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潔

發表文章數:16

個人簡介

偽學術文化研究臉書專頁創辦人,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攻文化研究、社會學、傳播研究,希望可用一種很科學傳播的方式來談有趣的事情,用輕鬆的日常來深究人與社會的思想。

最新文章

2022/07/20 | 李長潔

【影評】《咒》:缺乏了某種恐怖片的核心,沒有因果關係,沒有邏輯,甚至沒有惡意

盤點完《咒》的恐怖,可以理解觀眾與導演之間,透過大量恐怖元素的適當安排與傳遞,使得恐怖氛圍貼切地佈滿整部電影。但是,可以從三個層次的分析發現,較為本能、基礎的恐怖感受,並未得到更高層次恐怖的意義支援。

2022/05/14 | 李長潔

《美國女孩》:以「搬家」為視角的移民故事,透過「美國夢」映照台灣社會、家庭、乃至於個人

在《美國女孩》中不長的「搬家」時間裡,彰顯著存在於「人生」、「家庭」、「社會結構」三者所交織而成的「還原般的」整體洞察力。透過阮鳳儀的這部電影,使得「世界更深的實在」(許炎初,2006),得以經由「家庭」而彰顯出來。

2022/03/06 | 李長潔

《「空氣」之研究》:數位時代「讀空氣」再次流行,更該保障「潑水的自由」

社群媒體的視覺化形構著人際關係的視覺化,人們更加表面地追求各種「評價」。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們天然地重視著「讀空氣」的社會技巧,一直到現在他們長大成人,並使「讀空氣」再次成為當代日本社會的明顯特徵。

2020/12/05 | 李長潔

「死亡的媒介化」急速改變了哀悼的性質與數量,框架著我們對2020年的恐懼與孤獨

非常明顯地,這一年,我們對死亡的文化體驗已經被重大地改變了。通過網際網路、社群媒體、數據資料等媒介形式,在線上進行新型態的死亡實踐,某個程度上,是否可以說是,我們正在結束那個將死亡隔離的典型現代性,媒介化重新將死亡招喚回到社會之中。

2020/11/21 | 李長潔

日本喪葬制度流變:從巨大化古墳,到無葬社會與寺院消滅

古墳神祕的巨大化,固然令人著迷,但有人問我,那一般庶民的死亡要怎麼處理?後來墓地、靈園的來由為何?這些死亡的喪葬制度,必定也是與整個日本社會變遷過程有著緊密的關係。

2020/09/03 | 李長潔

《日本沉沒》50年間災難思考:人類如何重新看待地球,細膩擺脫希望?

從原著到2020年的新版本,湯淺政明揭示著,人類的行為大幅度改變生活世界,而這樣的改變,又轉過頭來成為限制人類行為的條件。在湯淺政明明快流動的環境液化場景裡,唯有人們承認自己對他人、對生態的依賴,重新看待地球,細膩地擺脫希望,才能有幸地重生。

2020/07/05 | 李長潔

電車作為感覺結構:為何日本純愛電影的浪漫故事,總是在電車上展開?

在這個城市的運輸機制裡,電車與戀愛之間構連著某種孰悉的經驗:人們在車站裡等待,在車廂裡相遇,短暫地一起移動,然後分離。也只有電車能造成這種既被動又主動的經驗,乘客總能有那麼一點時間,可以去想像某種浪漫的偶然與巧合。

2020/05/23 | 李長潔

打破專業與平庸的對峙:YouTuber成為「互動式旅行」主要推手

在平時,Youtube頻道啟發了人們的旅行靈感與動機,推動了地方的行銷與活化;在此時,他們藉由旅行體驗的呈現、旅行資料的整理、數位風景的表達,讓無法移動的旅人們,獲得一場虛實交錯、相互參與的愉快旅行。

2020/02/10 | 李長潔

疾病媒介化的死亡恐懼,讓「保護身體」成為最狂熱癡迷的事情

在疾病的媒介化過程中,大眾得以進行健康的確保,但疫情資訊裡的大量情感卻又會很容易地將我們帶進一種弔詭矛盾的抉擇裡:我們想要同化別人,又想要維持彼此的差異,想要獲得自身的安全,又想要保證行動的自由。

2019/10/19 | 李長潔

《海獸之子》與兩個神話之間:為什麼日本人這麼熱愛水族館?

水族館的出現,也使得觀賞水族生物的視野也從古代金魚缸的「上方觀看」,轉為如畫框的「側邊觀看」,在建築材料技術的進步下,從大型魚缸的「底下觀看」成為可能。不同的觀看方式,帶給參觀民眾新穎的「超凡體驗」,此超凡體驗正是促成大家熱愛去水族館(談戀愛)的因素之一。

2019/09/03 | 李長潔

商店街的誕生、衰敗與復興:從「日本型流通革命」,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把商店街的誕生、衰敗與復興過程簡單地回顧一番,是為了當我們去到日本商店街時,除了吃東西買東西外,可以好好思考它們的困境與努力,用一種「社會—歷史」的詮釋去審視商店街的美好氛圍與社會意義。

2019/07/16 | 李長潔

IG與後現代旅行實踐:秘境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拍過了

一張色彩鮮明、構圖優美、視野奇特的照片,這風景的視覺再現遠勝過千言萬語;像是IG上的風景再現,尤其是在運用「#」方式,將再現風景集合成集體經驗後,成為左右遊客旅行決策的重要因素。

2019/07/09 | 李長潔

Google Map與地理媒介:人機結合下的旅行,你自願參與了地理資訊的建構

透過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促成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2019/01/27 | 李長潔

理科太太錯了嗎?當「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我認為,理科太太的興起,不僅是網紅名人的操作;也可以說是台灣在進入新媒體時代、科技風險時代後的一種需求,大眾希望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個人生活,希望有人能夠在大量科學資訊(也可以是常識)中,提供安全感與認同感。

2017/02/11 | 李長潔

選擇感覺的時代:從敘事經濟學看2016美國總統大選之謎

許多政治人物或者媒體會講述許多似是而非的經濟現象,但這些現象未必反映真實的經濟情況,但就如川普在經濟議題上的「奇想」,我們不可否認,他是個運用故事左右真實的「敘事大師」(master of 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