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拜託別再說「蹴鞠」是足球的祖先,而且你知道足球一開始其實是用手玩嗎?

2014/06/29 ,

評論

馮奕達

馮奕達

馮奕達

汪洋裡當人子。用去十年,才靠運動史研究從指南山麓逃出生天。 興趣駁雜,運動、占星、吉他、修行,觀察路人、世界和自己。 永遠保持初學者等級。過著半文半X的生活。 譯有傑夫.代爾(Geoff Dyer)《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一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知道蹴鞠其實和足球一點關係都沒有嗎?英格蘭現存最早出現football一詞的文獻(1314年),就是禁止民眾在倫敦城內玩球而頒布的命令:「有鑒於倫敦城內的嚴重騷動,特別是足球在公開場合引起的混亂,可能帶來許多惡行……我們代表國王,下令城內禁止從事這類遊戲,違者下獄。」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從小到大,接觸過的這麼多種球類運動中,為什麼只有足球(football)要用腳踢,不能用手玩,除了兩隊守門員跟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可以例外?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cNkksrfls]

看看籃球和排球,用手打,多麼容易上手,而羽球、桌球、高爾夫球雖然要用球拍、球杆,但至少還是用手來拿,為什麼足球這麼高拐,硬要用這麼彆扭的部位來玩?

這絕對不是因為「顧名思義」。「顧名思義」只能解釋某些頂多「一百來歲」的「年輕」運動(如籃球、排球),其他好幾百歲的運動就不能這麼解釋。

比方說,板球的英文「cricket」和打擊手的球拍沒什麼關連,反倒可能來自於他身後的三柱門「wicket」;至於網球的英文「tennis」,不只跟球拍無關,跟球網也無關,而是源自中古法文裡,發球前朝對手喊的那聲「發球啦(tenez)!」

「Football」跟腳的關係也很類似:雖然這個詞在英文拼寫的歷史演變中,所有拼法都跟foot或ball有關,但沒人說foot是「用腳踢」的意思。有些運動社會學家認為,foot是「徒步」(on foot)的意思,和騎馬(on horse)不同;玩football的人也不屬於馬背上的階級。所以,我們不妨先把「腳」忘掉,將football想像成學校校慶最喜歡玩的滾大球,屬於同樂性質,沒有規定用手用腳,開心就好。

不過,有兩點跟我們這兒不太一樣:其一,英格蘭人在很多節日都會滾他們的大球(玩足球),而且還能藉機聚眾抗議;其二,他們的政府官員看到人民在大街上玩足球,心情就不會太好。

英格蘭現存最早出現football一詞的文獻(1314年),就是禁止民眾在倫敦城內玩球而頒布的命令:「有鑒於倫敦城內的嚴重騷動,特別是足球在公開場合引起的混亂,可能帶來許多惡行……我們代表國王,下令城內禁止從事這類遊戲,違者下獄。」

幾百年後,英格蘭逐漸形成現代國家,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程度,以及人們對於「有文化」、「天龍人」的標準也越來越高,19世紀初有本暢銷書這麼說:「足球以前在英格蘭社會下層裡還挺流行,然而近年來似乎已經淪落得惡名昭彰,也因此很少玩了。」

再這樣下去,足球一詞大概只會跟聚眾、路過、滾大球連在一塊兒,我們這個月中也沒世界盃可看了。因此,惡名昭彰的足球能重現江湖,還得感謝一群惡名昭彰的人:英格蘭的公學(public school)學生。今天這種只能用腳踢的足球,正是這群惡名昭彰的人弄出來的東西。

England, Rudermannschaft

1932年的伊頓學生照。Photo Credit: German Federal Archive CC BY 3.0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英格蘭的公學學生,不都是含著金、銀湯匙出生的嗎?怎麼惡名昭彰?而且,他們為什麼不去參加一些有氣質的活動,騎騎馬、打打獵、打網球,非要把自己搞得渾身髒兮兮?

