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政治


2023/11/28 | 讀者投書

科技立委在哪裡:國民黨推出「寶博士」葛如鈞,民進黨有「IT大臣」唐鳳就夠了嗎?

從不分區名單來看,民進黨或許並不覺得需要一位科技(或數位)立委。我能想到的理由是:第一,所謂的「科技」總是跟資本和市場掛勾,總的來說不在「進步價值」之列;第二,沒有科技立委無妨,反正已經有一位「IT大臣」......但這樣真的行嗎?

2023/11/28 | If Lin

戰爭跟重大災害發生時,為提高生存率,維持通訊跟接收訊息能力要怎麼做?

在發生戰爭與複合式災難時,如果能夠維持通訊與獲取資訊,都能增加生存的機率。本文依據災難對通訊網路造成的不同損壞,整理目前政府、電信業者與個人的因應方式與計畫。

2023/10/23 | 關鍵特務

政府無視經濟警訊,市井小民何去何從?郭台銘3大對策迎戰「灰犀牛」

面對即將襲來的經濟「灰犀牛」,政府視而不見,但郭台銘挺身而出,力拋出三大對策、憲政改革主張,宣告將以行動領台灣人度過難關。

2023/11/28 | 莊貿捷

食衣住行都要靠網路,如果戰爭與大型災害爆發了,三大電信業者要怎麼讓我們通訊無阻?

隨著科技與網路的發達,現代生活中許多事都離不開網路,而且大多是依靠手機與電信業者的服務。但,如果戰爭或大型災害發生,這些服務可能會中斷。本文介紹在這種情形下,各家業者的相應準備。

2023/11/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侯友宜:當選後大量開放陸客陸生,重啟溝通ECFA服貿;陳博志籲政策重質非重量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兩岸是否要更開放或是如何開放是一個要仔細討論的方向,在野黨喊出朝向要更密切往來,但很遺憾這麼多年來思維還是停留在「只有量的口號而沒有質的政策」,就像喊出要更多觀光客、開放更多航點等等。

2022/09/30 |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引領台灣2030科技轉型兼容「創新、包容、永續」三大願景,新科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我們從被動解題到主動出題!

近期國內政府組織的重要大事之一,就是科技部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這個過去主掌國家科技發展預算及科研方向的部會,為何要在這個時刻重新調整組織體質?以及國科會聚焦科技賦能「創新、包容、永續」議題,有哪些不同於以往科技部的實際作為?我們專訪國科會首任主任委員吳政忠了解背後脈絡,讓民眾更理解國科會的任務,透過科技轉型同時帶動社會、經濟、産業、環境等面向的嶄新出路。

2023/11/28 | 《思想坦克》

只有仇恨而無願景的藍白合終究破局,國民黨最後會不會打出「棄侯保韓」?

藍白兩黨面對執政的民進黨,如果仍是以操作仇恨值,不將選舉主軸拉回公共政策的辯論,將錯失透過選舉帶給台灣社會對公共政策深入討論的機會。這不只不是兩黨嘴巴上所謂的深化民主改革,更是破壞了選舉的價值和意義。

2022/09/16 |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如何喚起全民「數位韌性」意識?《全球串連早安新聞》專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從國家、企業、民眾三大構面提供建議方案

全球局勢迅速改變,數位韌性越顯重要,從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如何保持數位主動性防禦,即時修復受損,甚至從被攻擊中成長?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執行長黃勝雄,與我們分享他的觀點。

2023/11/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向財團靠攏?柯文哲:不曾拿過新光吳家的錢,吳欣盈:不應用錢衡量愛國心

柯文哲今天表示,選舉時一堆騙子掮客,登記前2天還有人自稱是聯合國專員、前美國國會助理,稱美方希望藍白合、羅森柏格會打電話;他一聽就覺得奇怪,還請人打電話到美國在台協會確認。柯文哲說,過程中還有人開價,只要他當副手就有1億美元,甚至喊價到2億美元,後來他學到一課,就是「直其道而行」。他也強調民眾黨至今沒收過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副手吳欣盈家的錢,是正正當當營運。

2023/11/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中國假訊息持續干擾總統大選,台灣做好準備需持續對抗

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研究,中國的假訊息操作已造成「顯著影響」,包括「台灣政治和社會兩極化加劇,以及擴大的世代鴻溝」。蘭德公司指出,台灣「向來是北京資訊戰的試驗場」,至少從2016年起,中國就一直使用社群媒體干預台灣政治。

2022/08/03 |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新國科會主委吳政忠:部會協力串聯,打造不只科技部的科技,回應社會多元需求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揭牌及主任委員布達儀式7月27日於科技大樓舉行,原科技部部長吳政忠出任首任主任委員,承接過去使命再提出四點精進方向,期待透過跨部會協力,布局新興科技與產業。

2023/11/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柯文哲自評在野最高好感度,反省藍白合破局:主帥不可簽字除非幕僚看過

