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TNL+ 2023/03/29 | TNL國際編譯

哈佛醫學院抗衰老權威創立生技公司販售「逆齡膠囊」,但回春效果備受質疑

辛克萊進一步指出,長壽一詞的定義應是「人們更長期維持年輕的生理機能及健康狀態」,而非「歷經更長時間的持續性衰老」。倘若大眾皆能找到保持年輕健康的適當方式,並在Tally Health的協助下,就有機會可以減緩或逆轉變老的過程。

2023/03/29 | BBC News 中文

最新研究:COVID-19的動物起源,可能來自武漢野生動物市場的「貉」

2020年初,當COVID-19還是一種神秘疾病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從市場上採集了環境樣本。這些樣本中包含的基因序列直到最近才被短暫公開,這使得一個研究小組能夠對其進行分析,並指出貉可能是疾病蔓延到人類之前的「中間宿主」。

2023/03/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本土中重症85例、29死,指揮中心:「輕症0+n」新制首週未見疫情升溫

羅一鈞說明,新制實施前,初估中重症占所有染疫人數的千分之5左右,過去約一週中重症通報趨勢也是每天都落在100例上下,若以中重症趨勢再反推回輕症人數,每天新感染人數大約是2萬人左右,並沒有出現外界擔憂的社區活動增加病毒、疫情升溫狀況。

2023/03/26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萊茵河發現新型噬菌體,有望對付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在瑞士境內被分離出的一套獨特的噬菌體系列,則正在幫助全球研究人員們開發新型對抗不可治癒感染的療程。

2022/12/28 | 關鍵特務

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回歸社會,期待的新藥是否確實送到病友手中?

1998年,台灣全民健保開始給付罕見疾病治療用藥,然而,近年來在健保財源不足下,也連帶對罕藥納入健保給付造成衝擊。罕見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今有新型的專用生物製劑可望精準治療,但價格昂貴,健保署卻始終未同意將其納入健保給付,這樣「明知可救,卻因無力負擔藥費,看得到但用不到」的情況,對努力不懈對抗病痛考驗可望回歸社會的病友及家屬而言,實屬一大重擊。

2023/03/23 | julia

3/20新制實施後每日平均新增109例確診,3/27取消住宿式3機構定期快篩措施

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本周確診人數較上周減少7.5%。防疫新制頒布之後,目前數據看來中重症的通報病例數和之前差不多。另外根據上週定序結果,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為BA.2.75,先前所擔心較具傳播優勢的XBB.1.5上周則出現1例,為北部20多歲女性,是重複感染,二度確診兩次間隔時間僅有18天。

2023/03/21 | 賴詩涵

日本首款口服墮胎藥審查將獲准,婦產科醫師憂:出血現象較手術嚴重,妊娠組織恐無法順利排出

日本第一種口服墮胎藥的審查程序已接近尾聲,日本的女性非營利組織相當樂見其成,認為這可以給非計畫懷孕者多一個選擇。但也有婦產科醫師擔憂,相較於在醫師處置下僅需數分鐘至約10分鐘就能完成的人工流產手術,口服墮胎藥在墮胎是否完成的確認上不但相對困難,還存在著使用者對服用後的出血現象產生強烈不安等問題。

2022/11/24 | 廣編企劃

長輩照顧的沈重壓力,竟讓人如此難以承受?了解長照困境與社會支持資源

老後的生活照顧,已是迫在眉睫的議題。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只剩不到3年時間就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

2023/03/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猴痘疫苗預約平台3/21下午3時開放,第一階段可預約2500人,24日施打

原本規劃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猴痘疫苗預防接種,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預計22日開放預約。但羅一鈞昨天晚間接受媒體聯時表示,因為很多民眾想要早點登記,或有更多時間完成登記,已與醫療院所討論好,可以提前一天開放預約登記。

2023/03/20 | 王輝斌

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和「額顳葉失智症」?你需要優質睡眠來清除Tau蛋白

當Tau蛋白因為年紀、基因突變、疾病、或是大腦損傷時,讓大腦運作原理的高速公路網就會如電影場景般,一一崩壞。而正如電影裡的世界末日的場景般,當高速公路網崩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透過高速公路傳送營養與資訊過活的腦神經細胞就死掉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流行美式足球(football)的國家中,早發型的失智症比例偏高。

2022/11/22 | 廣編企劃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當台灣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讓我們一起接住早到的愛!早產寶寶生育照護經驗談

當寶寶在懷孕37週前出生,就是所謂的「早產兒」,不僅體型嬌小、器官發育不夠成熟,身體還可能會有一些潛在問題。究竟早產兒該如何養育及照顧呢?家中不同角色的成員們,可以擔負起什麼樣不同的照護責任呢?

