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蕙芸

發表文章數:63

個人簡介

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之後變身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現於大學教書,滿腦子是怪念頭,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3/05/24 | 譚蕙芸

「Stand by尊子」,縱使夜裡大地暗黑無光

筆鋒辛辣的尊子,真人溫柔細膩,有朋友記得尊子談過親子之道,「佢講過,要用『耳仔去教仔』,意思是,不要用太多說話去教訓子女,不要用強權父親形象,係要開放隻耳仔,去聽一聽子女想怎樣。」近來,友人感覺到社會氣氛的轉變,對尊子的政治漫畫生涯又關心又擔心,一班老朋友,想了一個好老土的點子,鼓勵這位好朋友。

2022/08/10 | 譚蕙芸

旁觀他人的痛苦——MIRRO紅館意外反思

新聞報道講究真實,理論上,流動的影像要比硬照能提供更多觀影上的資訊。但報道亦要考慮新聞倫理,尤其是不同年紀心智的觀眾的觀賞承受力,不能把血腥片段不刪剪播出。

2022/07/27 | 譚蕙芸

素菜和肥牛——看畢舞台劇《最後禮物》後感

莊梅岩簽書的時候,是收集觀眾觀後感的最佳場合。有大着肚的媽媽說,看了這個劇就明白,自己責任重大,會反思做父母的角色。也有一個觀眾說,看完劇作真是相信「做父母要考牌」。

2022/07/18 | 譚蕙芸

幕前幕後——記第40屆香港金像獎

由於觀眾主要為業界人士和記者,大家總不會像粉絲一樣喊破喉嚨,家庭觀眾投訴到「好像沒有甚麼人拍掌」。事實上,現場觀看的氣氛,能辨識到一些透過電視螢幕看不到的微妙質感。

2022/01/19 | 譚蕙芸

肉丸測試先行者——有線新聞刺針

時任有線新聞部總監馮德雄指,「牛丸冇牛」這宗新聞聽下去像「很爆」,但他第一反應不是把報道急急推出,而是叫停差點要播出的宣傳片,為要進行多一次更可靠的化驗。

2022/01/04 | 譚蕙芸

又喊又笑——《眾新聞》最後一晚

中國組告別時,團隊一字排開說感言,一位記者半開玩笑說:「同事們的訴求就是:『我哋要返工!』」香港人常被譏諷「太勤勞」,但記者「被下班」卻是港式無奈。

2022/01/03 | 譚蕙芸

小船上的人

社運後,不少仍未想放棄的同業,在眾新聞平台一起工作。眾新聞建立了一個小型錄影棚,記者們「一腳踢」兼任幕後製作員,中國組、港聞組都錄製起定時播放的清談式節目來。

2021/12/31 | 譚蕙芸

仲有冇記者呀?——對忽然被剝奪記者身分的人來說,充滿黑色幽默

保安還想再催促記者進入時,一名常來旁聽中年婦人諷刺地道:「這裡全部都是記者,立場新聞的記者嘛。」站滿「前記者」的人群堆,大家面面相覷,不發一言。

2021/12/29 | 譚蕙芸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

「《立場新聞》吖嘛,這裡容納了很多年輕記者的。」音樂、笑聲、碰杯聲靜下來,才不夠半天。這班記者就迎來了又一場風暴。

2021/11/29 | 譚蕙芸

十七年前的藝術之旅

從我加入報館採訪西九龍文化區的「前傳」開始,十七個年頭彈指間溜逝。香港亦走過多任特首管治,如今在亂世之中,西九重點藝術館終於開幕。

2021/06/29 | 譚蕙芸

五夜燒鵝: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

《五夜講場》錄製了多達逾六百集,不少最初生硬的學者,現在望着鏡頭眼神自然,能揮灑自如風度翩翩打圓場。正當學者主持們慢慢進化,像與觀眾閒話家常,又能把艱深的學術概念帶入百姓家的理想狀態,卻又遇上今次《港台》忽然叫停製作。

2021/06/09 | 譚蕙芸

當光亮成為一種罪名

在整個反修例運動,都從來沒有出現過,開啟了的手機燈,會成為一項罪名。

2020/12/02 | 譚蕙芸

這是一個優秀被懲罰的時代

舊時代的有線新聞,以紥實尖銳為優秀,如針刺出民間利弊,如刀解剖出社會真相;今日來替全香港最有公信力的新聞部動手術的人,卻以讓政治人物感到溫和為採訪大法,足以影照出香港今日命運的寫照。

2020/11/05 | 譚蕙芸

請圈出高舉的警棍——直播新聞片段,凝固了的真實

少於一秒的影像,反覆逐格在法庭播放,平日直播一晃眼就錯過了的景像,時間在法庭的空間裡,像忽然拉長了,真相變得清晰可見。

2020/11/04 | 譚蕙芸

由沙士殉職醫護談到7.21,車牌查冊是負責任採訪的必要工具

車牌查冊,不只使用在偵查、踢爆、監察報導之中。事實上,任何負責任的記者,核實資料,不想出錯,也會使用到查冊工具。

2020/08/04 | 譚蕙芸

國際線的年輕人:在老華僑和竹升之間——1.5世代的狹縫掙扎

近來有人提出在海外建立「新香港」方案,Annisa瞪大眼,語氣有點重:「幻想要在外國建立另一個理想香港,把整個香港搬過來,那真是不妥,令我想起『白人殖民』的歷史,你把自己那一大堆人和那一套文化搬過來,把本來這裡的人逼走,把自己那一套成為主流,那真是令我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