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3 |
太平洋將會消失?下一個超大陸「阿美西亞」形成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科學家預測,Amasia超大陸的形成是這樣一個過程:美洲向西移動,亞洲向東移動,南極洲向南美洲移動,非洲一側與亞洲接壤,另一側與歐洲接壤。但這件事至少要到二到三億年後才會發生。
2019/10/30 | Sponsored
投下全台最大 AI 研發催化劑!國網中心開放 4 萬個資料集, 3 分鐘註冊即刻下載
為推動科技產業升級,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國內科技人才培育及創新研發,發揮槓桿作用,近年除與學術界積極合作,提供解決方案以外,也轉向產業界希望作為學研與產業間的平台,創造共生共榮的各領域生態系。10月7日集齊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共同展出智慧領域技術成果,吸引廣大業界與學界共襄盛舉,希冀藉由這樣的機會,讓更多產學研界能認識國研院在研發平台服務所做的努力及見證近年國研院引領的技術革新。
2022/10/31 |
《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不曾坐下的電腦科學家,與一場4400萬美元的競標拍賣會
自從一名因為脊椎問題終生無法再坐下的科學家傑弗瑞.辛頓,點燃了微軟、谷歌、臉書、百度等科技巨頭的搶才大戰。迄今,AI已與我們息息相關,除了日常應用,也正在與軍事武器搭上線。一旦發展成熟,軍事衝突的規模勢必遠大於過去,發動速度之快也將超乎人們的理解。然而,誰有權做這影響數十億人口的決策?又是誰在參與此一決策?
2019/09/19 | Sponsored
重點創新發明曝光!2019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9/26~9/28台北世貿一館登場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展前記者會已搶先曝光多件作品,包括糖尿病、不孕症相關的醫療科技,以及未來科技、永續發展等創新應用。
2022/10/31 |
《纏結的演化樹》:從細菌、人類到巨象,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
《纏結的演化樹》對這些硬科學概念的語言進行了雕琢,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理解。憑藉逵曼嫻熟的講故事能力,圍繞著才華橫溢、時而粗暴好鬥、命運多舛的科學家渥易斯,編織了整個對生命之樹全新認識的旅程。 他是美國微生物學家,是古菌——生命的第三域的發現者。
2022/10/30 |
《宇宙大哉問》:改造火星需要什麼?我們能讓火星變得像地球一樣宜居嗎?
如果我們想打開火星上的恆溫器並使它成為一個更舒適的居住地,我們需要考慮行星溫度是怎麼來的,主要由兩個基本因素決定:一、從太陽獲得多少熱量。二、保留了多少熱量。
2022/10/27 |
《地球是獨一無二的嗎?》:天體生物學革命和「地球殊異假說」
華德與布朗李這兩位地質學與天文學的頂尖教授,將在這本書中融合古生物學、地質學與天文學,帶我們檢視地球與眾不同之處。本書從地球的各種地質證據開始,從最貼近我們的地球海床深處,擴及宇宙天文上的發現,遠至木星的衛星歐羅巴,逐一比較討論地球發展出生命的各種條件可能,並在最後檢視地球為何如此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