事實上,公學學生在當時的確風評不佳。就拿哈洛中學(Harrow School)來說吧:「這些男生主要的休閒活動就是丟石頭,而且還丟得相當準。連狗都不想在哈洛丘陵上討生活。要是馬兒把主人的貨車拉到學校附近,常常連眼睛都得瞎掉。」為了不出亂子,公學需要有課外活動,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盡可能多塞點學生,而這是網球辦不到的。

板球需要很多人玩,在當時的人眼中也挺有身分,但板球屬於夏季,英格蘭冬日較長,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大多都在秋季到與隔年春分前後。於是,足球成了南陽街補習班,成為學生課後的去處。

當時只有幾間學校被看作公學:西敏寺中學(Westminster School)、哈洛中學、溫徹斯特學院(Winchester College)、伊頓學院(Eton College)、舒茲伯里中學(Shrewsbury School)、洛格比中學(Rugby School)與查特豪斯中學(Charterhouse School),而且各校都有自己的足球玩法;全英格蘭玩的足球雖然都叫足球,但這種大雜燴式的遊戲根本沒有共同祖先可言。

13960432624_d511247937_z

伊頓公學是英國最為知名的公學校,威廉王子就曾就讀於此。Photo Credit:Farah Tsai CC BY 2.0

除了都叫「足球」以外,這些遊戲還有個共通點:它們全都可以用手玩。

事實上「足球」也非得用手玩不可,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想做出有彈性、接近圓形、不會踢踢就爛的球,其實有點困難。一直要到接近20世紀,才能穩定製造今天這種正圓型、彈跳規則的球。

玩足球時手腳並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何況當年場地不比今日,就算球是圓的,一旦落地,也沒人知道會往哪裡彈。在凹凸不平的半泥濘中用形狀不規則的球,還想像梅西(Lionel Messi)那樣華麗帶球?不,在這裡,人人都是馬拉度納。

(是的,蹴鞠絕對跟世界盃踢的足球完全沒有親戚關係。從時間先後來看,football打從一開始出現在英格蘭時,就是個以手為主的遊戲,並非用腳「踢」[蹴]「球」[鞠];足球起源臨淄是種絕對的幻想)

18620201 George Forrest, Football Every Boy's Magazine (London, England), [Saturday], [February 01, 1862]_ pg. 37_ Issue I

圖說:1862年一本少年雜誌上刊登了製作足球的方法。這時的足球仍然是 用皮革、豬膀胱、鞋帶等材料手工製作。換言之,你想買足球,不是去運動用品店找,是去肉攤找。George Forrest, ‘Football,’ Every Boy’s Magazine (1862): 37

足球後來演變成禁止上帝之手,嚴格限制手部使用,是個超過半世紀的漫長過程。這一切都和洛格比中學的崛起有關,也就是洛格比足球(Rugby football),我們所說的橄欖球的發源地。

19世紀前,洛格比中學只是間普通的中學,經歷了1828年到任的新校長托馬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後,這所學校才一躍成為名校。雖然說足球一直以來都是手腳並用,但抱球在場上跑,的確是1820或1830年代時才誕生在這所新銳名校的玩法,而當1845年洛格比學生將規則訴諸文字、開始流傳以後,歷史就開始前進了。

6135287753_68c9671197_z

Rugby football。Photo Credit:Sam_Catch CC BY 2.0

說也奇怪,幾百年來有這麼多種足球遊戲出現在英格蘭的土地上,卻沒有人動過念頭,把玩法寫成文字,變成規則。洛格比的學生制定、出版成文足球規則的舉動,大概就像高中生做班服,用來提升團體認同;但這對真正的老牌公學,特別是伊頓學院的天龍學生來說,卻顯得格外刺眼。

於是,伊頓人緊接在1847年留下了自己的成文規則,並嚴格禁止用手帶球。「雙手是人最為重要的身體部位,透過明確禁止在遊戲中使用它們,伊頓人是在要求球員必須學會實行極為高度的自我控制」,他們要呈現自己的優越地位,把不知天高地厚的洛格比人打回原形。不過當時的足球主要還是校內活動,頂多偶而與他校來場友誼賽。而且規則差異太大的學校還可以王不見王:就算走今天的高速公路,伊頓與洛格比之間也差了140公里遠。

偏偏在1857年,洛格比畢業的托馬斯‧休斯(Thomas Hughes)以母校為背景,寫了本暢銷小說《湯姆‧布朗的學校生活》(Tom Brown’s School Days),讓洛格比足球一夕之間成了楷模,事情便一發不可收拾。一來,足球的能見度水漲船高,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也越來越好,成為「查埔人的運動」(manly sport)的一員;二來,這本小說也讓許多新學校採用洛格比規則,這逼得伊頓與其他老學校再也無法忽略現實。