台灣民眾黨下午舉行「眾青開講」活動,邀柯文哲、不分區立委參選人黃國昌、陳昭姿等人出席。柯文哲說,從看好度來看,目前還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最高,但在野是他的看好度最高。柯文哲指出,這次過程他犯了幾個錯誤,「主帥不可以簽字,除非幕僚看過」,兩邊談判時,要相信眾人智慧超越個人智慧。

2023/11/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柯文哲:柯侯配明顯強過侯柯配;建議侯友宜唸出柯簡訊?朱立倫:受辱必須澄清

柯文哲在臉書發文表示,柯侯配明顯強過侯柯配,整合之所以破局,可以歸咎於雙方從一開始就有認知差異。侯友宜唸出柯文哲傳來的簡訊,外傳是朱立倫建議。朱立倫今天受訪時,僅表示當天侯友宜是在取得柯文哲同意後完整唸出簡訊,這是在受辱、被曲解、誤解之下,必須要做的澄清動作。

2022/05/25 |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從俄烏戰爭居安思危!智慧國家如何鞏固數位基礎建設提升韌性?

數個月過去,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中,期間也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現代戰爭的科技應用,烏克蘭又是如何透過這些新科技的應用,使俄羅斯久攻不下?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TNL+ 2023/11/26 | 傅紀鋼

堅持參選保送李彥秀,為何吳欣岱寧願害民進黨少一席立委也要擠掉高嘉瑜?

無論是氣勢、民調,還有選區經營,吳欣岱根本就是一面倒的敗北,為何又不退選,讓國民黨得利?這是許多泛綠支持者不解的點。如果就吳欣岱在選舉登記時講的話,她是秉持著本土信念才硬要參選。但去檢視她的話語,會發現她根本毫無信念可言,是為選而選。

2020/12/07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在玉山論壇,尋找緩解全球挑戰的創新方案

今年玉山論壇將民間場次的題目設定為「以創新方案緩解全球挑戰」。從智庫、學術、區域青年發展、科技新創、藝文等多元的角度,討論如何以創新的方式來面對現今全球面臨的各項挑戰。

2023/11/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藍白合破局】外媒評論一次看:《華爾街日報》稱「中國的美好期望落空」,侯友宜大呼心情好

藍白合破局,《華爾街日報》昨以「中國對台灣總統大選的最美好期盼落空」為標題進行報導。《美聯社》認為,這場大選的結果可能會對中美關係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受國內法律約束,有對台提供防衛武器義務,在台灣議題上的歧見是美中關係一大引爆點。侯友宜今天則表示,日頭出來了,陰霾都走掉了,國民黨已仁至義盡,可惜「真心換絕情」,是柯文哲要離開團隊。

2023/11/25 | 德國之聲

北京再次成為「政治提款機」,國台辦和央視對民進黨真是太暖心了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稱台灣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賴蕭配」為「雙獨組合」、「獨上加獨」。時評作家長平認為,中方幫助這兩位候選人說出了心裡想說而不方便說的話,再次成為民進黨的「最佳助選員」。

2019/12/27 | 廣編企劃

讓全球綠黨的願景在台灣實現,守護公平正義的最佳第三勢力

成立已23年的台灣綠黨,最初以反核四環保運動起家,後來從綠色政治理念出發擴大到各個社會議題領域,在每個時期都發展出各自的策略特色,豐富且擴大了台灣綠黨的進步政策內容,並期望這次選舉能夠跨越不分區政黨票分配門檻,首次取得席位進入國會。

2023/11/25 | 讀者投書

柯文哲票源難以轉移是藍白合最大硬傷,與其往「內閣制」靠攏不如改為「總理總統制」

我國政體目前為「雙首長制」中的「總統議會制」,意即行政院長需對總統與國會雙向負責,而總統對其任免權也可延伸解釋為「解職權」,形成總統「有權無責」而行政院長「有責無權」之現象。若改為「總理總統制」,行政院長只需向國會負責,意即總統對行政院長無任意任免與解職的權力,解決雙首長制中行政院長成為總統白手套、權責不清的問題。

2023/11/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小學設「人文科」教愛國:小一學「有國才有家」、小六學「國家在中共領導下的成就」

為了配合愛國主義教育,香港小學推行人文科,課程內容包括「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重大成就及最新發展」,以及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如岳飛精忠報國。

2019/10/21 | TNL Marketing

掌握趨勢必備—民意調查範本 有效蒐集大眾意見,輕鬆調查民意需求

這篇我們將實際運用「問卷設計懶人包」裡面的概念,設計一份研究調查常會用到的「民意調查範本」,協助你掌握社會大眾想法時能有效蒐集回饋,更了解社會民意趨向。

2023/11/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律政司入稟高院申請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峯破產

香港律政司向高等法院入稟,要求宣布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峯破產。此前,港府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通緝許智峯。

2023/11/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調查:移英港人僅半數就業、99%人拒回港

報告顯示,在過去2年透過BNO簽證移英的港人,教育程度遠高於普遍英國人,但只有約一半人就業,較英國當地76%的就業率偏低,而且許多人從事的工作與其技能和資格不符。報告指出,對英語口語缺乏信心、香港學歷在英國受認可的問題,及缺乏職業建議和支持,都阻礙了香港人充分發揮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