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口社會學

發表文章數:271

個人簡介

巷仔口社會學的文章,由國內外社會學者貢獻所寫,作為一個社會學科普的公共部落格網站,希望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評論當前的社會現象。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9/12/03 | 巷仔口社會學

脫天朝之眼,解殖民心靈:從「國家–工人」關係回答為何越南不是小中國

以越南2015年發生的退休金罷工爭議,來看越南工人如何運用團結的力量,逼迫政府撤回國會已經通過的法案,這個案例可以凸顯它跟中國「侵略性威權國家」的差異。

2019/11/28 | 巷仔口社會學

最新研究:肥胖可能藉由社交網絡而「被傳染」

在「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之情形下,在我們2018年出版的研究當中顯示:不論強連結與弱連結的肥胖程度為何,一個人如果有較多的強連結在其個人網絡當中,則會有較高的肥胖風險。相對而言,若一個人有較多的弱連結,則會有較低的肥胖風險。

2019/11/19 | 巷仔口社會學

台灣孩子的「第二輪班」:課外活動如何展現了階級、性別與社會界線?

我們的研究發現:課外活動具有相當顯著的階級性,而且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呈現相當歧異的分布,此外,課外活動也有相當明顯的性別區隔,分別對照了台灣父母對於女兒與兒子性別社會化的區隔想像。

2019/11/05 | 巷仔口社會學

賣座與否誰能預料?文創市場需求不確定的風險與機會

若能跳脫規避風險、只求安全的形式窠臼,更大膽的實驗和創新,所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說不定也可撥動閱聽人的心弦,讓「對,這就是我想要的」需求之聲在他們耳邊響起。

2019/11/01 | 巷仔口社會學

美中科技戰衝擊,「中國製造2025」大推進式發展半導體產業可行嗎?

中國半導體產業根基薄弱,是否可能透過類似的「大推進」趕超策略而建設起來?答案似乎並不樂觀。儘管投資許多大尺寸晶圓廠,購買先端設備,可以衝高產量,但在製程的先進性與品質方面,即便從先進國家挖角人才,仍無確實保證。

2019/09/30 | 巷仔口社會學

數位落差消失了嗎?質與量的不平等,以及家庭傳承的「數位文化資本」

由意識、動機、與技能所形成的一種「數位文化資本」本身具有相當的複雜性,需要經年累月才有辦法培養出一套有效使用網路的習慣或經營個人在網路上的形象的「習性」(或稱為「資訊慣習」 digital habitus)。因此對青少年而言,家庭成為學校之外最主要傳遞數位文化資本的場所。

2019/08/31 | 巷仔口社會學

從「反送中」到「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無大台」的社會運動意味著什麼?

筆者認為這與香港存在著分歧的抗爭模式以及2014年雨傘運動過後香港陷入的反對運動困境有所關聯,抗爭者正是以「無大台」來作為一種團結與整合香港民主運動的方式。

2019/08/19 | 巷仔口社會學

是叛逆還是秀異?談談明星高中「能K能玩」的校園文化

在獨重成績、升學的社會氛圍下,「追求課外發展」正是建立在一個弔詭的前提:學生必須要先在課業表現上獲得認可,才能夠「認真玩社團」、進而獲得「能K能玩」的秀異地位。

2019/08/12 | 巷仔口社會學

戰後的國族-極度現代主義:不曾消逝殆盡的社會科技想像

能源系統規劃的專業,是一項脈絡性、文化性質的事業,如上所述,它與意涵創造、價值偏好和歷史脈絡聯繫在一起,而同時以言論論述和技術物質安排的樣貌出現。

2019/08/05 | 巷仔口社會學

《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

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人們的目光從各式光鮮亮麗、「做功德」的服務業表層,轉移到受僱者每天必須面對的性/別、階級、工作與身體交織的複雜社會關係上,讓服務業工作者的勞動價值得以被適當評價。

2019/07/08 | 巷仔口社會學

個人如何(不)能替自身健康負責?從Barbara Ehrenreich晚期著作Natural Causes談起

比較正面一點的說,Ehrenreich希望藉著當代免疫學的「正在進行中的典範轉移」,鼓勵健康主義提倡者「謙虛」接受「我們〔的心靈〕並不是我們命運之唯一作者」。

2019/07/01 | 巷仔口社會學

來去美國:從大量高技術移民到穩定的多樣化交流

隨著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情勢的改善,台灣人高教育人材外移的推力減少。如今,台灣和美國間的人口流動已逐漸進入穩定階段。就如同小琪的故事,對愈多台灣人來說,移民美國不再是事關終生的重大人生決定,而只是諸多生涯可能的選項之一。

2019/06/10 | 巷仔口社會學

關於女性生育的二三事:高教﹑遲育與外配

本文三個迷思其實都與台灣超低生育率有關。雖然低生育率與全球化社會面臨的青年經濟困境有關,在東亞恐怕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傳統儒家在「三從四德」與「傳宗接代」框架下的婚姻家庭價值,已因女性教育提升與經濟獨立而受到嚴重的挑戰。

2019/05/23 | 巷仔口社會學

從號子到網路:作為「市場/社會工具」的台灣證券營業廳

對這些投資人而言,股票市場、社會互動與營業廳(工具)相互交織,其中任一元素都與其他元素緊密扣連,難以分離,因為已經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市場工具會隨著科技發展而改變、消失,或是被新的市場工具所取代。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金融市場都會持續存在、甚至變得更為茁壯。

2019/05/03 | 巷仔口社會學

農村是現代性事業的未竟之處,還是社會創新的苗床?

關注農村社會創新的研究也提醒我們,應當將農村視為資產聚集之處,而非一個需求不被滿足、問題未被解決之地,翻轉認識農村的視角也許可讓研究者從農村在地的實踐邏輯中找到前往真實烏托邦的可能路徑。

2019/04/16 | 巷仔口社會學

跟著課程一起變老:淺談社區大學作為在地安老的一種設計

在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挹注長照、社福、教育資源,試圖開創發展「新」的「活躍老化」、「青銀共創」的社會參與模式之際,本文透過本人在社大的參與觀察與社會實踐,探索在地經營甚久的「老」社大作為在地老化「巷弄站」、「柑仔店」的可能性。

2019/04/15 | 巷仔口社會學

一個半X半Y的領域:處在混種與恆久張力間的水產養殖

本文所處理的課題是台灣的水產養殖相對於西方的相似與差異,並指出台灣的水產養殖領域儘管看似存在科學與實作的分離,但這兩個部門卻同樣展現了從原本鑲嵌的「社會-自然」秩序脫離並代之以「技術-經濟」秩序的企圖。最後,本文指出偏重食用或商品目的對於養殖漁業的不同意義。

2019/04/03 | 巷仔口社會學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2.1人到目前不到1.1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