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宛如

發表文章數:32

個人簡介

是女性創業家、也是社會企業家,帶領台灣第一家公平貿易認證商生態綠,從一家咖啡店走到創櫃板。現任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擔任數位經濟與社會經濟國會交流促進會會長,持續與政府溝通解決創業路上的小石頭,推動金融監理沙盒、政府資訊長組織法等法規,完善台灣產官學創業生態系,為年輕創業家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公平環境。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9/04/29 | 余宛如

貿易戰下矽谷的「中資大撤退」

美國矽谷面臨中資撤出的危機,正好是台灣搶進矽谷佈局的大好機會,若能順勢在矽谷填補中資空缺,在人工智慧、自駕車和自動化機器人等領域突破,將有助於台灣發展下一代的新科技。

2019/04/29 | 余宛如

貿易戰下矽谷中資大撤退,台灣準備好「搶灘」了嗎?

美國矽谷面臨中資撤出的危機,正好是台灣搶進矽谷佈局的大好機會,若能順勢在矽谷填補中資空缺,在人工智慧、自駕車和自動化機器人等領域突破,將有助於台灣發展下一代的新科技。

2019/04/09 | 余宛如

「非旅行業者不得經營旅行業業務」的禁令,逼得返鄉青年回都市找工作

我常常聽到官員表示,地方經營生態旅行附帶交通食宿安排,並不違反發展觀光條例,但每當我在地方與社區代表們對談,言論總一面倒向社區遭受檢舉並接到罰單的血淚控訴。

2019/03/30 | 余宛如

國外山友來台登山,得先面臨這五大障礙

行政機關總表示現行申請登山的環境友善,機制上毫無障礙,也沒有過度管制。這樣的說法,其實跟山友們的實際體驗大相逕庭。

2018/07/12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製造低廉的CSR標準,不利多數社會創業家

兼益公司法的「多一個選擇」不但無法避免漂綠,還影響社會公益資源的流向,將會讓許多非公司型態的社企未來更難生存,反而傷害許多社創者的權益。

2018/06/23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從PChome、M17看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問題

台灣的資本市場結構還是老派的製造業經濟思維,習慣B2C線性的硬體製造,與新經濟的軟體服務大相逕庭,且上市櫃的企業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分類對新經濟的著墨不多。

2018/04/26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從地方包圍中央的數位治理

開放政府與數位治理便是參與式民主的體現,不應該只是政府將資料放置於特定網路平台,還應該要將這些數據的應用忠實呈現在相關網站上。

2018/03/26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只關心風險的法律規範,如何鼓勵天使投資?

台灣的政府雖說鼓勵新創,但常只進行風險的精算,反觀英國的類似法規不只沒有我國各種嚴苛的要求,還減輕了相關單位需要召集各種會議的負擔,讓我們看到英國官方開放的心胸:只要你的業務合法、有有利於國家政策與產業的基本可能、不重複浪費國家資源,我們都鼓勵你天馬行空。

2018/03/10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消除性別歧視,直到我們不再需要平權運動

去年底,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不是政治領袖或企業大亨,而是「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他們勇敢揭露各行各業普遍存在性騷擾和性侵事件,這群人絕大多數是女性,雜誌封面還有一名只露出手臂的女性,象徵著還無法自白的群體:在平權的路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2018/02/21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終結「創業一言堂」,解決資源壟斷與分布不均問題

走遍全台的新創聚落,共同的問題就是不能回應在地和缺乏務實目標方向,造成有如「一言堂」情況,產生很多「裙帶關係」。其實政府真正該做的不只是補助,更應該鬆綁法規促進競爭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

2018/02/13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南部青年創業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支持網絡

行政機關對青創常有「北部先行,帶動南部」的傳統印象,但青創應該要重視適地性,南部往往不一定比北部沒有能力,給他們一樣的資源,他們可能會比北部更搶眼,我們才能夠藉此達到地方創生、縮短城鄉差距。

2018/01/19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先釐清「青創」與「新創」的差別,再談青年返鄉政策

政府與民間不約而同大談創業的同時,許多人卻不會分辨「新創」和「青創」兩概念的差異,以六都外青年返鄉人數最高的屏東為例,可見只有結合觀念培養、課程培訓以及成果展演三位一體的概念,才能真正促使青年返鄉創業的發展。

2018/01/05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價格管制導致低薪,私幼公共化不該「去產業化」

隨著政府計畫提高生育率,公托的需求將大大提高,許多人把公托看成權利的一部分,其實照顧小孩的是人,用的器具是工廠生產,公托到頭來還屬於一項產業,應該適度開放競爭,不該有如國營事業一般均一化。

2018/01/04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全球第一個創新沙盒成文法,台灣做到了!

2017年的最後一天上班日,《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正式通過,2018上半年金融科技的新創業者就能申請實驗,未來在不同領域也會有新的沙盒出現,一步步的完善新創發展環境。

2018/01/03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追上聯合國提出的SDGs,讓永續和經濟攜手向前

落實永續發展目標,光只有政府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公私部門之間的協力,讓台灣往SDGs的目標邁進,兼顧社會永續和經濟利益。

2018/01/01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企業創新,企業辦托育也要創新

產業不斷創新,托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托育政策要能夠創新和前瞻,別因為法規限制造成補助不平的怪現象,才能真正回應少子女化的問題。

2017/12/14 | 余宛如

【余宛如專欄】外籍人才專法通過了,然後呢?

「人才外流」(Brain Drain)和「對外籍高階人才的吸引力」這兩個弱項,還是很刺眼地晾在那裏。對比之下,物超所值的教育成果,反而成了個莫大的諷刺:昭示著我們很會培養人才,但既留不住人才、也挖不到人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