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2018/01/09 | Mata Taiwan

出生的地方必然就是「家」嗎?——血緣不再重要的年代,原青如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

攝影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正積極跳脫人類學對原住民身份的定義,讓被攝者藉由影像以嶄新的方式表達自己。原青藝術家Djubelang請每一位被攝者提供小時候的照片、與原鄉有關和母體文化有聯繫的物件。這些空間經由投影的燈光,有如時光機穿梭、返回過去某段記憶的場景,或交疊或混合出新的面貌。

2018/01/08 | 巷仔口社會學

跨越族群性別空間與傳統禁忌:社會學的省思

在多元文化的關切下,除了正視族群特有文化脈絡,在性別的議題上,是否也應有更多的省思與關照,在爭取族群權益時,性別平權同樣也需倡議,並檢視部落現況是否增進對性別意識的提升。

2018/01/03 | 新公民議會

從史前到當代,「平埔族」一詞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所謂的「高山」、「平地」乃是統治者的強行區分,不幸的是我們今日的政府依然使用著背後藏著殖民統治意涵的分類方法,原住民族不該再被這樣分類。

2017/12/27 | queerology

對許多原始部落來說,性別從來不是「男陽女陰」這麼簡單

性別多元並不是什麼現代新潮的觀念,跨性別在人類許多原始部落社會體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並且有其社會功能,對部落的族人們來說,性別從來不是男陽女陰一分為二這麼簡單,跨性別是再自然不過的存在。

2017/12/18 | Mata Taiwan

用阿美族文化做外交:阿米斯音樂節邁入第四年,不想成為舒米恩的音樂節

今年都蘭以外的交流部落共15個,橫跨6個族群——阿美、布農、鄒、卑南、排灣與魯凱。「每個部落不見得會有年齡階層或特定部落組織,傳達的時候就要想好他(該部落聯繫窗口)在部落的角色。」團隊說若從工作的角度來看待與部落的溝通,一定會覺得相處很累、很花時間,但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這就是在部落的生活。

2017/12/11 | 精選書摘

阿拉斯加原住民雕刻面具,流浪歐洲百餘年後的復返之路

一八七一年,出生於富有商人家庭的十九歲法國人皮納爾花了一年時間在阿留申群島、白令海峽海岸和科迪亞克群島探險。他一共收集到七十副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面具,並且紀錄下與這些面具相關的歌曲和舞蹈。

2017/12/11 | 精選書摘

身分的政治經濟學:《阿拉斯加原住民土地聲索解決法》

人們從未能對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原住民的前進之路究竟是透過開發公司(即經濟方法)還是透過「部落」機構(即政治方法)才是最佳之道。

2017/12/11 | 李修慧

促轉條例「切割」原住民,原團:現在的國有土地多是「贓物」

儘管充公原住民族土地的日本人已經走了,政權是有連續性的,國民政府接收許多日本人留下的國有土地,為何不能歸還或賠償?

2016/04/16 | 動畫看新聞

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覺得不公平?先帶你還原歷史

你知道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嗎?當初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除了加分之外,升學優惠對原住民學生又帶來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