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2023/03/11 | 精選書摘

【小說】葛亮《燕食記》選摘:96年的老店啊,捱過金融風暴和SARS,他們說關就關?

本書從粵港茶點出發,寫了葉鳳池、榮貽生、陳五舉、戴鳳行、露露等五代廚師的滄桑跌宕,更以廚師榮貽生傳奇的一生貫穿全書梗概,取廣州、香港雙城為背景,透過飲食寫人的內在世界與細膩情感,復以食物勾勒出清末、抗戰、新中國誕生、改革開放等時代的風起雲湧與街頭巷尾的雜談軼事。

2023/03/11 | 精選書摘

【小說】林楷倫《雪卡毒》選摘:這裡的貓連豬屎也吃,跟老家那些貪吃的老人一樣,不知何時吃到臭死毒死

林楷倫以自身經驗寫電魚、遊藝場、賭徒、釣客、異鄉人,每則故事都有人在道德邊界游移;一個個無名氏猶如待捕待宰的魚,在層層剝削的食物鏈裡掙扎求生,預謀著逃亡,卻又欲走無路。

2023/03/09 | 方格子vocus

從政壇、文壇超新星淪為階下囚,三首黃州詞看見蘇東坡的迷惘與挫折

東坡在我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豁達的天才,但其實從他的黃州詞所透露的心境轉折來看,東坡的豁達絕非渾然天成。烏臺詩案是東坡一生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他是個學霸,22歲就以一篇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考中進士第二名,並讓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脩讚嘆。他也是個文藝小天才,詩詞、書法、繪畫的水平都足以流傳千古。但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東坡就被忌妒了,從政壇文壇的新星,跌落成人人都可以踩一腳的階下囚。

2023/03/05 | 精選書摘

【小說】基列系列《萊拉》選摘:世上最孤單的女子與世上最孤單的孩子,在雨中依偎取暖

當代頂尖作家瑪莉蓮.羅賓遜在此一令人低迴的故事中,回到基列這個小鎮,重拾《遺愛基列》與《家園》二書中深受喜愛的人物及背景,講述了一個女孩懷著恐懼、敬畏和驚嘆,在社會邊緣度過的少女時光,並藉由每個角色對孤獨的共感,動人地表達出生存的奧祕,以及人對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2023/03/05 | 精選書摘

【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選摘:對於斯萬的懇求,我的外公外婆一概拒絕受理

在友人引介下,出身巴黎上流家庭、舉止優雅有禮的斯萬認識了奧黛特,一名「半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斯萬初見奧黛特並無特別好感,只是,當她的形貌意外地開始占據他獨處時的遐思,再也無法與回憶切割時,自此,就唯有奧黛特能帶給他喜悅與折磨。

2023/03/04 | 精選書摘

【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選摘:最後我還是睡著了,儘管媽媽沒來和我說晚安

半睡半醒間,臥榻上的敘述者想起兒時在貢布雷的夜晚,以及鄰居斯萬先生的來訪晚餐。除卻期待母親上樓對他睡前一吻的焦急,彼時在貢布雷的一切,在他記憶中俱已不復存在。

2023/03/04 | 精選書摘

【小說】《弟弟》推薦序:「傘後憂鬱」的香港,時代的縫裡有圓潤憂傷的珍珠

《弟弟》裡面觸及兩種重要的創傷,一是「傘後憂鬱」,即二〇一四雨傘運動未能迫使港府及中共政府讓步而達成「真普選」,本土思維的青年人透過選舉爭助發聲亦被取消當選的議員資格,社會上不少人都懷有暴躁與鬱結的心情。

2023/03/04 | 精選書摘

【小說】基列系列《傑克》選摘:一個牧師的女兒竟跟積習難改的流浪漢混在一起,這太荒謬了

《遺愛基列》出版十八年後,作者瑪莉蓮.羅賓遜終於揭曉浪子傑克離家二十年來的生活,也藉著他對世界與社會的反叛,與讀者一同思索「平等」的真義:我們是否真有含納「歧異」的勇氣?

