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 |
【專訪】《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永遠身處成為在地人的過程,是我不斷接近在地的動力
撰寫出版《沒口之河》後,黃瀚嶢在今年一月底前往知本觀看聯合年祭,那是兩年一度的大事,十個卑南族部落將共襄盛舉,今年特別辦在知本濕地,足見部落重視的態度。而這次年祭也是對於部落非常重要的縫合。知本光電案曾撕裂部落,贊成方與反對方各執立場,但黃瀚嶢從旁觀察,部落是擁有獨特自癒能力的。
2023/02/06 |
從「阿帕契」到「1.35倍」:饒舌美學與族群意識的碰撞與共存
饒舌歌手已經很難以純粹的「文字遊戲」為自己的創作開脫,因為饒舌早已不再純粹,而即使是無心、只是為了押韻或敘事手法而聯想出來的字句,也永遠會被相關群體聽見而有超越原本創作意義框架的反應。
2019/06/03 | Sponsored
【青春還鄉】從老師變成農夫,返鄉青農喇尼忽如何用一杯海端咖啡振興在地經濟
要放下自己多年的專業和興趣,返鄉從零開始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事業,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旅北工作的布農族青年喇尼忽・伊斯巴里達夫,用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歷經無數挑戰、克服難關後,人生如同一杯咖啡般香醇而值得回味。
TNL+ 2022/12/15 |
澳洲、紐西蘭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化復振,台灣如何拓展南島民族外交?
台灣與大洋洲的原住民也因為共享南島語族身份,而有十分緊密的連結。近年來,因為南島語族「台灣原鄉論」學說的發表,台灣的南島原民外交也熱絡了起來。
2022/12/15 |
【專訪】谷辣斯・尤達卡:我藉選舉發起了一場「原住民認同運動」
Kolas Yotaka說,民進黨內曾有人勸她為了選情採用中文名,但她堅拒妥協,更在政綱及選舉公告上附上羅馬字。「我不能浪費這次參選的機會,不能刻意隱匿我的文字,我必須自然地使用我的文字,要讓花蓮人、全部台灣人以及媒體覺得就是這麼的自然,要習慣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有原住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