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2023/03/21 | 讀者投書

原民會族語認證排除「寒溪泰雅語」,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還我語言權」

本會呼籲原住民族委員會,語言是原住民族文化的靈魂、文化是原住民族發展的命脈、教育是原住民族進步的動力。臺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應正視宜蘭克里奧爾語言的原住民是事實,也是這一塊島嶼原本的主人,放下殖民思想,立刻發起解殖(意思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23/03/20 | 人本教育札記

成功正名的西拉雅族將會取得何種原住民身分──平地原住民?平埔原住民?文化上的原住民?

西拉雅族在去(2022)年經大法官釋憲正名成功,並要求原委會於3年內另立專法規範之。但西拉雅族是什麼?有什麼歷史?首開先例的平埔族正名,又會帶給原有16族原住民怎樣的衝擊與刺激?

2021/09/01 | TNL Brand Studio

撕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標籤,太陽的孩子不該貧窮世襲——專訪邸台東X卡大地布部落青年馬靖

專訪台東地方創生基地「邸台東」與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青年馬靖,一探台灣原住民族群該如何撕下經濟弱勢的標籤,消除貧窮世襲,找回原民與大自然永續共存的生活智慧。

2023/03/14 | 賴詩涵

新版獵槍管理法引發不滿,原民憂:有錢人才能有槍打獵

原住民團體今日在內政部警政署前抗議新通過的《原住民漁民自製獵槍魚槍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不符合現行原住民族部落獵人實際使用獵槍的規格與習慣。且修法過程疑似沒有廣徵原住民意見,要求內政部應立即停止新版管理辦法的預告程序並重新討論。

2023/03/05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專訪】都市原住民賴韋利:「回部落」是需要自我辯證的行動,必須知道「我是誰」

賴韋利,媽媽是排灣族、爸爸是閩南人。出生、成長於臺北的她,認知到「自己是原住民」的一課,是從一紙和他人不同的註冊單開始。

2021/08/09 | 廣編企劃

活出天賦,舉起愛的重量——舉重國手登上奧運殿堂之前的故事

本屆東奧的三位舉重好手方莞靈、江念欣、陳柏任,其實曾經是需要被幫助的弱勢兒童,幸運的是在世界展望會的資助下,他們能專注發揮天賦,並將陌生人的愛心轉化成力量,舉出精彩人生。

2023/02/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永遠身處成為在地人的過程,是我不斷接近在地的動力

撰寫出版《沒口之河》後,黃瀚嶢在今年一月底前往知本觀看聯合年祭,那是兩年一度的大事,十個卑南族部落將共襄盛舉,今年特別辦在知本濕地,足見部落重視的態度。而這次年祭也是對於部落非常重要的縫合。知本光電案曾撕裂部落,贊成方與反對方各執立場,但黃瀚嶢從旁觀察,部落是擁有獨特自癒能力的。

TNL+ 2023/02/15 | TNL國際編譯

澳洲北領地犯罪率飆升將重啟禁酒令,專家:錯誤的原住民政策才是元兇

澳洲麥覺理大學法學教授多爾-麥卡威(Holly Doel-Mackaway)表示,澳洲政府經常將禁酒令聲明直接製成告示牌,並放置於原住民社區入口處。在她過去所訪談的原住民兒少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此舉相當不尊重原住民社區,也等同是在羞辱、汙名化。一位13歲的原民少年甚至認為,澳洲政府與「種族主義者」無異。

2019/09/06 | 廣編企劃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在海拔600公尺的高士部落感受文化衝擊,尋找排灣文化與真實部落生活

從都市到深山部落,絲彤與湘瑋在國境之南的高士部落展開20天的深入探索。在這趟旅程中,兩個台北女孩除了面臨真實的文化衝擊,也體驗到最如實的部落生活,更找到自我成長最珍貴的禮物。

TNL+ 2023/02/13 | TNL國際編譯

紐西蘭政府為英國殖民者昔日暴行道歉:提供3000萬美元財政補償,「把被偷走的一切歸還毛利人」

對於歷史過錯,紐西蘭政府達成了多國無法做到的任務。它們承認了毛利人過去承受的痛苦歸因於己,並講述殖民時期的故事,最後藉由政策及賠償制度向受害者提供補救。更重要的是,政府試圖探討那些曾被趕出自己土地且權利遭到剝奪的毛利人,他們眼中的正義可能是什麼?當國家解決問題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2023/02/06 | 芭樂人類學

從「阿帕契」到「1.35倍」:饒舌美學與族群意識的碰撞與共存

饒舌歌手已經很難以純粹的「文字遊戲」為自己的創作開脫,因為饒舌早已不再純粹,而即使是無心、只是為了押韻或敘事手法而聯想出來的字句,也永遠會被相關群體聽見而有超越原本創作意義框架的反應。

2019/09/03 | 廣編企劃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鐵份部落的阿美文化,是青年返鄉的神奇草藥

走進鐵份部落,這裡有著熱情的阿美族文化、神奇的藥草配方,以及熱情好客的部落居民。四個異地大學生趁著豐年祭,來此展開20天的蹲點計畫,也為自己尋找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2023/02/03 | 環境資訊中心

違背傳統獵熊禁忌? 從霧台母熊獵殺事件,看山林經驗傳承的難題

雖然林務局近期加強宣導,誤捕黑熊只要立刻主動通報並協助救援,就不會追究法律責任。這雖可能救回一隻傷殘的熊,但畢竟慢了半拍,熊非死即傷,仍應從源頭思考如何防患未然,才是積極止血的作法。