(《湯姆‧布朗的學校生活》影集中學生玩洛格比足球的畫面)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YNYlML_bZE]

於是,足球規則的爭論一路向上延燒。1858/59年間,先是在流通量廣、價格便宜的《貝爾氏倫敦生活》(Bell’s Life in London,運動界的PTT八卦板)吵了半個冬天;接著1861/62年又在同一份報紙吵了一回,還延燒到《原野》(The Field,大概是《今周刊》);到了1863/64年,戰火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蘋果》)燃起,最後在地位崇高的《倫敦時報》(The Times)和《運動公報》(Sporting Gazette,差不多是《天下》或《經典》)全面爆發。這也成為1863年10月26日,英格蘭足球協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在倫敦成立的導火線──協會成員試圖統一足球規則,禁止用手帶球跑,並且在年底制定出了協會足球規則(The Rules of Association Football)。

18631005 The Times, Monday, Oct 05, 1863_ pg. 8_ Issue 24681_ col E

圖說:1863年,伊頓學院的學生首先攻占了《倫敦時報》的版面,在爭奪上層讀者的戰爭中占了先機。Etonensis, ‘Football,’ The Times Oct 05, 1863: 8

對於反對洛格比足球的伊頓人來說,「顧名思義」成了攻擊對手的武器:「首先,會動手動腳、踢人腿還拉人的,是野蠻的運動;第二,這不叫足球。」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洛格比浪潮,出手太慢的足球協會只能用節節敗退來形容。但上述的這兩點,卻也是後來反敗為勝的主因。

無論是洛格比足球或協會足球,所有踢球的人都知道,玩足球免不了身體接觸。但是,面對抱著球、飛快進攻的對手,最有效的防守方式就是拉他(hold)、撞他(charge)、踢翻他(hacking)。隨著足球逐漸形成兩套規則,比賽的專業度與激烈程度也隨之提高,1870年代起,民眾見識了各種運動傷害與戰死球場的慘狀,於是紛紛去信英格蘭各大日報、週報,嚴詞批評洛格比足球。與此同時,也不乏有人讚賞英格蘭足球協會當年統一足球規則的嘗試;此外,協會足球規則本來就禁止用手抱球移動,壓根沒必要踢翻對手,當然也禁止拉人與踢人。

060 Moonshine (London, England), Saturday, February 02, 1884_ pg. 59

圖說:1880年代,洛格比足球在報紙版面上的形象並不怎麼好。Moonshine Feb. 02, 1884: 59

別忘了,足球在1860年代前後,已經逐漸成為「查埔人的運動」。從足球裡應該要學習「查埔人的風範」,而不是「野蠻人的行徑」。進入1880年代,在許多中上層人士閱讀的報刊裡,洛格比足球形象已不如以往,「下層階級很可能比較愛看洛格比聯盟(Rugby Union)的比賽,但協會足球規則更能得到中上階級的青睞,就連冷感的倫敦,體面人士也會[在主要的足球比賽時]齊聚一堂,這就是個明顯的證據。」

此後,協會足球的能見度也開始勝過洛格比足球,並且接收、壟斷了football一詞;至於後者,英格蘭人漸漸更常稱之為橄欖球(rugby)。到了這個地步,football才能說是「用腳踢的球」。

巴西世界盃專題引言:四年一次的全球瘋狂:在抗議聲中,巴西世界盃你準備好了沒?

139 Illustrated Chips (London, England), Saturday, October 13, 1894_ pg. 4-5_ Issue 215

圖說:1894年一場洛格比足球意外。有點血腥。Illustrated Chips Oct. 13, 1894: 4-5

專題下則文章:

為什麼會在球場上吃香蕉?足球場上五個種族歧視的衝突畫面



巴西世界盃專題:

2014巴西世界盃開打在即,相信球迷們已準備要顛倒時差,並和朋友相約酒吧,就著啤酒熱切討論。關鍵評論網特別製作了世界盃專題,內容包括球隊介紹、向老將致敬、足球史談、足球場上的種族議題和FIFA財務議題;不管你是老球迷或是「世界盃球迷」,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四年一次的足球狂熱。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