可追朔至西元8世紀婆羅浮屠的雕刻中

記憶中,兒時我曾喝過幾次佳木,盛裝在小小玻璃杯的佳木喝起來溫溫熱熱,但異常的苦,我常邊喝邊蹙眉,不過喝完後,販售佳木的婦女,立馬在原杯子倒入椰糖薑汁,口感有如台灣人熟悉的黑糖薑茶,甜甜微辣,我頗為喜愛。

TNL+ 2022/08/21 | 劉明芳

外觀宛如三層肉的印尼千層糕,是大航海時代下東西方文明結合的糕點

印尼千層糕從最早期受荷蘭傳統糕餅影響,並結合印尼傳統辛香料、華人九層糕製法,後來就連荷蘭人也愛上印尼千層糕。印尼獨立建國後,隨荷蘭人返回家鄉,以及部分華人移居荷蘭,印尼千層糕因此傳入荷蘭社會,成為荷蘭糕點之一。

TNL+ 2022/07/25 | 劉明芳

形狀和火山有關的祈福塔飯,不只是節慶美食更是印尼文化縮影

祈福塔飯為何是金字塔、山丘形狀?據考究與早年爪哇人有祖先和自然崇拜風俗有關。爪哇人認為,逝去的先人成仙,並與眾神明居住,恰好爪哇島有不少活火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長久下來人們對火山的恐懼轉為敬拜,藉祭品安撫眾山神及祖靈,祈求避免火山爆發,平安度日。

2022/06/16 | 劉明芳

「國民姑丈」羅時豐代表作〈小姐請你給我愛〉,原來是翻唱紅遍各地的印尼金曲

羅時豐與王瑞霞對唱的〈小姐請你給我愛〉已經30年,至今仍穩列台灣KTV男女合唱排行榜前茅,卻少有台灣人知道這首經典名曲來自印尼流行歌曲。其實,印尼流行音樂早在1970-80年代就悄悄影響台灣,例如鄧麗君唱紅的〈船歌〉、〈甜蜜蜜〉、〈哎呦媽媽,愛情哪裡來〉、〈拉薩薩喲〉,以及尤雅唱的〈梭羅河畔〉等,便是印尼知名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