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19/02/21 | 讀者投書

消費者不一定要支持華航機師的「無預警罷工」

如果<請問消基會,「行程延誤」和「飛航安全」孰輕孰重?>這樣的說法可以成立的話,消費者還要支持幾次這樣的罷工?長榮會無預警罷工嗎?消費者該支持嗎?消費者可以不要選擇罷工,也不要選擇這家航空公司嗎?

2019/02/18 | 讀者投書

華航員工:工會擔心秋後算賬,但管理層更在意事件落幕後的清算鬥爭

罷工發動至今所取消的航班和上下游相關損失,已損失達5億之多。這根本非一般私人企業所能承擔的損失,本質上來說,是勞工與官營單位組織的對抗。

2019/02/18 | 精選轉載

工人的武器不多,對資方有殺傷力的也就只有「罷工」

勞工唯一的武器就是團結,否則罷工這個武器根本就像「一把不裝子彈的槍」,資方是怎麼打也不會痛、不會癢的。

2019/02/1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罷工的機師、不會罷工的AI,與基本收入的未來救援

如果「不爽不要做」顯示的是勞工有本錢和權力爭取自己的權益,那麼倡議者會說,基本收入就是這種本錢和權力的來源之一。

2019/02/15 | 陳方隅

「合法但不合理」的過勞工時,讓台灣成為大型絕命終結站

罷工是勞動權益當中重要一環,他們爭取的勞動條件改善也絕非只為了自己。目前社會大眾對罷工的本質和目的還是多所誤解,希望這次事件能夠引起更多討論。

2019/02/15 | 林宜敬

從罷工、壟斷及血汗勞工,談機師罷工事件的癥結點

華航機師的罷工事件,癥結並不在於溫飽與過勞的問題。因為如果真是無法獲得溫飽或是過勞問題的話,那應該是對政府施壓,要求修改法律,而不是針對華航發起罷工。

2019/02/15 | 蒂瑪小姐咖啡館

那些歐洲「勞工天堂」,也曾經歷過不准罷工的年代

任何的觀念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就連現在罷工習以為常的法國,在歷史上也經歷過禁止結社的時期,而歷史的推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

2019/02/14 | 李秉芳

台灣首次機師罷工落幕:工會承諾3年半不罷工,華航答應哪些「請求」?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機師發動合法罷工行動,工會提出的5大訴求在第4場協商、座談會後終於達成共識,華航將增加1.56億元的成本,而工會3年半內不得再發動罷工。

2019/02/14 | 精選轉載

五個角度分析華航機師罷工,到底是「爭取權利」還是「爭權奪利」?

爭權奪利為目的的罷工,會故意不斷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斷改變訴求與策略,故意製造談判破局。這是因為互相談判、取得某項條件本身,根本就不是目的。擴大自己的工運戰線才是目的。

2019/02/13 | 讀者投書

請問消基會,「行程延誤」和「飛航安全」孰輕孰重?

飛航安全不但是機師的勞動權益,更是消費者權益。試問,被延誤的行程和飛航安全間究竟孰輕孰重?兩者高下立判。況且就算消費者受到影響,也可以請求華航退票與補償,更可以搭乘其他非華航的班機到達目的地,受到的損害比起搭乘不安全的班機相比,其危害相較起來已較為輕微。

2019/02/13 | 精選書摘

《機艙機密》:有了自動駕駛,就不需要機師了嗎?

航空領域總是充滿了陰謀論和都市傳說,我聽得可多了。然而,最讓我錯愕的,莫過於關於自動駕駛的迷思與誇大不實的傳言:以為現代飛機是由電腦操控,機師在場只不過是當做緊要關頭時的備胎,諸如此類的想法。

2019/02/13 | 精選書摘

《機艙機密》:機師幾乎沒有「正常班表」?如何預防疲勞駕駛?

機師登記的駕駛艙時數或許只有兩個小時,任務乍聽之下很輕鬆,可是值勤說不定是從凌晨五點開始,總共長達十二個小時,其中大半都在航廈等待延誤、殺時間,能夠登記的卻只有頭尾兩個小時而已。

2019/02/13 | 曹新南

勞資協商不應是座談會:從華航罷工爭議看「團體協約」為什麼重要

華航勞資爭議所引發的罷工事件,於近日進行第三度協商,並用直播讓關心者一起了解。一開始主持的交通部長官表示,這是一場座談會,引發許多議論。以下用白話解說關鍵的「團體協約」。

2019/02/13 | 《思想坦克》

機師罷工於法無據?交通產業不該罷工?讓我們從「勞動法」談起

本次華航機師的罷工,反對者提出包括於法無據、為預告等等的質疑,但回歸勞動法規的檢視,這些其實都不是問題,而政府該做的應該是促成雙方的「自主協商」而非罷工行動本身的「干預」,這才是自由民主法治國家的正確之道。

2019/02/12 | Abby Huang

工會堅持「多航段」增加人力是貪得無厭?5個QA看華航罷工的眉角

華航勞資雙方將於13日凌晨1點舉行第三次勞資座談會,全程將開放轉播,並強調中間如休息或用餐需自協商時間中扣除,就是要開滿8小時。

2019/02/12 | 精選轉載

【插畫】媒體的功能是斷章取義嗎?

從當時服貿的抗議到這次的罷工事件,媒體曲解採訪內容的狀況層出不窮,就有罷工期間桃園機場的旅客表示,自己在受訪時明確表達支持罷工行動,但電視新聞播出的時候,自己卻被塑造成反對罷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