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2019/04/20 | Louis Lo

【圖輯】保留區是「動物園」?巴西原住民的土地正義之路

這片土地也被商品化農業和採礦業者盯上,當地可能富含黃金、鑽石、銅、鉬、鋁土和鈮等礦物。巴西總統波索納洛認為,這是非常有「戰略價值」的開發行動。

2019/03/18 | 精選書摘

《辶反田野》:蜻蜓和泰雅文化有什麼關係呢?

我開始思索身為一個人類學家在這樣的發展計畫中能夠扮演的角色。究竟何謂「傳統」?何謂「文化」?在當代的情境裡「復振文化」或「延續傳統」到底又意味著什麼?

2019/03/15 | 《思想坦克》

大和民族的「非我族類」:愛努人百年悲情血淚史

面對日本政府的「單一民族國家」論,這讓愛努人的內心十分掙扎,畢竟經過百餘年的同化,愛努人用日本名,說著流利的日語,能操愛努母語的人口,僅有數百人左右,愛努傳統文化更是幾乎消失殆盡。

2019/03/14 | 《思想坦克》

大和民族的「非我族類」,愛努人百年悲情血淚史

面對日本政府的「單一民族國家」論,這讓愛努人的內心十分掙扎,畢竟經過百餘年的同化,愛努人用日本名,說著流利的日語,能操愛努母語的人口,僅有數百人左右,愛努傳統文化更是幾乎消失殆盡。

2019/03/12 | 芭樂人類學

人類學者亂入建築界初體驗: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紀實

回顧這一年多的應用人類學的經驗,「舊社修復試作計畫」不僅是個修復一棟家屋的建築工作,也是一個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復振的具體實踐。就應用人類學的價值而言,這是跨領域的整合性計畫,也是學術、官方、私人公司和民間所攜手合作的計畫。

2019/03/09 | 李修慧

全台18縣市「國土計畫」將定案,如何用《國土計畫法》保護原住民土地?

從花蓮「亞洲水泥事件」到東海岸「美麗灣事件」,原註民的土地時常與國家、開發商發生衝突,今年4月,第一波縣市國土計畫就要送審,該如何透過管理全國土地的「國土計畫」,保障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

2018/12/20 | 李修慧

政府將推從3歲讀到18歲的「原住民族學校」,另立課綱、教材,非原住民也能讀

為了讓各族依照族群特色發展,《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給予學校足夠彈性,不硬性規定得照一般學制。此外,原住民族學校的課綱、教材、評量方式,都可獨立於一般學校,以符合原住民價值觀。

2018/11/21 | 精選書摘

《大海之眼》:我也擔憂自己被改造為漢人,父母親眼裡的「壞人」

這些前輩們擔憂的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被「馴化」成漢人思維,被徹底改造為漢人,這些人就不是他們眼裡視角的達悟人了,在達悟語來說,就是被滅族的意義。

2018/11/21 | 精選書摘

《大海之眼》導讀:黑暗中高舉的蘆葦火炬

海洋的心魂曾經在台灣西部的城市與道路迷失困頓,曾經愛過、悔恨過,面對過無數的歧視與欺騙,也獲得許多的鼓勵與關懷,四十年過去了,睜開益發澄澈的大海之眼,重新回顧與觀照,曾經跌宕起伏的波峰與波谷,已是一片波光無垠。

2018/11/11 | 鄭揚宜

把回饋金當萬靈丹?蘭嶼核廢料「鋼彈模型說」的幾大謬誤

「以核養綠公投案」領銜人黃士修日前在一場演講中,用其獨創的「鋼彈模型說」,解釋低階核廢料和蘭嶼人的回饋金情結,好像蘭嶼只要有了回饋金,一切就都順理成章。而既然要說回饋金,那就從具體的執行層面來談。

2018/11/02 | 讀者投書

蔡正元說「凱達格蘭不存在」,是對原住民族嚴重的歷史失憶

若要說:「凱達格蘭在台灣不存在」,那就是對大台北和桃園地區有原住民族存在的歷史嚴重失憶,也忽略了近二、三十年來族人試圖凝聚認同、恢復歷史記憶的凱達格蘭族復振運動!

2018/10/27 | 徐樂

在台東嘉蘭部落,一棟排灣土地上的魯凱石板屋

東部的排灣族因為石板取材不易而少用石板建屋,自從離開了舊部落,就更少用石材興建屋舍,也有不少族人住進了政府興建的國民住宅。但隨著部分魯凱人的東遷,為台東太麻里附近的嘉蘭部落帶進了石板的建築技術。然而,一位石板屋主提到了這項傳統工藝的危機。

2018/10/22 | 李修慧

讓摩艾像回家,原住民擬用複製品跟大英博物館交換

在拉帕努伊族的傳統信仰中,摩艾像內存在保護摩埃族人的神聖力量。當地領導人也表示,歸還文物,也象徵了拉帕努伊族不再受19世紀歐洲航海家、殖民者的侵犯。

2018/10/22 | 李修慧

讓摩艾像「回家」,復活島原住民擬用「複製品」跟大英博館換回「正品」

在拉帕努伊族的傳統信仰中,摩艾像內存在保護摩埃族人的神聖力量。當地領導人也表示,歸還文物,也象徵了拉帕努伊族不再受19世紀歐洲航海家、殖民者的侵犯。

2018/10/16 | 鄭揚宜

丁守中的潛台詞:不只把原住民當人,我還把你們當工人

馬英九把原住民當人,丁守中只把原住民當工人。要指責他們「歧視」很容易,但應該要把這現象放在族群、政治、經濟當中來看。跟「外勞」比起來,我們原住民的身體更加好棒棒。看起來似乎有道理,我們好像真的跑得沒有原住民快、跳得沒有原住民高,但這完全就是倒果為因的解釋。

2018/10/08 |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

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哥倫布4次航行美洲,發現新大陸,為西方國家的領土擴張,以及白人的美國夢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這類功績確實是不可掩蓋的,但歷史總不會是單方面的,在「偉大冒險家」的讚揚聲的背後,其實掩蓋著一隻醜惡、貪得無厭的怪獸。

2018/09/18 | 精選書摘

阮慶岳:孤島印象

回想彼時的我,恰恰有如汪洋中一座荒蕪的孤島,只能相望同我一般的其他孤島,也在那樣時代的波濤裡,暗自喘息、受苦與落淚的各自沉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