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語文


TNL+ 2023/11/08 | 胡芩

法國控告歐盟選才偏重英語不公,但捍衛「莫里哀的語言」在我看來更多的是諷刺

17世紀法國戲劇大師莫里哀(Molière)在他的喜劇作品中創造和使用的一種誇張、幽默的文學語言,「莫里哀的語言」也被視為現代法語的代名詞,這讓人不禁想到17世紀法國在殖民地的擴張。

2023/11/04 | 張健文

「澳門語言」重新思考:說葡文是「吾語」時的多難局面

筆者以為,葡文在澳門有官方語言(正式語文)地位,同時與世界各地的澳門社群和個人有著歷史悠久的聯繫和星散各國的情意結,這意味著澳門也屬於一個地理和知識上交集相當龐大的網絡,而當中葡文並非唯一的語言。澳門國際化幾十年來的努力是應該受到認同的,這些努力在葡文世界網絡中是否有更大、更全面的拓展空間?葡語九國和多個地區,以及其在文化、歷史、個人情感(如移民)所幅射的廣大區域中,多少本地電影值得在重要影展上放映、發行?

2023/10/13 | 留德趣談

一時想不到「燒水壺」英文是甚麼——英國與德語世界

德文有很多組合字,原理與中文類似,英文反而會用另一個字,更加難記住。例如燒水壺英文叫「kettle」,德文稱為「Wasserkocher」,就是「Wasser」(水)加上「Kocher」(燃燒器具),英文直譯是「watercooker」。這次再訪英國,一時三刻想不到燒水壺英文是甚麼⋯⋯

TNL+ 2023/10/06 | 留德趣談

德文粗獷與暴戾,甚至是「納粹語」?

二戰結束快八十年,但德文仍給人「納粹語」的感覺,與冷酷殘暴的軍官扣在一起。沒去過德國或沒接觸過德文的人,對德文第一印象都來自這些電影,自然也不會有良好印象。

2023/10/05 | 精選書摘

《請說「國語」》:最荒誕離奇的是,官方媒體甚至刊登報導,指出研究發現講粵語「易得鼻咽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採用普通話為國家語言後不久,中共於一九五六年開始在全國各地推廣普通話。除了少數民族「自治區」以外,全國各地學校教學一律採用普通話。各地廣為宣傳「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等口號,政府公開宣示新中國的公民就是要講普通話。

TNL+ 2023/10/05 | 留德趣談

外國人說中國是「Great Country」,應該怎樣理解?

中國是(或曾是)世界人口最多國家,所以世上沒有人沒聽過中國,對其認識卻多很片面。中國這名字就如足球,每人不論來自哪裡、從事何業、有何社會地位,都知道一點點。

2023/09/29 | 精選書摘

《台語解放記事》:「覬覦」寫成「季於」叫做錯字,「毋通」寫成「母湯」為何就是有趣?

「母湯」之不好笑,在於我們的孩子不僅是東南亞語、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各自的母語後天失調,實際上,他們被教得連華語都會不好。沒別的原因,他們最熟悉的系統是一個不科學、不準確而且沒有效率的系統。他們被教得對於語音的感知一點都不細膩。那他們什麼語言都學不好。

TNL+ 2023/09/22 | 留德趣談

廣東話母語者,是講方言還是語言長大?

有時認識德語國家的人,他們跟我說自己是講方言長大的,我都會說你們的方言可算是語言,正如我會說自己的母語是語言。說後,總有人會好奇地問我廣東話與中文的關係,然後叫我分別用粵普說話,讓他們一聽區別。

TNL+ 2023/09/16 | 留德趣談

「A字頭A字尾」的國家名字,你想到嗎?

看過一些街訪,美國人被問及U字開首的國家時,不少都一頭霧水,好像忘了自己身處的國家。不要取笑美國人,有天被人突然問到有甚麼城市是H字開頭,隨時也無法答出香港。

2023/09/05 | 精選書摘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民間信仰深入台灣人民生活,造就台語俗諺同時具有文學性及宗教文化性

臺灣人把做人虛偽、不夠大方的情境,用一句台語俗諺「枵鬼假細膩」,就能把這種樣態表現得十分傳神。這種在民間流傳的語用及文字使用,其實就是一種極具文學性的暗喻手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台語俗諺所呈現的文學性。

TNL+ 2023/09/04 | TNL國際編譯

中國形象差中文學習熱退燒,「韓流」席捲全球,韓語成美國大學選課大熱門

過去十年,與學習國際事務及安全的學生相比,西方國家商學院學生對於中文課程的參與度有所下降。有些人將中文在國際社會的式微歸因於市場變化。隨著Google翻譯和ChatGPT等人工智慧科技的進步,且能掌握雙語的中國畢業生已填滿中文相關職缺,新進求職者不再需要掌握基礎中文技能。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黎市政府台語課3年人數逐年增加,學生聽茄子蛋、滅火器喊更貼近台灣

2週後即將首次造訪台灣的恩波吉告訴《中央社》,台語讓他更想探索台灣。談及台灣印象,他說:「友善的居民、豐富且多元的文化與美食,我已經迫不及待了。」他非常感謝巴黎成人教育中心開設台語課,並表示在上台語課之前,他可能無法在地圖上指出台灣,也不認識台灣歷史,「巴黎市政府的人很勇敢也很認真,成功地激發了班上學習者對台語的熱情與興趣」。

2023/08/2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那些將錯就錯的字:拼命就拼命吧,學者不用再拚命揪錯了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起初教育部辭典把以訛傳訛眾人念錯的音列為又讀,讓錯誤發音扶正,將錯就錯,起初我很不以為然,後來想想就這樣吧,一個字被眾人讀成另一個音,一定是它的樣子、它的字形讓人家想到某個音,眾望所歸,也就又讀。

TNL+ 2023/08/21 | 留德趣談

學語言最忌完美主義

有時我覺得學外語最快樂的,就是中階者。因為他們介乎初學和高階之間,基本詞彙已掌握,不會有初學時的恐懼,但他們的詞彙量又未到高階,所以不用擔心後者的問題,每次說話都用最基本的字詞就可以。

TNL+ 2023/07/28 | 留德趣談

單語者,其實絕不必然會遜於多語者

只精通一種語言,其實絕不遜會十多門語言的人。正如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精通一門錢孔滴油的技巧,是經年累月練習的成果。

2023/07/27 | 精選書摘

《鋼索上的譯者》:赫魯雪夫說要讓美國人看看「庫茲瑪的母親」,她是誰?

外交口譯人員與文學譯者不同,通常會盡可能照著字面逐字翻譯,即使翻譯出來會少一些韻味或不那麼流暢。所以當赫魯雪夫承諾要讓美國人看看「庫茲瑪的母親」(Kuzma’s mother),而口譯人員是照著字面上翻譯,而後續的解釋也並未說明得更清楚。之後好一陣子,這名神祕的母親一直令美國人大惑不解。

TNL+ 2023/07/13 | 留德趣談

遇上會說亞洲語的西方人

學過一門亞洲語的人,都不會隨街向亞洲人高呼「ni hao」和「konnichiwa」,因為他們都知道亞洲語言不知凡幾,自己所知皮毛,這樣叫喊只突顯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