2023/03/04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作者瀟湘神:故事是虛構,歷史卻不一定完全真實,「我們其實一直活在虛構世界裡」

《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中,神祇試用看似是結合神秘學的高科技產品,但神祇的超能力來自何處?瀟湘神揉合台灣歷史、國際政治角力的現實,解開這道源遠流長的謎題。

2023/03/02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後/Post」對談三:Post作為未知的寄望,與在未來方能抵達的可能

羅貴祥:當我在思考post一詞的時候,我有想過除了可以解釋為「後」,還可以解作甚麼呢?如果說,我以後的教學還可以做些甚麼,我想到的是post-growth。現在的消費和享樂,就是多買幾部智能電話、放縱消費、夜生活享樂。那你能不能夠改變這種生活型態呢?

2023/03/02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後/Post」對談二:未曾離開過的「後現代」幽靈

對於中國研究的那群學者來說,中國曾經是他們的希望。西方的左翼曾經很dismiss香港的運動,說人們反新移民、完全xenophobic、一味抗拒中國的所有事物,根本是排外的表現。事實上,美國的左翼最希望的是推翻美帝,並且對他們來說,中國在某程度上,代表了可以推翻美帝的希望。既然是這樣,他們又怎麼會支持香港呢?

2023/03/02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後/Post」對談一:三代人的「後現代」經驗

今天回想過來,post就像一種可能性的想像方式,讓我們從已建立的制度中解脫出來。不論那個制度是好或壞。在八十年代時,對postmodern的想望是,彷彿有些新的力量正在湧現。而這種力量本身不止是來自西方,更是和中國息息相關的。

2023/03/01 | 歪脑|WHYNOT

無出版審查、文學根基深厚卻難以養活作家?台灣真是中文創作的天堂嗎?

在大家的印象中,台灣的書店很文藝,不僅賣書,也賣咖啡點心。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單靠賣書幾乎養不活書店。這裡的出版業有個笑話:一對情侶到書店,吃義大利麵兩百五,很便宜,書一本兩百塊,太貴,不買。文藝背後盡是心酸。

TNL+ 2023/02/28 | 德尼思化

【香港新文學】馬玉江《詩十六首》: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與堅持,亂世憂患的生命美學

馬玉江〈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盡見孤獨、掙扎之苦。開首「影子在一灘血中冬眠/保護為青春祈禱的人」,逝者以血液保護仍在為美好祈禱的生者,令我們想及不少2019年以死相諌的悲劇。淚水無聲,有良知的人,只能抱緊腦袋,「在心律不齊的城市裏打轉」。

TNL+ 2023/02/28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楊牧〈地震後八十一日在東勢〉:唯有哀矜,才能讓我們的同理與愛心源遠流長

面對災難,我們當然會難過、會悲傷,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但身為遠在他國的旁觀者,我們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蓄積能量,避免自己在單次的捐款、一次性的發洩之後,就不再關注災後工作。

2023/02/27 | 精選書摘

閻連科《聊齋的帷幔》:三百多年前《聊齋志異》已經證實,文學終歸是一種人的俗世情感學

當三百年後我們將「文學是人學」作為寫作的律條和信仰反覆討論時,原來在三百多年前,《聊齋志異》已經通過寫作證實了這一點——文學終歸是一種人的俗世情感學,哪怕是非人的神、鬼、狐、仙或妖異,但凡蒲松齡寫出華彩篇章的,無不是這些非人成為凡俗的人,或者是非人之人也要和凡人生活在一起。

TNL+ 2023/02/27 | 火苗文學工作室

無分彼此的冒雨者 ——讀呂永佳《於是送你透明雨衣》

對呂永佳來說,散文是相對乏力的。當簡單的語言失去效力,散文句子過於直白,便要轉用詩的語言,呈現眩目的現實感。我們在愛情之中,自然是要擺脫孤獨的。然而得到愛情需要信心,信心本來是一條劃在地上的線,但當你缺乏信心,線便會建成了牆,牆便會隔絕愛情的誕生。

TNL+ 2023/02/27 | TNL特稿

我讀《緣起香港》——張愛玲的引路人

張愛玲曾經說過,在外國女作家中,比較喜歡的是斯黛拉.本森(Stella Benson)。正如黃心村形容,「本森在文學史上是一個被淹沒的人物」,但她認為,在港大讀書的大約三年間,張愛玲在大學藏書中跟本森相遇,並或多或少影響了張的日後寫作。黃心村大量引用本森與張愛玲的文本以說服讀者,本森的作品如何為張愛玲提供了「一種游離於主流文學和菁英文化之外的獨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