2023/01/25 | 讀者投書

〈台大醫學freestyle〉的反向歧視:升學保障制度必須關注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公平

台大醫學系的學生「神經元」在《大嘻哈時代2》中演唱個人創作單曲,歌詞「想要唸醫學系你的大考分數得破表,有人乘了1.35還是沒我高」引起原住民不滿。筆者認為這位學生因未理解原住民歷史正義的議題,導致反向歧視。筆者認為美國平權行動法案去留之爭議,可對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做出啟示,茲論述如下。

2019/08/16 | 廣編企劃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看見達魯瑪克部落的浪漫——「我也好想鞦韆傳情啊!」

來自屏東大學的暐程和廷仲,走進達魯瑪克部落蹲點15天,記錄魯凱族的鞦韆傳情。當未婚女青年站上鞦韆,僅靠手臂力量抓著繩子擺盪、展現力與美時,中意她的男人即可在鞦韆下迎接,並抱走她。

2022/12/19 | 讀者投書

死在槍口下的台灣黑熊:原民傳統規範與政府管理的同步失能

近年多起台灣黑熊被獵,都顯示政府應加速管理制度的建立,針對瀕危物種例如台灣黑熊,也應該有配套保護措施,例如陷阱規格和使用的規範。根據林務局的資料,至今已有超過20個部落參與狩獵自主管理試辦計畫,政府有義務讓民眾了解,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試辦以來,究竟成效如何?部落自主管理,也應有外部監督機制以昭公信。

2022/12/19 | 芭樂人類學

《哈勇家》中的和解內涵:說真的,泰雅族的Gaga與Sbalay真的教了我很多

其實,我看完這部片子得到的並非僅是一種影評式的感受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片中的部落場景「南山」(Pyanan)這個地方,有我許多的生命回憶,是我認識泰雅人與文化的重要啟蒙地之一。

2019/06/03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從老師變成農夫,返鄉青農喇尼忽如何用一杯海端咖啡振興在地經濟

要放下自己多年的專業和興趣,返鄉從零開始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事業,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旅北工作的布農族青年喇尼忽・伊斯巴里達夫,用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歷經無數挑戰、克服難關後,人生如同一杯咖啡般香醇而值得回味。

TNL+ 2022/12/15 |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澳洲、紐西蘭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化復振,台灣如何拓展南島民族外交?

台灣與大洋洲的原住民也因為共享南島語族身份,而有十分緊密的連結。近年來,因為南島語族「台灣原鄉論」學說的發表,台灣的南島原民外交也熱絡了起來。

2022/12/15 | BBC News 中文

【專訪】谷辣斯・尤達卡:我藉選舉發起了一場「原住民認同運動」

Kolas Yotaka說,民進黨內曾有人勸她為了選情採用中文名,但她堅拒妥協,更在政綱及選舉公告上附上羅馬字。「我不能浪費這次參選的機會,不能刻意隱匿我的文字,我必須自然地使用我的文字,要讓花蓮人、全部台灣人以及媒體覺得就是這麼的自然,要習慣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有原住民的語言。」

2019/02/01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2022/12/04 | 讀者投書

原鄉小球員的「移動城堡」老爺車:一個少棒教練流浪球隊的日常

我總是會關注這些球隊孩子的發展,尤其是這次比賽的經費是否有著落了?因為常聽聞家裡附近原鄉小學校的棒球隊,有幾次因為沒有經費出去比賽,在進入前幾名的賽事之後,不是主動先喊棄權,就是找其他理由放棄比賽,原因通常就是缺乏經費支持球隊外出比賽。

2022/12/01 | 李秉芳

《礦業法》重啟審查:刪除「霸王條款」,但部落「諮商同意有效期」、「礦權展限重做環評」仍無共識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直言,開採中的礦場需要被監督,否則前面設多少條件才能取得許可,但開採後就算違反承諾也不會受罰,等於都是假的,「如果只是把霸王條款改掉那麼簡單,2018年就可以過了!」

2019/01/11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讓青年有根,他們就不會「漂」—張孟訓與芥菜種給宜蘭青年紮根

人口僅4萬出頭的宜蘭縣蘇澳鄉,是僅次於三星鄉,全宜蘭第二老的鄉鎮。當青年人口不斷外流、獨留老幼的蘇澳鄉,有機會終結凋零頹敗的走向嗎?一個返鄉青年張孟訓,正用著「教育」挹注翻轉能量,破除在地青年對鄉鎮的舊有印象,讓北漂不再是唯一選擇。

2022/11/26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如何用身體走出「部落地圖」?從感官記憶出發,尋找失落的傳統領域

廣義而言,「傳統領域」指的是原住民族生活過的土地,但對族人來說,傳統領域遠不只土地這麼簡單。然而,如今有一條路引領我們走進傳統領域的世界,那便是族人親身製作的「部落地圖」。林文玲說:「傳統領域不只指涉土地,還包括山、河、生態,甚至是部落之間結成姻親而形成的道路。」

2022/11/24 | 芭樂人類學

遏止歪風還是限制創意?《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的保護與約束難題

從「原創條例」施行以及運用至今的狀況來看,雖然保障部分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創作,但同時也造成原住民族以及部分創作者的限制。若在不更動法條內容做到改善此情況,可能需要熟悉法規以及原住民族文化的中介組織,輔導原住民族提出智慧創作的申請,以及媒合協調創作者與族人之間的創作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