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涵

發表文章數:46

個人簡介

台中市東勢人,政治工作者。曾任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訪問研修、日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國際實習生、國會法案助理。在2013年參加Japan foundation的短期交流後,種下對公眾外交研究燃點。 面對問題,我們可以馬上直指核心,但不能馬上改變本質;但我相信我們可以創造形式、改變氛圍,最終讓大家一起投入,結構就會慢慢產生質變,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化學反應,我們一起投入改變。

最新文章

2022/11/13 | 謝子涵

門諾醫院的斜槓「海人」:從鄉土到公共網路空間,所有貢獻都能化為花蓮成長的養分

門諾傳教士傳福音是到最貧困、最需要醫療的地方去,先醫治他們並提供他們所需,自然會帶出影響力並讓人追隨;在花蓮,若能有更多議員、更多基層的市民代表或鄉鎮長,也會慢慢一點一滴會帶來不同的改變......

2022/11/06 | 謝子涵

用藝術行動服務基隆:城市博覽會之後,海港青年的地方扎根該如何持續?

書豪移居基隆的這幾年,觀察到基隆改變最有感的三件事:路燈讓時常下雨起霧的基隆街道變明亮、青年創業的氛圍和風氣提升了、而原先都不敢靠近的老空間,也都被打開......

2022/02/15 | 謝子涵

【台日進鄉遊學團】「日本漁夫」如何把漁業變成又帥又賺錢又創新的產業?

因為漁業資源枯竭和市場縮小,日本的漁業逐漸成為骯髒、危險、辛苦的代名詞,「日本漁夫」組織的中心人物、當時25歲的海帶芽漁師阿部勝太便興起了改革漁業的決心,動機很單純——就是希望能照顧自己生長的地方。

2022/01/23 | 謝子涵

【台日進鄉遊學團】東日本大地震後力拚「石卷2.0」,我們要成為全世界最有趣的城鎮!

吸引人這件事,日本各地都習慣是吸引企業或工廠進駐,創造更多「就業人口」,但「石卷2.0」計畫則是希望能吸引有趣的人,讓大家主動去創造一些新的事物、新事業,和有趣的咖啡店、酒吧、職人手作工藝品店、選物店等,讓有趣的城鎮與地方創業相輔相成。

2022/01/10 | 謝子涵

【台日進鄉遊學團】島根縣:留在地方的老師越來越少,那就把整個島嶼都視為學校吧

海士町除了少子化問題外,就連高中老師的人數都不足,高中入學學生也在減少,未來學生可能必須離開隱岐島到日本本土去唸書,造成離島效應,為解決這個問題,便開始推動高中魅力化計畫,希望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東西,未來都可以運用在島嶼上。換言之,計畫將整個島嶼都視為是「老師」

2021/08/09 | 謝子涵

日本「地域未來構想20」(下):確立後疫情時代新生活型態,促進新的消費或投資附加價值

日本在2020年盤點出的日式在地振興方案中,化危機為轉機,拋出「地方未來20個新型態應對方式」,而台、日兩國在對抗疫情乃至於邁向復甦之時,肯定也有許多能相互借鑑及互相學習之處,來面對疫情來臨後的生活。

2021/08/02 | 謝子涵

日本「地域未來構想20」(上):投入4.5兆發展地方創生,預備與病毒共存的新日常

日本針對後疫情時代的來臨,設定了整備社會環境目標,其中包括三密對策、發燒篩檢、無現金支付、行政IT化、防災IT化、邁向脫碳社會、超級城市、易於理解的地域經濟系統等,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2021/07/12 | 謝子涵

借鏡日本的科技創新看台灣:國家能提供哪些對地方創生有利的IT支援方針?

相較台灣在地方創生做法比較是著重在工具方法使用,日本除了透過政府組織改造、立法、報告外,也每年檢討政策工具能如何創新,以IT科技導入的計畫來說,就是希望透過網路資通訊建構渠道,透過分類和共享連結,真正用新的方法迎向各地創生課題。

2021/05/24 | 謝子涵

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人回台東,而青年回鄉如何留下與流動這件事情,就是邸台東這七年在做的事。在地發展這件事是「堅持了,就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

2021/05/17 | 謝子涵

從反核廢到生態旅遊,台東縣達仁鄉阿塱壹部落的圓夢計畫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守護這塊土地,也是要去證明一件事情:難道非得要離鄉背井去城市謀生嗎?過去祖先們可以依附在這塊土地生活千百年,我們當代的族人也可以。

2021/05/14 | 謝子涵

日本創成會議報告(下):招攬「國際直線對撞機」,轉型成為「全球化都市」的第一步

ILC的建設約要花費十年,在那期間也須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解決在過程中與全球化社會產生的摩擦與各種問題,促進國內改革。讓日本各地的都市都有能力能靠自己的力量轉型為全球化都市。

2021/05/13 | 謝子涵

日本創成會議報告(中):創建「全球化都市」失敗的日本,學到哪些教訓?

要建立「全球化都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這之前日本也數次嘗試建立國際都市過,但成果都不盡理想,因為過去往往以建設符合目的的設施為第一考量,而不以生活機能為優先,但所謂創建「全球化都市」,應該是創建外國人會想於此生活的都市。

2021/05/12 | 謝子涵

日本創成會議報告(上):兩個提案、13個目標,打造外國人和日本人都宜居的國家

日本藉著「國際直線對撞機」這個以日美歐為中心的國際研究計畫為契機,推動日本的「內在全球化」,為那些煩惱於如何展望未來的地方都市,拓展一條成為全球化都市的再生之路給日本挑戰世界和接納世界的勇氣。

2021/05/07 | 謝子涵

如何說服都市民眾移居地方?日本「移居交流促進中心」的角色與服務

從日本的移居政策沿革與案例,我們能看到中央部會因應社會經濟環境,協調訂定了移居政策的大方向與跨部會共識,接著由地方政府、相關執行單位與在地組織,進行後續的移居組織分工,台灣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呢?

2021/04/26 | 謝子涵

「Talem」是排灣族語的種植,也是「卡路風工坊」不斷循環的圓夢種子

卡路風工坊在三年內從一個投幣式卡拉OK空間,到樹屋小米教室再到廚房,接下來即將要開始轉型,藍保將用兩年的時間準備更貼近部落家園的地點,以及更完整的工藝教室。

2021/04/19 | 謝子涵

台東縣達仁鄉「點亮達人圓夢計畫」,如何支持返鄉圓夢者、移居者在這塊土地上扎根?

從每個月為地方產業創造100多萬業績的達仁鄉南田社區發展協會,到農友們日常交換商品的東隆商號,這些返鄉圓夢家、移居者,是如何在達仁這塊土地上扎根的呢?

2021/03/01 | 謝子涵

一片葉子撐起一個部落:從傳統廚房走向食品加工廠,這個「部落企業」的故事

一般人「阿粨」的認識可能是外出擺攤的攤位,但現在在各大食品展、百貨賣場和網路,都可買到冷凍即食的阿粨粽子,從擺攤到HACCP認證的過程,背後其實是用一片葉子改變整個部落的創生故事。

2021/02/28 | 謝子涵

歡迎入境都蘭國(下):舉辦「生活節」拉開地方創生序幕,成就都蘭國A'tolan Style

都蘭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始終都有一群人不放棄找解方,在主體與商業平衡間繳出了都蘭生活節這一張處方箋,許多人也在「都蘭地方創生」的序幕之後,被土地黏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