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萱

發表文章數:15

個人簡介

喜歡藝術也對文化多元感到好奇,所以最後投入藝文的海洋裡。聯繫信箱:yslimwriting@gmail.com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2/12/31 | 林易萱

【2022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延續、群眾、挑戰」三組關鍵字,與台灣脈絡下的「超級特展」

為了能夠更聚焦在美術館的脈絡裡,筆者在這歲末年終之際,以台灣的公立美術館展覽為對象,與讀者用三組關鍵字「延續」、「群眾」與「挑戰」來回顧2022年的藝文展覽概況。然而,到底我們能不能單憑展覽參觀人數就斷定群眾對於「台灣美術」的熱潮消失?其實,有沒有可能去年萬人空巷的壯觀場景只是一個開始?

2022/02/16 | 林易萱

專訪張國耀:身為馬來西亞籍攝影師,人們曾好奇他是如何精確地紀錄台灣的祭典

在過去,父親曾基於擔心而沒有很支持他的攝影熱忱。「很多長輩會覺得拍照是休閒活動。很多人不覺得攝影是一門專業。這也是為什麼長久以來社會一直不把攝影師當成是一種職業,但其實厲害的攝影師賺的錢比上班族還多。」後來他為了證明自己,花費三年的時間盡全力完成《百歲》系列。

2022/01/22 | 林易萱

【關鍵專訪】《月影》導演楊毅恒:改編吉本芭娜娜的魔幻世界,在疫情之中感受到生與死離我們很近

《月影》導演楊毅恆說:「這是一部在疫情時期拍攝的電影,生與死離我們很近,我們會一直面對這樣的事情,失去一位所愛的人,要怎麼振作起來?所以我就覺得這時候我一定要完成這樣的電影。」

2021/12/29 | 林易萱

2021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台灣美術、療癒與科技,三組關鍵字交匯的瞬間

又過了一年,全球疫情仍無法在2021年結束前就畫下休止符。不過,綜觀一整年的藝文狀態,疫情並沒有澆熄人們對藝術的熱愛,反而在解封之後成為美術館迎來更多的參觀人潮的理由之一。

2021/12/02 | 林易萱

【影評】《金邊白樓青春夢》:小人物何以做夢?柬埔寨都市青年的夢想與幻滅

《金邊白樓青春夢》是一部具有導演自傳色彩的電影,導演寧卡維曾經在從小生活的家園(也是一座白樓)在面臨拆除命運之前以攝影機紀錄建築的美麗。對導演而言,面對都更所帶來的問題也曾經是他所困擾的狀況之一。

2021/11/07 | 林易萱

【關鍵專訪】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談《泛・南・島藝術祭》:藝術文化似水延綿,在相遇與碰撞之後和解、復甦

「如何讓藝術品進行有更拓延的對話?而這個對話是有意義的,不只是形式上的抽樣?」李玉玲館長與館內策展團隊透過《泛・南・島藝術祭》尋求不同於以往的對話方式,向世界提出另一種能夠在多元之中產生共鳴的視野。

2021/09/02 | 林易萱

【關鍵專訪】《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策展人:把最底層的東西放進美術館,誰說髒話不能是文化內涵?

在高美館展出的展覽《李俊賢:TAKAO.台客.南方HUE》,藝術家李俊賢的作品表現了他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角色裡對在地景物以及生活狀態的觀察。於8種跨界的身份中來回切換,李俊賢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對於「歹頑郎」身份認同,在畫作裡創造出真實且充滿豪情的南方意象。

2021/07/02 | 林易萱

【專訪】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總策展人劉耕名:台灣人有多迷信?從宗教探索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廟宇文化」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台灣文化習俗,在Bito團隊的詮釋之下,以《Swingphony》為主題登上2022年倫敦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s)的世界舞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21/05/11 | 林易萱

【影評】窺探《秘密的滋味》:柬埔寨導演凝視母親昔日的恐懼,在創傷之中尋找自由

在《秘密的滋味》裡,受害者們對歷史創傷的描述與反應都不盡相同,但「鬼魂」是較常使用的詞彙,因為這些傷痛像是如影隨形的鬼魂,隱隱地壓抑在心底,直到午夜夢迴或再次提起時,轉瞬間又回到眼前,歷歷在目。

2021/04/07 | 林易萱

【影評】張吉安《南巫》:濃烈的馬來西亞鄉土情懷,祛除了鬼神的莊嚴與神秘

張吉安透過母親阿燕為治癒父親所展現出的勇氣、來自暹羅的鄰居媽媽為兒子逝去所實行的復仇,以及因詛咒而無法回家的泉州公主珂娘所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串連成故事的主線,呈現三種不同的「家」的狀態,以及各自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