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口社會學

發表文章數:274

個人簡介

巷仔口社會學的文章,由國內外社會學者貢獻所寫,作為一個社會學科普的公共部落格網站,希望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評論當前的社會現象。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9/04/16 | 巷仔口社會學

跟著課程一起變老:淺談社區大學作為在地安老的一種設計

在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挹注長照、社福、教育資源,試圖開創發展「新」的「活躍老化」、「青銀共創」的社會參與模式之際,本文透過本人在社大的參與觀察與社會實踐,探索在地經營甚久的「老」社大作為在地老化「巷弄站」、「柑仔店」的可能性。

2019/04/15 | 巷仔口社會學

一個半X半Y的領域:處在混種與恆久張力間的水產養殖

本文所處理的課題是台灣的水產養殖相對於西方的相似與差異,並指出台灣的水產養殖領域儘管看似存在科學與實作的分離,但這兩個部門卻同樣展現了從原本鑲嵌的「社會-自然」秩序脫離並代之以「技術-經濟」秩序的企圖。最後,本文指出偏重食用或商品目的對於養殖漁業的不同意義。

2019/04/03 | 巷仔口社會學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2.1人到目前不到1.1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

2019/02/26 | 巷仔口社會學

如同雙面刃的債務,如何製造不平等與社會排除?

政治人物與一般大眾的目光始終聚焦於薪資與財富之上,另一個反映個人與家庭經濟安全的重要面向「債務」(debt),卻仍未能受到實務界與學術界應有的重視。而債務就像雙面刃: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債務彌補了日漸不足的社會安全網;但債務卻也可能造成未來的重大負擔。

2019/02/25 | 巷仔口社會學

「繁星」的天空真的如此美好?對繁星入學身分的異質性觀察

為了呈現繁星生在大學校園中的真實適應情況,我們以深入訪談的方式分別訪問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五所「頂尖大學」繁星生,想瞭解藉由特殊管道入學後,這些學生會不會因為來自於不同類型的高中,而有不同的適應問題。

2019/02/08 | 巷仔口社會學

青少年性別化的友誼發展:關係性 vs. 集體性的相互依賴

在青少年友誼發展的過程中,男生和女生從孩童開始就被鼓勵與教導用不同的方式來經營友誼關係。許多研究顯示,女生在友誼關係中比男生展現更深的親密關係、更高程度的承諾,以及傾向更緊密的連結;相對的,男生的友誼關係則透過共同參與活動的方式,與更多的個人友誼圈之外的人做朋友,具有更高的異質性。

2019/02/07 | 巷仔口社會學

子宮期未滿:多胞胎孕產管理的跨國旅程

從懷孕第24週進入加拿大醫療體系到第30週生產,短短六週,總共做了19次超音波,我和醫療人員相處的時間比我研究室的同仁還長,我的孕產過程高度醫療化,一直延續到雙胞胎的產後照護。

2018/12/31 | 巷仔口社會學

家務分工你覺得公平嗎?女性「矛盾的滿足」公平觀透露了什麼?

從矛盾滿足現象來看,比起實際家務分工,更難改變的是家務公平觀,這更傳統的家務主觀判定或許部分解釋了停滯革命的家庭性別關係。正因為家務公平觀似乎更傳統,學者L. Thompson認為,如果女性期待或要求家務安排改變,那麼就必須先意識到家務不公平分配這件事。

2018/12/30 | 巷仔口社會學

女性候選人在哪裡可獲得較多選票?派系、政治世家和政黨之外的地方因素

除了個人主觀意願和投票決定,地方社會文化脈絡或者環境結構因素是否影響投票行為?和該地區是否支持女性候選人有關係?以下進一步討論哪些地區因素和女性議員候選人的得票率有關。

2018/12/24 | 巷仔口社會學

反同的逆襲:同婚選戰策略如何影響政黨選情?

婚姻平權理應是超越政治傾向、跨越政黨色彩的人權議題,這可見於年輕世代中,不論政治傾向,反同比例在 2012 與 2015 年一律低於兩成。然而,由 2012 年迄今,對婚姻平權議題的討論,卻可能因選舉或政治動員的因素,而產生質變。

2018/12/20 | 巷仔口社會學

比較研究對社會學本土化有何貢獻?以國營事業、太陽花與雨傘運動為例

我們不需要台灣中心論,但是尋找更多的參考群體(reference groups),並且仔細釐清其相同與同異之處,這將會是一種立基本土經驗的比較社會學之可行策略。

2018/12/18 | 巷仔口社會學

再訪「跨國灰姑娘」:從照顧與遷移體制,探討台灣組織照顧工作的供與需

《跨國灰姑娘》一書出版已屆十年,我再回頭檢視近十年來相關移工制度的變化,運用近來學者提出「照顧體制」與「遷移體制」這兩個概念,探討台灣社會如何組織照顧的供給與需求,以及管理公民與移民之間的界線。

2018/12/07 | 巷仔口社會學

G0V可以解決政府與民眾的資訊落差嗎?公民科技的期望、實踐和挑戰

議題與解決方案的選擇會受到參與者影響,而雖然公民科技組織強調參與者、知識與技術的包容性,但是參與仍然有結構性排除的問題:性別、階級、種族、行動能力(dis/abilities)、家庭或社會責任等,皆會造成參與者的同質性。因此在推動這些公民科技時,其他促進數位公平(digital equity)的倡議也不能忽視。

2018/12/03 | 巷仔口社會學

攸關利益:年改與農業韓流是民進黨敗選的最重要原因

本文的主旨很簡單,在年金改革、農業派系、能源政策、同婚爭議、一例一休與東奧正名等各方面衝突當中,年金改革單一議題,在時間與空間上最可能是導致國民黨韓流崛起與民進黨選票流失的首要原因,其次則是農業政策所引發的派系動員,公投涉及的能源政策或同婚議題就算有影響,至少要排到第三名以後。

2018/11/23 | 巷仔口社會學

徵地與選舉:「韓流」會如同當年的柯P效應嗎?

無論如何,就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政府徵地在2010年以前是地方執政者用來與地方特定政治勢力結盟的重要策略,但在此之後,則因地主與公民團體的接連抗爭,開始發生反轉,並繼而造就台灣兩大政黨地方政治的新版圖。

2018/10/20 | 巷仔口社會學

Lo星人來了,地球人注意:「蘿莉塔」作為一種自我認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窺「蘿莉塔」的世界觀,討論「蘿莉塔」這種穿衣風格的自我認同。我們認為,穿衣偏好未必是下游或次要的認同來源,在檢視行動者的社會認同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時,不要只依據其人口特質作為出發點,而可以有更多元的觀察。

2018/10/19 | 巷仔口社會學

拳擊培力課程的性別觀察:肉身化女權的青少女培力計畫

我們認為,「培力」不只是讓女性在意識上覺醒,也需要將「被動接受規訓」的身體轉化成為「主動反擊防禦」的身體,這個轉化過程必然會連結到過去印刻於身體上的苦痛記憶,因此也會出現恐懼生氣或難過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