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文


2023/09/22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一切總有終結時,生命因而無意義?

如果一切總有一天會終結的話,我們所做的一切又有甚麼意義呢?哲學家Samuel Scheffler直接把這個問題稱作「the Alvy Singer problem」。這個因終會結束而感到意義虛無的經驗應該十分普遍,你又有感受過嗎?

2023/09/21 | 漫遊哲廊

《86不存在的戰區》:還請不要忘記我——我有義務記住他人嗎?

名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但這恰恰是名字與個體之間關係緊密的原因:記住一個人的名字,等同於純粹記住那個人本身。而關懷本身,正是需要記住一個人本身,而不只是記住他的某些特質。因此,如果你真的在乎某個人,那你就應該記住他的名字。那麼,我們是否有義務去記住某些事情?

2023/09/07 | 廣編企劃

點亮世界的客家文化——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主展館深度解析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 天光日个客家」為策展主題,透過象徵歲月遞嬗的日光,講述客家多元共榮的文化脈絡與未來性,從8月11日到10月15日,於桃園展開為期66天的文化饗宴。

2023/09/19 | 精選書摘

《傅柯的多重人生》:他無疑會比較偏好《給那沒有救我的朋友》這本小說,而不是一部傳記

本書作者梅西對法國思想極為熟稔,他在艾希邦的首部傅柯傳記面世數年後展開另一個傅柯生平的研究、訪談與寫作計畫,不但獲得傅柯親友及艾希邦的幫助,更得到傅柯長期伴侶丹尼爾.德費的全力支持。梅西以英文寫作,對於並非出身自法國學術文化背景的讀者而言,其敘述顯得背景脈絡更加清晰,對各項細節的紀錄也更加詳盡。與艾希邦的傳記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2023/09/18 | 王偉雄

錢鍾書的博學與粗疏

錢鍾書到老也炫學,層次未免低了一點。其實,錢鍾書的這種博聞強記,在資訊唾手可得的當代,已比較不被重視了。

2023/08/11 | 廣編企劃

搭桃捷走逛2023世客博覽會,以客為尊備加班車即時輸運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11日隆重開幕,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以「客」為尊,備好加班車,視搭車人潮即時派出專車疏運,讓參訪的民眾有便利輕鬆的到場方式,也有舒適乾淨的乘車空間。

2023/09/18 | 方格子vocus

「偽經」是印刷術成熟之後才出現的觀念,文本在網路世界的傳播彷彿又回到上古時代

或許「偽經」這種觀念,是在印刷術成熟的時代,才會出現的看法,在上古時期,文本是有機的、會變動的。其實文字載體在資訊化時代電子化以後,又慢慢跳脫了印刷術的限制,再度變回了有機體。

2023/09/15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 愛無所畏 3】跟著孩子的書屋陳彥翰走進陳爸的辦公室,那5分鐘裡我們都沈默了

2019年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驟逝,倉促接班的長子陳彥翰接棒傳承。因為他的轉變、以「書屋系統化」團隊經營模式,展開了書屋2.0的永續模樣。我跟著彥翰探訪書屋各處,最後他帶我走入老爸的辦公室。那間空著的辦公室從陳爸走後,沒動過、凌亂的程度彷彿老爸等下就會衝回來坐下。在那短短的5分鐘裡,我們都沈默了…

2023/05/12 | 廣編企劃

韓國文化觀光大展瘋韓流:從舞台到餐桌,盤點那些你不曾體驗的韓國特色!

韓國觀光公社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2023韓國文化觀光大展」,搭配「你還沒吃過的韓國美食100選線上票選活動」,向熱愛韓國旅遊的台灣人介紹那些你可能沒看過、沒吃過、沒有體驗過的道地韓式生活!

2023/09/15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愛無所畏 2】用愛灌溉承接#metoo事件的力量,孩子的書屋陳彥翰談愛無所畏

2023年6月,一位來自孩子書屋陳汶軒以「愛無所畏」發表了在黨部被性騷擾的沉痛貼文。身為孩子的書屋董事長的陳彥翰:「我唯一擔心的就只有她準備好了沒有。好了的話『哥一定挺你到底』!」

2023/09/15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 愛無所畏1】老爸,我成為你口中的英雄了嗎?陳彥翰領一群人組英雄聯盟慢慢走成孩子的書屋2.0

從前從前有位英雄大家叫他陳爸,陳爸說:「你要當英雄,英雄就是只要自己有一碗飯,就要分半碗給馬上要餓死的人。」後來英雄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去出任務了,大兒子陳彥翰接班,在所有龐大壓力眼光之下,27歲那年的他,展開了屬於他自己的英雄計畫2.0版。

2023/05/03 | 廣編企劃

先研究人的需求,再講求能量平衡:透過空間佈置,創造適合自己的真正好風水

江名萱老師以多年研究風水的成果,加上觀看居家、辦公空間風水的經驗,給正要買房裝潢、或想要調整居家空間的讀者們一些建議。現在就跟著江老師一起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水,讓生活與工作都能更愉快舒適。

2023/09/15 | 德尼思化

《逃避主義》:暴雨引發的人文思辨,逃避主義如何建立文明?

