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恂

發表文章數:33

個人簡介

生於臺灣經濟奇蹟漸入停滯時期的七年級生,兒時經歷奇蹟過後的美好享受,入世後體會到世代資源剝奪的衝擊,而立亦面對千禧年後世代族群的價值殊異。常聽到有人戲稱我們這個世代,其實是失落幅度最大的一群。是好或壞?重點在於如何看待自我的存在,我很喜歡武士道的一句名言:「武士道要時時刻刻意識到死亡。」有人將其詮釋為:「先以死為前提,才能思考有意義的生。」以哲理思維詮釋自我存在的境遇,好壞與否已不再如此絕對,因為環境轉變都不至擊毀自我建構的體系,而我只是用文字詮釋這一切,不論旅行、電影、閱讀皆是如此。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1/11/05 | 風恂

課本裡若沒有岳飛、孫中山真的很嚴重嗎?其實沒必要過度放大

學生大多只在乎與自身相關的事情,這個觀點並非如此負面,其實從正常人性的面向來思考,也能進而帶出許多不同的思考面向,無關好壞。

2021/10/10 | 風恂

我不認同連橫〈台灣通史序〉的「漢人霸權」史觀,但究竟什麼是「愛台灣」?

因為當你夠瞭解這塊土地的歷史和文化,當你夠瞭解這塊土地各族群先人的經營心情,你身為臺灣人只會有更多的榮譽感,進而在你面對人生困境時,這一股榮耀正是你持續向前的動力。

2021/09/26 | 風恂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與明代袁宏道的文學觀,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抑鬱社會心理

不期待中國夢是一回事,但我對一部分中國「文化人」(文學、電影等)的文人自覺還是有期待的,因為這些人不追逐主流式的歌功頌德,前幾年仍有許多非主流中國電影參與金馬獎的情境,那是可以想像的,雖然對照下僅是中國的少部分;至於往後的金馬獎,只能說可惜了。

2021/08/11 | 風恂

台日韓射箭男團的自拍合影,完美體現了「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在這次的東京奧運競賽中,除了選手們的表現之外,多數台灣人民對於選手的正向回饋也很值得一提,在台灣社會的民情與風氣下,國人普遍對於選手們賽後失利並不苛責,更多的是鼓勵與打氣;台灣選手們也因為這些正能量而激勵自我,期盼自我能夠再提升。

2021/07/12 | 風恂

蔣氏政權當年青睞顧炎武〈廉恥〉,國民黨如今的作為算是無恥嗎?

無法容忍變節之士的無恥,批判力道如此強大,這放在歷史上任一時期來看,似乎是道德操守上的鐵律。由此而對照曹興誠說藍營人士「甘為中共犬馬」,也是在說藍營價值的前後矛盾,兩蔣時期與中共的敵對意識,現在似乎轉換成受對方擺佈的錯置。

2021/06/19 | 風恂

〈諫太宗十思疏〉與生命週期:「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這兩句話讓我很有感

沒有在大學的開啟,我沒有鑰匙能打開下一段生命的契機,我沒能料到那會是必要的經歷過程,但其實生命的奧妙,不就是在於往往不知不覺的當下,它已在無形中為你的未來人生做鋪陳嗎?端看自己是否用心覺察和經營生命罷了。

2021/05/25 | 風恂

新課綱下的國文教學:你覺得國文老師應該要給予學生什麼才對?

與其現今國文教學若是執著於語文(言)使用的絕對性,或許多元議題的開展廣度是更適合現在社會,意即我們要從語文(言)傳遞的角色轉換為文字訊息的處理者,課文議題只是個引子,我們要如何用這引子去訓練學生處理網路上所面對的文字資訊,這角色轉換是值得國文教師思考。

2021/04/29 | 風恂

從〈漁父〉談道德兩難:屈原不是沒有掙扎過,重要的是他已做好「選擇後的承擔」

現代人會有的可能症狀,屈原是否真的存有,我們無法證實,但從真實人性來看,屈原不是沒有努力過,也不是沒有掙扎過,更不是沒有取捨過,最重要的是他早已做好了「選擇後的承擔」。

2021/03/28 | 風恂

無視出題老師的提示:正因為你們是餐飲科,全班默寫都要扣一分

回到課本來談蘇軾,他其實可以選擇自殺,因為自殺絕對比他認真面對真實人生容易的多,但他撐下來了,他只能不斷找尋支撐下去的動力,只能不斷調適自己內心,如同他寫〈赤壁賦〉當下亦是心情的調適之一。

2021/02/19 | 風恂

從曹丕或儒家的觀點來看,蔣月惠的內在生命早已「不朽」

不論蔣月惠對弱勢或社會的作為是想為社會付出或證明自我價值,不變的是她在外人眼中就算是個平凡大媽,但是她的內在生命早已「不朽」,一種歷劫過後而昇華的不朽,不論從曹丕或儒家的觀點來看都是如此。

2021/01/21 | 風恂

王羲之〈蘭亭集序〉看似呼應莊子思想,但兩人的想法其實是對立的

說到底,王羲之畢竟還是個儒生,即便他的時代多少涉略了道家的思維,但仍舊無法改變他想積極用世的期待,不然他不會想要否定莊子「一死生、齊彭殤」,因為「否定」本身就是個答案和選擇,但是莊子的人生裡連答案都沒有,莊子的思維中連選擇都是多餘。

2021/01/16 | 風恂

小說與電影文本下的「鄉愿」中國:當「噤聲」成為自我保全的社會共識

如果一個作者、兩個作者、更多作者,他們文學筆下所建構的中國社會是如此令人感到無助、失落、離亂、甚至到最後可能行屍走肉或無感時,很好奇作者自身是處在一個怎樣真實的中國社會,才會寫出這些令人沉重到無法呼吸的感觸,光想像就覺得可怕。

2021/01/09 | 風恂

從孟子「辨王霸」到賴和〈一桿稱仔〉,論政府該如何建立社會公信?

如果一個政府的公信還存在,不需警察強力威嚇,百姓自然會主動發自內心認同;反之,如果政府失去社會公信,甚至包庇警察胡作妄為,反抗作用力不是更大嗎?如同賴和小說描述的情境。

2021/01/01 | 風恂

從《禮記・大同與小康》看儒家理想社會,為何與當代中國政治價值衝突?

當一個大國家面對少數群體時,只想為了政治目的而同化,不去包容接納,甚至以國家機器來迫害,一切只是想達成少數權貴的目的。最喜歡標舉儒家孔子思想的國家,但在內在本質上卻感受不出「仁政」的實踐何在。

2020/12/15 | 風恂

〈馮諼客孟嘗君〉的輿論效應:政治人物究竟是自身很好,還是媒體吹捧得好?

馮諼希望梁惠王聘請孟嘗君是假的,這是他操作的手段,馮諼的主要目的是想挾外援以自重,目的在於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我告訴學生,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現在檯面上看到的政治人物也是一樣,每個政治人物都希望自己的政治生命能長久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