2023/03/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繼禮來、諾和諾德之後,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宣布大砍胰島素在美售價

禮來、諾和諾德與法國藥廠賽諾菲等全球頂尖胰島素銷售商,在2010年代將自家胰島素產品價格顯著調漲。但這些藥廠曾表示,漲價並未讓它們大賺,因為它們也須要付給美國藥物福利管理方較大份額的回扣。

2023/03/17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衛生棉條成NFT、博物館談月經!台青年團隊前進紐約聯合國論壇,小紅帽用月經平權讓世界看見台灣

如果衛生棉條變成元宇宙NFT的藝術品,當性別平權的議題能夠過藝術被傳達,是不是能再離掃除月經污名化近一點?台灣青年團隊小紅帽前進聯合國論壇,在紐約以台灣經驗發聲,用月經平權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2/11/10 | 廣編企劃

開發超音波可視化動態影像,讓AI醫療醫學邁進一大步

你做過超音波檢查嗎?那些花花綠綠的影像是否讓人毫無頭緒?為了解決超音波影像判讀及醫病溝通的問題,雙和醫院攜手新創團隊,以AI模仿醫生判讀肺部超音波影像,讓外行人也能看懂,不僅促進病患理解,更縮短新進醫生的學習曲線。

2023/03/15 | TNL 編輯

腸病毒71型時隔1年半再度現蹤,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意識不清等重症前兆速就醫

近幾年因為COVID-19高強度防疫,社區幾乎不見腸病毒,很多小朋友沒有感染過,許多專家擔心兒童缺少群體免疫,流行規模會變大,羅一鈞表示,會以有可能出現大流行為前提,做好防疫準備,積極展開校園洗手運動的宣導活動。

2023/03/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本土確診連6天低於萬例,3/20起非偏鄉取消視訊診療,薛瑞元:輕症原則回歸健保,抗病毒藥物仍公費給付

日本已鬆綁口罩規範,外界關注台灣口罩再鬆綁期程;羅一鈞說,日本仍建議醫療機構、高齡者設施及擁擠大眾運輸工具上戴口罩,台灣會等20日新制上路及清明連續假期後,觀察是否對疫情造成影響,預計4月中旬討論口罩再鬆綁。

2022/11/04 | 廣編企劃

六都主要市長候選人兒少政見大評比

候選人主打「托育牌」、「現金牌」及「遊戲牌」! 兒少表意與健康政策需強化,友善育兒環境/住宅/職場等政見待補考!

2023/03/12 | 精選書摘

《吃藥之後,然後呢?》:你的人生故事最後一章,可以不用是插管、吃藥、天花板

課本從來就沒有告訴過我們,健康建議本身,其實很容易與病人的工作性質互相牴觸。課本也不曾告訴過我們,在健康建議執行的當下,將會給予病人極大心理壓力。當然了,課本也不會這樣下筆:使用健康建議的諸多限制,將會降低使用者的生活品質、讓他的生活更加難過。沒有,課本什麼都沒有說。

2022/11/03 | 廣編企劃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正式營運 蔡英文總統親送祝福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10月31日正式營運,全面展開急門診及住院服務,總統蔡英文、新竹市代理市長陳章賢等人共同見證。代理市長陳章賢表示,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會是市民朋友最溫暖的靠山,守護每一位孩子健康長大。

2023/03/09 | 德國之聲

德國專家:關於武漢實驗室洩漏COVID-19病毒的討論「純粹出於政治動機」

近日來關於新冠疫情可能源於武漢實驗室的討論再次升溫,德國專家指出,並沒有新的數據來加強實驗室洩漏假說的可靠性。它仍然是所有關於疫情起源的假設中可能性最低的一種。與此同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強調不會放棄疫情起源調查。

2023/03/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國衛院研發奈米載體抗癌利器,紅血球變「癌藥專車」,有效解決排斥與細胞毒性問題

國衛院生醫奈米所副研究員黃東明表示,使用紅血球作為藥物載體,是很早就有的技術,但因為紅血球體積大,不容易進入癌症組織,但透過具生物內源性與高生物相容性的RDVs,能在生物體內循環系統維持較長時間,更有效將所裝載的功能性分子或藥物送至病灶處,提高治療效果。

2022/11/02 | 關鍵特務

安聯投信在宜蘭壯圍種下1000棵樹的承諾 ,攜手永續夥伴為下一代守護海岸和天空的美麗

台灣資產管理業者中「永續投資的領跑者」安聯投信,持續主動深耕這塊土地,在2022年秋日的尾聲,攜手林務局及永續夥伴好事交易所、寶島淨鄉團,到宜蘭縣壯圍鄉大福村植樹、淨灘,期許為下一代守護海岸和天空的美麗。

2023/03/06 | 精選轉載

缺藥是因為健保藥價過低、不應砍價?要討論藥價差,先瞭解「處方藥不是自由市場」

處方藥並不像是雞蛋一樣,消費者今天想吃、有需求,我們就買得到。一般民眾並沒有具備自行購買處方藥治療疾病的相關知識,法律亦賦予醫師診斷疾病並開立處方藥物治療的權力,如果我們要取得處方藥,就必須經過醫師處方、藥師調劑後才能取得。

2023/03/03 | 潘柏翰

昨日本土新增1萬3804例、死亡35例,王必勝透露未來解封措施將分三階段進行

媒體問及指揮中心後續的解封措施,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近期疫情處在近一年以來的最低點,指揮中心後續將觀察6日校園口罩解禁之後的狀況,擇期宣布下一階段的解封措施。王必勝表示,後續的解封措施如同先前,都會設有緩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