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023/06/02 | BBC News 中文

溯源COVID-19:科學家稱市場是最合理解釋,但仍不該排除實驗室洩露可能

利普金教授現在稱,在論文中排除任何基於實驗室的假設,有些太過分。雖然他仍然認為市場仍是新冠病毒來源的最合理解釋,並且不相信該病毒是被故意設計的,但他並不認為可以排除所有的實驗室或研究可能。

2023/04/27 | 關鍵特務

一次救援一個孩子,直到每人都有亁淨水可喝!

每年有140萬人死於與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有關的疾病。全球仍有6億兒童缺乏安全管理的飲用水,11億兒童缺乏安全管理的衛生設施,這些孩子需要大家的幫助,一起加入救援行動,一次救援一個孩子,直到每個孩子都有亁淨水可喝!

2023/06/01 | 賴詩涵

政府該補助凍卵嗎?凍卵機構無法可管,婦團呼籲修法保障女性生育自由

日前凍卵醫療業者呼籲透過一年一次的AMH檢測作為評估生育力和凍卵的依據,也有議員提案提供凍卵補助。但台灣凍卵的使用率其實不到10%、活產率僅有2.6%,凍卵機構及凍卵的處置也沒有法源列管,在這樣的狀況下,凍卵或許對女性的生育自由及少子化沒有幫助。

2023/05/31 | 精選書摘

《中醫望診》:五臟的顏色顯露於外,表示此人的壽命不長了

本書深入淺出講解了《黃帝內經》中數十種望診法。如,瞳孔是腎的反射區、黑睛是肝的反射區、白睛是肺的反射區、眼瞼是脾的反射區、內外眼角是心的反射區,仔細觀察,可以了解五臟的健康情況;根據人中的深淺,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腎功能和生殖功能;根據鼻頭的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脾胃是否健康。

2023/04/07 | 關鍵特務

乾淨的水源,孩子的救援:別讓孩子繼續喝髒水!

你知道嗎?世界上,每4人就有1人缺乏可用的乾淨水──事實上,每天死於飲/使用髒水相關疾病的5歲以下兒童高達近800名,這些孩子需要你我協力搶救!世界展望會致力於幫助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獲得乾淨水與更好的衛生條件,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邀請您一起加入水資源行動的行列。

2023/05/31 | 環球生技

面對天災、人禍、戰爭等大型災難,台灣醫療機構的應變量能準備好了嗎?

台灣有高達2萬多家診所,274家非急救責任醫院、374家衛生所,這些醫療院所,比中大型醫院更深入社區,應該有效運用民間醫護量能,及時提供第一線的緊急救護,再將中、重傷患後送至急救責任醫院。對此,建議要廣設「第四級外傷中心」,等同於急救站,來因應多變的大環境......

2023/03/30 | TNL Marketing

AI落地有助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台廠多聚焦醫療輔助應用方案

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指出,AI將成為2030年改變健康醫療照護產業發展的關鍵推手,包括促進健康預防,提升醫療效率和提供最適照護策略等三個方面。DIGITIMES Research觀察,由於醫療數據快速累積,且醫護人力短缺的現況與趨勢,健康醫療照護產業更願意導入AI,以提升醫療品質和效率,降低醫療成本,減輕人力負擔。

2023/05/27 | BBC News 中文

港人取消登記器官捐贈,也可以牽涉國家安全?

過去半年時間,以一宗女嬰跨境心臟移植為契機,中國大陸與香港特區正加快商討跨境人體器官捐獻互助合作機制,如今這場討論又跟中國國家安全問題牽扯在一塊。

2023/05/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VID-19第4波流行估6月底達高峰,5/24起長者打疫苗領500元獎勵品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昨(23)日例行疫報預估,COVID-19疫情進入第4波流行,約6月中旬至6月底達高峰,後續才有下降趨勢。據疾管署統計,5月17日至5月23日中重症及併發症住院每天平均病例數204例,這是3月20日通報改制後新高。

2023/05/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WHA開議,譚德塞遊行遇台灣團,跳針回應稱參與WHO與否由會員國決定

對於台灣參與者的包圍,譚德塞顯得頗為友善,尤其當有台灣人絆倒在地時,他第一時間伸手將人扶起,並主動搭肩安慰。參與者也順勢要求合照,譚德塞也非常樂意在台灣人簇擁下大合照。或許禁不住大群台灣人的口號呼籲與包圍,加上不斷上前友善致意、對話或要求合影,譚德塞終於開金口,回覆台灣民眾的提問。

2023/05/19 | TNL 編輯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衛福部專家小組5/30討論接種事宜,自費國產疫苗最快7月開打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受訪時表示,5月30日將請2家藥廠到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對專家進行報告,主要是技術性資訊,也會有詢答。

2022/12/28 | 關鍵特務

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回歸社會,期待的新藥是否確實送到病友手中?

