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解嚴30年,大可揚聲:創意我們不少!美學我們不缺!但要能自信地理解或言說影像,則需取決我們觀看世界的方法。
30年前的1987年7月15日,時任總統的蔣經國,宣布解嚴,乃是自1949年5月20日宣布戒嚴令以來,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長達38年又兩個月的「戒嚴歷史」重此成為台灣歷史書寫的一個註腳。這段冷戰時期下的特殊政治情境,黨政軍的極權統治之下,我們得以在文化層次上檢視解嚴三十年來對台灣電影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們耙梳80年代中期台灣電影的發展,可以發現一項有趣的歷史事實:台灣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電影浪潮——台灣新電影,在解嚴之前的1982年誕生,戒嚴之時的1987年完結,這段短約4年的「台灣新電影」浪潮為往後的台灣電影史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追溯「台灣新電影」的命名與論述,乃至於「台灣新電影」的終結,關鍵人物是媒體人詹宏志。台灣新電影的定義,具代表性的論述,可見詹宏志於1984年發表於《新書月刊》的一篇〈台灣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在這篇文章中,詹宏志大膽地設下了台灣新電影的起始日為1982年8月28日,也就是由4位導演執導的《光陰的故事》上映的日期;至於台灣新電影的終結,則是在宣布解嚴半年前,1987年2月於《文星雜誌》復刊號104期,詹宏志起草,代表眾多電影界與文化界人士發表了一篇〈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這篇「電影宣言」不同於大多歐美前衛藝術運動的基進性質,既不是宣布台灣新電影的運動路線或價值,反而是一個終結的開始。
但若能理當時尚處於解嚴時期,電影人能發表如此宣言已屬可貴,更重要的是還能分別針對政策單位(政府)、大眾媒體與評論體系提出批評,其實,這三個批評對象後面皆是一黨專政的國民黨文工會。戒嚴時期文工會掌握所有的政策制定、文藝方向與宣傳活動,而在70年代後期臺美斷交後,電影更成為政治宣傳的重要媒介。

〈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另一個關鍵的電影史貢獻,便是希望爭取商業電影外之「另一種電影」的存在空間,所謂「另一種電影」,詹宏志定義為:「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如果按照上述邏輯,「另一種電影」其實就是在商業電影外的藝術電影。然而,對於「另一種電影」的內涵其實有不同的看法,齊隆壬刊於1987年4月號《當代》的〈再見「新電影」,期待「另一種」電影的到來!〉一文,提出「另一種電影」的廣義內涵,包含次主流體制電影,以及非商業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動畫片和錄影帶等獨立製片作品。
「另一種電影」並不只是「另類」的影像生產,對齊隆壬來說,更重要的是建立「另一種」電影體系,除了制衡庸俗的商業電影及提供「另一種」觀賞管道外,還在深化電影文化的活動層面。這樣的解放論述放在1987年的戒嚴與解嚴交界的分水嶺上,具有呼應言論自由的解放力量。如今,解嚴三十年,我們又如何看待當年新電影宣言的主張?台灣影人、政府相關單會、文化部、地方文化局是否如影評人所建議,建立了所謂的「另一種電影」的體系?
就影像生產來說,儘管「台灣新電影」於1986年即邁向終點,但新電影時期的巨將,侯孝賢和楊德昌導演仍持續創作,所謂「新新浪潮」時期(焦雄屏所提出,指90年代,指新電影之後、後新電影之前)也誕生了如李安、蔡明亮、張作驥、林正盛、周美玲等承繼新電影日常美學的台灣導演。獨立製片部分,則以黃明川為首,從《西部來的人》開始的獨立創作,關心邊緣和弱勢議題;實驗影像的突圍,也帶出如陳芯宜、樓一安等新銳導演在劇情片上維繫本土的人道關懷。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影響是「純十六影展」所凝聚的創作群,包括鄭文堂、沈可尚、蕭菊貞、鴻鴻、魏德聖、李香秀等人的劇情或記錄電影。2002年起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因而取消外片的拷貝限制,挾著在法令、片商與通路上的優勢,至此之後台灣戲院大多為美國電影所壟斷,但同年的本土製作出現了高中愛情電影《藍色大門》,不僅開啟了台片獨有的小清新類型風潮,創作題材上也呼應酷兒影像的認同政治。

楊雅喆、林靖傑、林書宇、鍾孟宏乃至於年輕的趙德胤,則從紀錄片或短片出發,他們的劇情片反省轉型正義的進程,也關注跨國底層勞動者的困境。魏德聖則開啟了2008年後「台片復興」的另一波熱潮,鈕承澤、陳玉勳、葉天倫等導演引領台灣電影轉向類型與市場的挑戰。此外,新電影時期的文學電影,則在近年來有了復甦的趨勢,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九把刀參與的通俗文學改編電影如《等一個人咖啡》、《樓下的房客》以及最近即將上映的《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從小清新愛情跨越到驚悚片類型,在華語電影市場不斷累積台灣IP軟實力。
在2008年後的「台片復興」,一方面大量出現多元的類型片,拓寬了觀影市場;二方面仍有許多獨立製片仍承繼新電影時期的寫實主義美學,帶領台灣電影走向全球藝術電影市場。然而,30年後「另一種電影」的觀影條件是否完備了呢?
我們看到地方影展的舉辦,包括發展長片競賽的台北電影節,發展短片競賽的高雄電影節,以及一直以來耕耘紀錄片影像的南方影展。在數位化的時代潮流下,鼓勵新世代影像創作者投入創作,增加本土與國際影像交流的機會固然重要,然而,直至今日,台灣電影文化軟硬體的建設仍處於「開發中國家」的處境,一來國家電影中心的建設工程不斷延宕,國家電影中心片庫裡寶貴的影像資產仍不受重視,因此沒有等量的研究能量與著作也毫不意外;二來,「表演藝術」在實用主義的教育政策中始終邊緣,台灣電影藝術或電影史更是聊備一格,那些屢屢榮獲世界影展大獎的影片,向來只是新聞註腳,無法沈澱為文創美學的創意參考。
如果影視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的其中一個核心,那麼除了培養影視人才,也同時要提升觀眾的影像理解力;如果文字閱讀不是為了背誦,而是人文精神的提升,那麼影像閱讀也不只是發洩或窺奇,而是養成島嶼的美學生活與文化慣習。回顧解嚴30年,大可揚聲:創意我們不少!美學我們不缺!但要能自信地理解或言說影像,則需取決我們觀看世界的方法。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解嚴三十】身體解嚴:回首小劇場運動的前沿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