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2018/08/22 | 精選書摘

《種回小林村的記憶》:連結族人的不僅僅是大武壠語,還有「香蕉白話」

香蕉白話最初是如何流傳、擴散,隨著部落長者的凋零,加上缺乏文獻的記錄,後來的我們也恐怕愈來愈難以確認;彷彿成為一種流傳在香蕉田間的鄉間傳奇,悄悄述說一段大武壠族各村社過去曾有的一段連結。

2018/08/22 | 精選書摘

《種回小林村的記憶》:想家,就喝雞角刺湯

而春美阿姨想到八八風災,還是非常難過,「我打拚一世人,大家有比較富裕了,卻遇到八八水災,我永遠心很痛,我永遠心很痛。我在那裡出生,在那裡長大,還嫁在那裡生活,我看那一座山崩下來,卻沒有辦法救,這樣的痛。」

2018/08/13 | 李修慧

原民團體抗議:政府擬修法,把「部落」的權利變成「鄉公所決議」

原民團體控訴,原住民族在凱道,為了「傳統領域」抗爭了500多天,官方不理不睬。但非原住民的南投縣魚池鄉民抗議不到兩個月,原民會就願意修改《諮商同意辦法》。

2018/07/28 | 李秉芳

籌400萬去維也納卻因中國施壓無法演出,台灣合唱團「換個地方」讓世界聽見

相關活動由主辦單位與承攬旅行社(多為中國人士經營)簽約,透過旅行社招攬各國學校或社團參加。今年招募44個團體赴維也納,大多數為中國團體,活動現場主要工作負責人幾乎由中國人士包辦。

2018/07/27 | 讀者投書

回饋金就是轉型正義嗎?從亞泥案看小英道歉兩週年

總統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已要兩年,但少了獨立的調查機構,說好的轉型正義竟淪為受害者與加害者坐下來「談」,總統再裁示「依法行政」的結果。

2018/07/16 | 精選書摘

營造「莎韻之鐘」神話,作為霧社事件中「蕃婦問題」的解答

「莎韻神話」是為了消除殖民地的矛盾,而被製造出來。莎韻神話的建構,也符合總督府長期以來經營的言論戰略方向。其中更包含了當時日本作家在書寫殖民地原住民時,常見的「少女」形象與「恩師」關係。

2018/07/15 | 幹幹貓

【插畫】原住民族自助餐

如果真正有心了解,該怎麼念Kolas Yotaka這件事,正好說明了原住民文化在台灣的深厚與久遠。

2018/07/14 | 李秉芳

頭目私釀小米酒遭警方查扣,導致原住民祭典「無酒可祭祖」

族人表示其實許多人都自釀小米酒,「有人問自然會賣,但主要是自用為主」。包顏華說,由於自己是頭目,職責之一就是釀酒供收穫感恩祭,「頭目沒有酒,是很丟臉的事」

2018/07/13 | 小花媽

歧視原住民姓名的通篇幹話

涉及對於原住民的歧視,涉及對於他人的不尊重,涉及自身文化知識能力的低落,這樣的人,這樣的言論,在當代的台灣,居然也有一群追隨者。被這樣對待的,不只是原住民,還有廣大的新住民以及移工。這不赤裸的證明,台灣的發展遜於這些國家嗎?

2018/07/09 | 讀者投書

從邵族的困境,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爭議

邵族悲情若要細數,實在需要另作篇幅,但要談邵族為何會立場轉變,從原本的支持劃設辦法不分公私有,到積極參與有瑕疵的劃設辦法,這一切還是必須簡述邵族近年來所遭遇的困境。

2018/07/05 | 張訓譯

設立「原住民實驗大學」可行嗎?三大面向探討可能的困境

透過實驗教育的方式設立第一所原住民大學有其必要性,但也會面臨許多問題。本文就課程結構、師資培育、學校文化與教學方式來探討設立原住民實驗大學之可能困境。

2018/07/04 | 讀者投書

蘭嶼達悟少年失了什麼根,又要尋回怎樣的果?

反正蘭嶼風光就是那麼美,能賺觀光財的還是來自臺灣的投資客,與少數能迎合觀光客需要的少數在地達悟人,而其他多數族人若要取得交易各種當代文明生活、獲得尊嚴的金錢,就只能遠赴臺灣賺他們心目中的大錢,在超商裡買微波食品和寶特瓶飲料。

2018/06/27 | GeogDaily地理眼

三鶯部落:從遷移和抗爭中看見家的想像

長久以來,都市原住民面對政府壓迫、經濟剝削以及族群互動的歧視經驗,飽受負面且不符公平正義的待遇,也得不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一九九四年月臺北縣政府依防洪整治為由,通知大漢溪沿岸的違建戶搬遷,三鶯部落成為拆遷對象之一。

2018/06/21 | 讀者投書

部落的勇士離開了捷運站,但傳統領域抗爭還沒結束

台大捷運站口超過一整年的長期抗爭與運動,宣示了理念,也對照出官方的虛應,在幾乎被整個傳播媒體給邊緣化和遺忘後,負傷的戰士們回去原鄉,從自己的族內重新發起變革吧!

2018/06/15 | 精選轉載

從「民族土地」的角度,重新思考原住民族土地政策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耙梳當前國家政策中的原住民族土地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解釋、比較和相關問題,也凸顯原住民各族對於土地的傳統規範和社會制度,與當前台灣的土地政策難以接軌的急迫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