1998年,台灣全民健保開始給付罕見疾病治療用藥,然而,近年來在健保財源不足下,也連帶對罕藥納入健保給付造成衝擊。罕見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今有新型的專用生物製劑可望精準治療,但價格昂貴,健保署卻始終未同意將其納入健保給付,這樣「明知可救,卻因無力負擔藥費,看得到但用不到」的情況,對努力不懈對抗病痛考驗可望回歸社會的病友及家屬而言,實屬一大重擊。

2023/05/18 | 精選轉載

參與國際醫學會議的龜兔賽跑

近十年愈來愈少香港醫生遠赴美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以往大多數醫生都會到歐美國家接受半年至一年訓練,現今只有少數醫生有這種機會。

2023/05/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單身凍卵」像買生育保險,使用率估計僅約1成,催生效果有待法規解套

盧柏嘉說,政府應該理解女生凍卵背後真正原因,有非常多女性想孕、不想婚,法規盡快跟上、配合,才能從實務面改善生育環境。「我們實驗室冷凍庫裡一堆等待著受精的卵子」,盧柏嘉說;台灣未婚人士因醫療或非醫療因素都可以凍卵,只是人工生殖是已婚人士專屬,單身、有伴侶的不婚女性、或同性伴侶,都不在適用範圍。

2022/11/24 | 廣編企劃

長輩照顧的沈重壓力,竟讓人如此難以承受?了解長照困境與社會支持資源

老後的生活照顧,已是迫在眉睫的議題。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只剩不到3年時間就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

2023/05/16 | 精選書摘

《疫情世代》:從遊戲《瘟疫公司》站在人類的對立面,思考傳染病的散播路徑

「請記住《瘟疫公司》是一個遊戲,而不是科學模型,當前的冠狀病毒爆發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狀況,正影響著許多人。」2020年1月23日,Ndemic Creations發出如上公告。在此之前,《瘟疫公司》的下載量除因疫情而暴增,同時也有新聞報導說遊戲做出了「神預言」——有個玩家竟然在2015年,就做了個2020年會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遊戲模組。

2023/05/16 | 環球生技

外骨骼機器人成脊損治療新趨勢,連黑色安息日Ozzy Osbourne都在使用

74歲的英國重金屬搖滾傳奇、前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樂團主唱Ozzy Osbourne,由於健康因素無奈地宣布取消巡迴演出,他於告示中透露,自2019年脊椎受傷、以及診斷出帕金森氏症以來,他接受了多種治療,其中,最新的一種是使用Cyberdyne的外骨骼機器人。

2022/11/22 | 廣編企劃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當台灣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讓我們一起接住早到的愛!早產寶寶生育照護經驗談

當寶寶在懷孕37週前出生,就是所謂的「早產兒」,不僅體型嬌小、器官發育不夠成熟,身體還可能會有一些潛在問題。究竟早產兒該如何養育及照顧呢?家中不同角色的成員們,可以擔負起什麼樣不同的照護責任呢?

2023/05/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全台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啟用,可大幅減少治療次數,自費4次療程約90萬元

光子治療大約需要30次,但重粒子可大幅減少治療次數,最少可4次、在一週內完成,最多則是12至16次、大約耗時4週,童先生一週內進行4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去年11月腫瘤已完全消失,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童先生說:「免吃藥、免痛苦,吸氣、憋氣就能完成。」

2023/05/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加拿大政要、阿根廷醫護與企業界挺台參與WHA,歐盟延續政策支持台灣參與WHO

2023年WHA即將於瑞士登場,14日阿根廷舉辦愛台講座聲援台灣參與WHA,阿根廷醫護界、企業界及僑界呼籲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另一方面,「加拿大印太策略論壇」14日在溫哥華舉行,多位加拿大眾議員、省議員和市議員在論壇關注中國對台威脅,除了力挺台灣參加即將舉行的WHA外,也贊同加拿大制定《加台關係架構法》。

2022/11/10 | 廣編企劃

開發超音波可視化動態影像,讓AI醫療醫學邁進一大步

你做過超音波檢查嗎?那些花花綠綠的影像是否讓人毫無頭緒?為了解決超音波影像判讀及醫病溝通的問題,雙和醫院攜手新創團隊,以AI模仿醫生判讀肺部超音波影像,讓外行人也能看懂,不僅促進病患理解,更縮短新進醫生的學習曲線。

2023/05/06 | 《思想坦克》

林應然:回顧與展望COVID-19疫情,更見證了全人醫學教育的必要性

大家都期待最好不要再有下一波的新興傳染病降禍人間,但病毒與細菌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未來不再發生新興傳染病的機率幾乎是零,只希望下次的疫情來臨時,我們有更充分的準備,有一個更有經驗與效率的醫療體系,可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2023/05/03 | 醫學有故事

【專訪】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四年拿到史丹福博士學位,目標是串聯台灣醫學中心的研發能量

處在外界人眼中硬梆梆的軍事學院,司徒惠康花了不少時間才將兩種衝突的價值觀與體制「融合」,找到了自己的界線——在軍事教育、作戰核心理念與價值,指揮官下命令時,一定是無條件服從,「但在科學的創新,在實驗室裡,永遠要去質疑、挑戰教科書裡現有的知識,才能突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