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口社會學

發表文章數:274

個人簡介

巷仔口社會學的文章,由國內外社會學者貢獻所寫,作為一個社會學科普的公共部落格網站,希望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評論當前的社會現象。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2/03/13 | 巷仔口社會學

讀大學不再為了學科學習?新世代街舞族群決定進入大學的動機是甚麼?

進入大學、參與街舞社團、累積經驗,是新世代街舞族群的特定手段,因為在擁有學生身份的條件下最有利於其生涯發展。對此,大學生身份是對此族群最有利的保護傘,因而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若仍有未能達到自身設立的理想,延畢也成爲合適的選擇。

2022/02/14 | 巷仔口社會學

文字、空間、網絡等多元化「數位足跡」應用,將為社會學研究帶來哪些刺激?

數位足跡的普遍,給了社會學研究許多創新的機會。學者不但能直接觀察到人類的行為紀錄,而且這些紀錄包含了文字、時間、空間、網絡等多樣的面向。多面向的資訊也能豐富社會學理論,例如將種族關係理論加入空間的層次,或深化社會運動理論的線上網絡結構面向。

2021/12/15 | 巷仔口社會學

救災的科技,行動的公民:疫情下公民的協作與自救

口罩地圖是公民科技運用在緊急危難時的經典案例。公民科技是一種新興的數位行動,它利用數位工具對公民賦權,將社會議題轉化為「可編碼的任務」(codable tasks),再經由公民志願者即興地展開協作來推動另類的公民行動。

2021/11/18 | 巷仔口社會學

全球草根維修運動興起,挑戰線性經濟模式與資本主義「拋棄式文化」

通過修理,串連喜歡動手做、並想為社區服務的維修志工,與有修理需求的市民,修復物件的過程也修復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環保行動同時能強化社會團結與連帶。振興維修帶來技術分享、有機會繁榮在地經濟。

2021/11/10 | 巷仔口社會學

社群媒體與社會資本:臉書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

若進一步使用前述的統計控制方法來探究「臉書使用是否讓我們愈來愈孤單?」初步分析結果發現:和不使用臉書的人相比,這群有使用臉書的人,原本就具有比較高的孤單感、也比較容易覺得自己缺少人作伴,並非是使用臉書讓他們覺得自己愈來愈孤單。

2021/11/05 | 巷仔口社會學

年金分配之性別不平等:為何女性易淪為陷於貧困的「下流老人」?

其實,造成年金分配之性別不平等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結構體制,諸如年金改革、勞動市場極化下,職業分工變革之體制,會不斷再製年金分配的性別不平等,而且年輕世代的性別不平等之年金分配,甚會比年老世代更趨嚴重。

2021/08/27 | 巷仔口社會學

奧運獎牌的跨國政治社會學:各國選手的表現與哪些國家社會指標有關?

民主國家大多有一致的發展模式,亦即各種與民主相關指標表現越好,則會出現正向交互作用,在奧運獎牌表現上也往往更好。然而,威權國家奧運表現較差且其效果相對發散不容易分析,其中兩個例外俄國跟中國在前述四個指標都敬陪末座,卻在奧運獎牌分數的表現優異。

2021/08/24 | 巷仔口社會學

嫌貨方為買貨人:行動者對參與式預算的質疑、不滿和其積極意涵

我們分析對參與式預算推動的論述與疑慮,卻發現在同樣都有某些運作缺陷的條件下,卻甚少質疑總和式民主的不足,更不會將審議民主運作的部分問題連結歸因於既存民主體制所構造的制度條件限制。

2021/08/17 | 巷仔口社會學

新世紀冷酷異境:「新自由主義」是行走殭屍,還是變種病毒?

政治理論家Wendy Brown的貢獻:從經濟剝奪到狂熱的身份認同運動,透過新自由主義返祖版本的「政治理性」而勾連起來:新自由主義者向來就希冀以一種原初的、自然的秩序(道德與市場)取代社會生活無法避免的政治決斷與正義籲求。

2021/07/06 | 巷仔口社會學

台北捷運如何成為「拼裝捷運」?科技混生性與北捷的誕生

「拼裝」一定就是不好的技術實踐嗎?台北捷運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像捷運系統這樣複雜、技術密集度高的科技系統,也很可能在其所鑲嵌的社會環境之中成為一個可靠、有效率的混生科技系統。

2021/06/29 | 巷仔口社會學

「感恩惜福」錯了嗎?育幼院教養文化如何造成院生的階級恥感

為了管理方便,院方容易採用上對下的權威式管控,讓院生將就使用現有資源。在這樣的脈絡底下,「感恩惜福」不僅可以粉飾資源不足的窘境,還投射了機構(助人者)對院生(受助者)的「福利監視」與道德審查。

2021/06/15 | 巷仔口社會學

「靈巧的手」與台式管理:一場墨西哥邊境工廠內的勞動考察

在我的研究中,我試圖說明,除了指出由於環境條件如勞動法規的改革使得資方得到新的勞動控制手段之外,來自不同跨國企業的企業文化、派駐工廠的管理階層對於工作和管理的概念,都可能會因為這些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對於工廠中的勞動控制產生不同的管理風格。

2021/06/14 | 巷仔口社會學

老年生活的新伴侶關係:何謂Living Apart Together Relationships?

老年人對於伴侶的選擇,理由完全不同。年長者由於年齡漸增,甚至有過不同生命經歷,對於伴侶選擇已不是結婚生子共組家庭;如何在有限生命時間裡,活得舒適滿意,顯然更為重要 。

2021/05/02 | 巷仔口社會學

少時不合眾,長大不世故,為何都說我白目?——從亞斯伯格看台灣的社交常規

若我們能以接納和互惠的基礎來重新思考共社會關係與社會秩序的構成,或許亞斯的脫稿演出,能為社會常規帶來更多創造性的修正。

2021/04/16 | 巷仔口社會學

談談「死」這檔事:社會學如何看待死亡的現代性?

許多的研究已經顯示,台灣社會越來越趨向重視個人風格及自我價值的方向發展,我們的教育、消費廣告、藝術、政治等等都不斷提倡個人風格、自我批判、獨立自主等價值,而這樣的發展也開始出現在死亡的領域上。

2021/02/09 | 巷仔口社會學

嬰兒油上的現代舞:「游」出舞蹈的社會學研究

為了到視野更好的地方,需要跨出社會學的世界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以下我將以在光環舞集觀察到的嬰兒油現代舞實作為例,說明「物」、「身體」與「舞蹈」如何交織出團員間的社會關係、舞者的自我認知與舞團的工作倫理。

2020/12/27 | 巷仔口社會學

「不好意思」:從問路看台灣與德國陌生人互動的文化差異

根據上述兩種互動模式的不同,我們也可以嘗試進行文化差異的研究,對於德國人的問路眼神完全不看著他,或是問台灣人路時,眼神持續搜尋對方的視線,並且努力使眼神交會;回應台灣人的再次提問,以更詳盡的訊息內容作為回應,或是對於德國人的問路,只重複相同的內容。

2020/12/13 | 巷仔口社會學

佛光山、法鼓山、慈濟等「人間佛教」團體,如何帶動台灣佛教從出世走向入世?

設立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推動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及創辦法鼓山的聖嚴法師等,都倡導佛教要回到人間、與社會密切接軌,是台灣重要的佛教入世化案例。然而,人間佛教如何帶動台灣佛教走向入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