現代的主流教育,責罵「逃避」,歌頌「面對」。但傾盆大雨來襲,我們都會自動遮避濕冷。牛頓因蘋果悟道,段義孚由從天降雨水啟發文明與自然的思辨,正視逃避主義。段義孚認為,現代如此方便豐富的衣食住行,穿衣保暖、房屋作安全休息、保存食材等,回到人類的遠古時代,莫不因逃避而生:畏寒、需要有空間睡覺、解決飢餓⋯⋯

2023/09/12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國際特赦組織:柬埔寨政府以保護世界遺產名義,強迫住在吳哥窟周圍的居民搬遷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旅行限制已結束,預計拜訪吳哥窟的國際遊客人數將大量成長,柬埔寨政府因而計劃重整居住在吳哥窟的周圍社區。一位居住在距吳哥窟500公尺的藝術家Chan Vichet受訪時表示,他已在當地居住7年,但即將被政府強制驅逐。

2023/09/11 | 方格子vocus

我成功完讀全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經驗分享:這世界上應該再也沒有征服不了的經典鉅著吧

閱讀經典最常遇到的挑戰,就是很多厲害的經典,篇幅也都是驚人的長。《紅樓夢》、《源氏物語》、《追憶逝水年華》、《羅馬帝國衰亡史》…都是很好看、但是必須要讀很久的經典鉅著,要讀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食。

2023/09/10 | 方格子vocus

傳說《山海經》本來是一幅「世界地圖」,很有可能在陶淵明的時代還看得到原圖

傳說,《山海經》本來是一幅「世界地圖」,而文字完全是用來解釋地圖方位及地點的,很可惜的是現在看不到這張圖了,所以也無法求證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東晉陶淵明寫過〈讀山海經〉中有言「流觀山海圖」有可能陶淵明是可以看到山海圖的。

2023/05/02 | 廣編企劃

【圖解】領航5G勢在必行!5G+創新應用師資最佳產業實戰推手等你同行

除了校園與產業的媒合,師資人才培訓也是「5G+產業新星揚帆啟航計畫」的重點目標;舉凡輔導業師、校園教師、育成經理人以及5G產業相關新創領袖,都是創新應用師資人才招募計畫的目標對象,盼能透過計畫的參與交流,教學相長輔導校園與新創人才。

2023/09/06 | 楊士範

EP58|《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聽起來好像一樣,但其實都不一樣的各種「電車問題」

經典的電車問題,如果你看過桑德爾在Youtube上很有名的授課影片,應該就知道這是什麼問題:該讓1個人死?還是5個人死?人命可以用數量來計算對錯嗎?

2023/09/04 | 王偉雄

寫哲學期刊論文的狂迷與鼓舞

出版期刊論文是拿終身教席(tenure)和升職的必要條件,我十多年前已升至正教授,寫期刊論文已沒有多大的實用考慮,純粹是興趣推動;現在進入了狂迷階段,就更加注重興趣,過癮最重要。然而,論文始終是寫給別人看的,最理想是寫時過癮,寫成滿意,出版後有人欣賞。

2023/03/31 | 廣編企劃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2023/09/04 | 精選書摘

《街坊眾神》:從高野山到獅子山——港人真言宗住持的苦行密法

真言宗沒有以禁戒的方式去規範僧侶或信眾的生活,僧侶不但沒有髮禁,僧人也可茹葷,日本僧人的山下生活其實與一般人的分別不大,僧侶很容易抵受不住引誘而被同化。應對物質引誘已成為劉真華每天要應對的課題,靠的就是自己的意志。既是香港人又修日本佛教的劉真華捨棄了長髮、穿著流行衣物和塗指甲油的習慣,選擇以短髮,身穿簡單的服飾示人,這一身打扮明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她認為最重要是維持簡樸的心。

TNL+ 2023/09/02 | 留德趣談

毋須西方人認同

東亞人絕對不需西方人認同,我們的價值亦非建基在西方人身上。然而人天性就是渴望認同,小時候希望得到父母和師長稱讚,所以努力讀書、聽他們的話、做好家務、遵守校規;到青少年時代,人又會渴求朋輩認同,因此會聽流行音樂、關注流行藝人、留意時尚。

2023/03/20 | 廣編企劃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2023/09/01 | 高重建

永久保存人類歷史文化,永遠有多遠?

如果你認為歷史清洗是邪惡的極致,那麼你還是天真了;相對於刪,更具破壞性的是改。紀錄被刪除,至少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但當紀錄被竄改,受眾將連自己不知道都懵然不知,被誤導了還以為自己清楚實況。

TNL+ 2023/09/01 | TNL特稿

【出版趨勢觀察】游擊文化:碩論改寫成「社會書」,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將學術內容轉譯為大眾讀物

我們總覺得國外這些學術大師很厲害,他們的著作超級好看、平易近人又深刻,可是如果我們從沒好好培育台灣的寫作者,那麼未來的二、三十年,我們還是只能引進國外大師的作品,而無法創造屬於我們的經典著作。基於上述信念,大約九年前,我與一些有意改寫論文出版的作者,開啟了研發社會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