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蔡宗翰

發表文章數:35

個人簡介

畢業於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系。 對於災害防救工作的推動充滿熱忱與理想,並在2013年獲前內政部李鴻源部長頒發為「推動災害防救工作特殊有功人員」。歷經莫拉克、凡那比及高雄石化氣爆等重大災害,深切體悟台灣社會除了薄弱的防災意識需要被喚醒外,公部門的災害管理者也應該勇於自我學習與改造。 面對災害,比起一般人所認為的「杞人憂天」,他相信「基於對生命及社會的愛護,永遠存在著對於未知災害的敬畏與擔憂,並發出警示」這個形容更貼近自己的靈魂。著有《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0/05/04 | 蔡宗翰

透天厝火災發生率、死亡率均最高,事前應確實做好「防災五大策略」

一個驚人的數據顯示,火場的罹難者,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死於五層樓以下的建築物,也就是透天厝、鐵皮屋及磚造平房等。而在事前預防上,我們應踏實地做好「防災五大策略」:不會燒、燒不大、早知道、跑得掉、救得快。

2020/04/28 | 蔡宗翰

人群密集的娛樂場所如何防災?談「防火管理制度」與逃生

為了降低公共場所的火災風險與傷亡,場所必須有相關軟硬體的防護,也就是「防火管理制度」。那民眾本身在進出公共或娛樂場所時,該注意些什麼?

2019/07/24 | 蔡宗翰

京阿尼縱火事件:火場瞬息萬變,我們該如何逃生與預防?

日本「京都動畫」遭人潛入縱火,引發嚴重火災。因濃煙擴散的速度太快,導致建築物內人員逃生不及,死傷慘重。關於火場逃生,有一些常見迷思需要破解。

2017/07/19 | 蔡宗翰

逢甲氣爆1死15傷的悲劇,提醒我們注意依然存在的「火場求生迷思」

如果不幸遇到爆炸,無論是瓦斯氣爆或任何型態的爆炸,第一時間應當馬上趴下臥倒、背向爆炸點,雙手保護頭部,最大程度降低爆炸時所受傷害。

2017/07/03 | 蔡宗翰

倫敦大火的啟示:別只問怎麼逃,真正該問的是「如何避免陷入火災」

我們對是否正確地認知災害避難的原則?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起應有的責任?我們其實可以透過事前的準備,來努力降低「運氣」對你命運的負面影響。

2017/07/03 | 蔡宗翰

在倫敦格蘭菲塔大火中, 我們熟知的火災求生原則難道失效了嗎?

不管是「火災時不可躲浴室」、「火災時不能往上跑」、「遭遇濃煙不可用濕毛巾捂口鼻逃生」、「小火快逃,濃煙關門」...等原則的核心其實只有一件事:避開濃煙。

2017/07/02 | 蔡宗翰

倫敦大火給我們的啟示:別只問怎麼逃?真正該問的是「如何避免陷入火災」

我們對是否正確地認知災害避難的原則?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起應有的責任?我們其實可以透過事前的準備,來努力降低「運氣」對你命運的負面影響。

2017/06/30 | 蔡宗翰

格倫費爾大樓大火 致命缺陷「死亡鐵三角」早已存在

外牆可燃性包覆層、消防安全設備徹底失效及僅有一條室內樓梯(逃生梯),這三個原因彼此交疊、環環相扣,構成這棟大樓的火災死亡鐵三角。

2017/06/30 | 蔡宗翰

大樓早已存在的致命缺陷,構成了倫敦格蘭菲塔大火的「死亡鐵三角」

外牆可燃性包覆層、消防安全設備徹底失效及僅有一條室內樓梯(逃生梯),這三個原因彼此交疊、環環相扣,構成這棟大樓的火災死亡鐵三角。

2017/02/16 | 蔡宗翰

國道遊覽車翻覆事故:我們過去能平安返家,是幸運還是僥倖?

幾次重大的遊覽車車禍事故,重創台灣觀光形象,更讓遊覽車業者與駕駛蒙羞,交通部必定會進行相關政策研擬與修法。而從這次事件中,該如何進一步萃取其教訓,供社會大眾參考?

2017/02/15 | 蔡宗翰

寒流副產品:一氧化碳中毒應如何防範?

一氧化碳中毒後的症狀不易被察覺,最可怕的是中毒者誤以為自己太累、太疲勞而昏沈入睡,最後昏迷死亡。而在急性中毒僥倖存活的病患中,有3%會因缺氧性腦病變而產生永久的後遺症。不可不慎防之。

2017/02/11 | 蔡宗翰

從「邏輯概率」破解地震黃金三角迷思

地震黃金三角所定義的存活空間是否存在?我的答案是:的確存在。但存在與否跟黃金三角「是否適合作為避難原則」卻完全是兩回事。我們今天就換個角度,用邏輯與基本概率常識來探討這個問題。

2016/08/27 | 蔡宗翰

政令宣導新思維:影音行銷不是「把影片拍出來就好」

如果這些行銷概念都不知道、沒想過、不思考,只想趕快拍出影片、拍出影片、拍出影片⋯⋯民眾是不會願意買單的。

2016/07/21 | 蔡宗翰

專家教你逃生觀念:坐旅遊巴遇上火災該如何應變?

26人的罹難,希望能喚醒大客車長期以來遭漠視的各項安全問題。

2016/06/06 | 蔡宗翰

坪林溯溪悲劇:台灣人很怕死,卻經常做些不要命的事

近幾年颱風主要擔憂防範的是「雨量」,瞬間大雨、梅雨、西南氣流還可能比颱風更危險,在台灣,大家為了歷史課綱、政治議題吵翻天,卻對自己生活的自然環境特性一無所知,馬士元教授的這句「台灣人很怕死,卻經常做些不要命的事」實在很一針見血。

2016/05/31 | 蔡宗翰

別聽地震「預測專家」亂吹!地震只能「預警」,無法「預測」

一個簡單的自我檢視:假設真的告訴你,「台灣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分某秒,即將(確實)會發生一場大地震(假設離現在還有二個禮拜)」。請問現在的你會怎麼辦?而你是否真的知道該怎麼辦?

2016/05/30 | 蔡宗翰

消防員打火就打火,為何要談大數據?

透過大數據若能聚焦、掌握出易發生火災之區域後,在火災預防工作上,最直接便可以做到以下幾件事,節約人力、經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