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
從政壇、文壇超新星淪為階下囚,三首黃州詞看見蘇東坡的迷惘與挫折
東坡在我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豁達的天才,但其實從他的黃州詞所透露的心境轉折來看,東坡的豁達絕非渾然天成。烏臺詩案是東坡一生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他是個學霸,22歲就以一篇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考中進士第二名,並讓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脩讚嘆。他也是個文藝小天才,詩詞、書法、繪畫的水平都足以流傳千古。但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東坡就被忌妒了,從政壇文壇的新星,跌落成人人都可以踩一腳的階下囚。
2023/03/05 |
【小說】基列系列《萊拉》選摘:世上最孤單的女子與世上最孤單的孩子,在雨中依偎取暖
當代頂尖作家瑪莉蓮.羅賓遜在此一令人低迴的故事中,回到基列這個小鎮,重拾《遺愛基列》與《家園》二書中深受喜愛的人物及背景,講述了一個女孩懷著恐懼、敬畏和驚嘆,在社會邊緣度過的少女時光,並藉由每個角色對孤獨的共感,動人地表達出生存的奧祕,以及人對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2023/03/04 |
【小說】基列系列《傑克》選摘:一個牧師的女兒竟跟積習難改的流浪漢混在一起,這太荒謬了
《遺愛基列》出版十八年後,作者瑪莉蓮.羅賓遜終於揭曉浪子傑克離家二十年來的生活,也藉著他對世界與社會的反叛,與讀者一同思索「平等」的真義:我們是否真有含納「歧異」的勇氣?
2023/03/02 |
《方圓》「後/Post」對談一:三代人的「後現代」經驗
今天回想過來,post就像一種可能性的想像方式,讓我們從已建立的制度中解脫出來。不論那個制度是好或壞。在八十年代時,對postmodern的想望是,彷彿有些新的力量正在湧現。而這種力量本身不止是來自西方,更是和中國息息相關的。
TNL+ 2023/02/28 |
【接地氣的現代詩】楊牧〈地震後八十一日在東勢〉:唯有哀矜,才能讓我們的同理與愛心源遠流長
面對災難,我們當然會難過、會悲傷,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但身為遠在他國的旁觀者,我們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蓄積能量,避免自己在單次的捐款、一次性的發洩之後,就不再關注災後工作。
TNL+ 2023/02/27 |
我讀《緣起香港》——張愛玲的引路人
張愛玲曾經說過,在外國女作家中,比較喜歡的是斯黛拉.本森(Stella Benson)。正如黃心村形容,「本森在文學史上是一個被淹沒的人物」,但她認為,在港大讀書的大約三年間,張愛玲在大學藏書中跟本森相遇,並或多或少影響了張的日後寫作。黃心村大量引用本森與張愛玲的文本以說服讀者,本森的作品如何為張愛玲提供了「一種游離於主流文學和菁英文化之外的獨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