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區域認同:英國天龍人如何從「郵遞區號」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
分區其實不那麼絕對,倫敦市也有意無意的將高級住宅與國宅混合開發,但傳統上,倫敦人只要聽見對方的郵遞區號,就能大約知道他是個什麼背景的人。
墾丁怎麼死的:從屏東縣政府在保護區「倒淤沙」談起
面臨種種危機的墾丁,傾倒淤沙的執政者卻好像不太在乎會不會影響生態,畢竟充其量只是壓死一些寄居蟹,悶死一些珊瑚和海草,除此之外,也沒有太多能死的東西了,是吧。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民宿管理辦法》修法不是終點,而是「地方創生」的第一步
〈民宿管理辦法〉訂定於2001年,為鼓勵傳統農業轉型、發展農業觀光經濟而設立此辦法,然而十多年來,台灣各地的城鄉風貌早有許多重大的轉變,科技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這樣的法規歷經了十多年來從未調整。
呼籲將「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轉型為「台北市國際參與中心」
臺北長期享有最充沛的國家資源、不僅是臺灣在地與不少國際NGO組織的所在地,同時也匯聚了來自全球和異文化、跨文化背景的工作者。因此,在城市的自我期許和發展目標上,應該更積極邁向、轉型成具高度國際參與的世界公民城市。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法蘭克洛伊萊特與「逐漸消失的城市」
美國人喜歡獨棟房屋更甚於公寓,「每戶一英畝」的想法,在一九三○年代當時似乎遙不可及,如今卻幾乎是正道,儘管那一英畝地往往是草坪而非玉米田。
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都市文明的我們,想要哪種城市?
該去問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想住在城市。顯然有愈來愈多美國人想住在城市裡,否則我們不會建造這麼多城市。真正該問的,乃是我們想住在哪種城市?緊湊型城市還是分散型城市?舊城市或新城市?大城市或小城市?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