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工黨始終無法清楚說明,留歐後在外來移民與工作權的議題上可以如何保障英國勞工,工黨最大的支持群體沒有被留歐派的立場說服,最終使他們不去投票,才會讓伯明罕等工黨票倉一一淪陷,導致留歐派大敗,工黨似乎要為英國脫歐「弄假成真」負起最大責任。
舉世矚目的英國脫歐公投(Brexit Referendum)在6月23日登場,英國人最終做出令全球咋舌的決定:離開歐盟。這項結果一出,全球金融市場哀鴻遍野,美國股市大跌的情況,甚至超過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布破產時的幅度。這場政治豪賭,卡麥隆(David Cameron)最終賭掉首相大位,宣布只留任到10月份保守黨大會,新黨魁選出後即掛冠求去。
開票之初,脫歐派大將、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 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對媒體發表談話,看似就是一場敗選演說,不覺得脫歐派能夠取得勝利。然而,開票結果卻跟2015年國會大選相同,都與原先民調預測結果有相當大的出入。
其實,對於這場近代歐洲最重要的公投,雙方都沒有把握結果會是如何。投票前夕,各家民調幾乎都顯示留歐派逐漸拉近與脫歐派的差距,甚至已經轉為領先,即使差距相當微小,外界仍預估英國最終會選擇留歐。讓公投翻盤的關鍵,並非歐盟或外界力量的影響,而是英國國內的因素。
英國皇室在英國社會地位崇隆,是英國的精神象徵,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極受英國人民愛戴,其政治職責是維護英國政局穩定,必須拋開個人的政治立場。然而,公投進入倒數階段時,伊莉莎白二世的傳記作者蘭西(Robert Lacey)在網路上撰文爆料,聲稱女王曾私下問:「告訴我三個應該留歐的好處和理由」。
對於民調緊繃、態勢渾沌未明的選戰,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改變選舉結果。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雖然第一時間就澄清,說明女王始終對於政治議題保持中立,不過女王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社會形象,勢必會影響仍猶豫不決的選民選擇脫歐。女王透過言論影響政治局勢並非新聞,在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Scottish Independence Referendum)前,女王發表希望蘇格蘭(Scotland)「謹慎思考後果」的言論,也被解讀為蘇格蘭獨立失敗的原因之一。
除了英國女王可能間接對選舉產生影響之外,回歸選舉本身的投票率也是促使脫歐派勝出的原因。從英格蘭(England)九大區、蘇格蘭、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與威爾斯(Wales)等十二個區域投票結果來看,留歐派在蘇格蘭與北愛爾蘭取得領先,在英格蘭僅於倫敦區(London)取得壓倒性票數;脫歐派則在英格蘭其餘八大區與威爾斯奪得勝利。
全英國投票率未達七成的地區共有四個,其中就包含留歐派領先的三個地區,加上幾個指標性的大城市,雖說留歐派獲勝,但投票率幾乎都偏低,若留歐派動員能量可以提高,就可更有效拉近與脫歐派的差距。
然而,從各地的投票結果來看,更可發現留歐派的失敗不能完全怪罪於保守黨。脫歐派在英格蘭取得大勝,尤其在中北部更是幾近橫掃之姿擊潰留歐派,但這些地區以往都是工黨(Labour Party)的大票倉,工黨的立場其實比起保守黨還要支持留歐,因此工黨有九成國會議員屬於留歐派,但這些議員的選區卻反而由脫歐派勝出,工黨似乎要為英國脫歐「弄假成真」負起最大責任。
英格蘭西米德蘭茲區(West Midlands)最大城市伯明罕(Birmingham),是英國中部的工業大城,工黨在伯明罕選舉幾乎戰無不勝,即使2015年國會大選工黨大敗,工黨還是拿下伯明罕10席國會議員中的9席,但在這次脫歐公投中,脫歐派竟意外攻下這個英國第二大城。
約克郡與亨伯區(Yorkshire and the Humber)的第二大城、英國鋼鐵工業重鎮謝菲爾德(Sheffield),其情況與伯明罕相當類似, 2015年國會大選工黨在此取得5席,另1席也是由主張留歐的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 Party)前英國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拿下,不過脫歐派最終還是在謝菲爾德強勢過半。
然而,留歐派仍然在傳統工黨票倉有所斬獲,如西北英格蘭區(North West England)的利物浦(Liverpool)與曼徹斯特(Manchester)這兩大工業重鎮,留歐派都有近六成的支持度;約克郡與亨伯區的里茲(Leeds)、東北英格蘭區(North East England)的紐卡索(Newcastle upon Tyne),則是留歐派以微幅的差距領先。
包含首都倫敦(London)在內,這些由留歐派取得領先的重要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投票率都低於全國平均,其中曼徹斯特更低到只有59.7%,連帶讓這些城市郊區的郡,一改由工黨掌握的局面,幾乎都被脫歐派拿下,留歐陣營僅在市中心取得領先,不足以彌補在郊區落後的程度。
工黨在公投中並未能發揮影響力讓支持者選擇留歐,還可從一個具有指標性的選區中加以觀察。6月16日,工黨國會議員喬考克斯(Jo Cox)被槍殺,原先預估這起事件會對留歐陣營有正面效果,但考克斯所屬的西約克郡(West Yorkshire)克爾克利斯市(Kirklees),卻由脫歐派取得54.7%的得票率,代表這股悲憤力量並沒有為留歐派帶來更多選票。這項留歐派在選前最有利的「變數」,也無法在公投中發揮影響,究其原因還是在工黨自身的立場不明確所導致。
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一直以來飽受批評,從公投競選開跑後,始終給人一種對留歐立場意興闌珊的印象,沒有積極闡述工黨的留歐態度,以至於選前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工黨支持者,竟然對工黨是留歐陣營的一份子毫無所悉。
由於黨魁的消極態度,工黨始終無法清楚說明,留歐後在外來移民與工作權的議題上可以如何保障英國勞工,工黨最大的支持群體沒有被留歐派的立場說服,最終使他們不去投票,才會讓上述這些工黨票倉一一淪陷,導致留歐派大敗。
公投結果出爐後,工黨強勢的選區幾乎都被脫歐派攻占,工黨國會議員對連任的危機意識,使得他們將砲火集中在柯賓身上,認為柯賓無法領導工黨在下一屆國會大選取得勝利,工黨影子內閣有高達11位閣員在6月26日相繼辭職逼宮,比保守黨還要早一步上演茶壺內的風暴。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公投中,所有的調查都顯示英國年輕世代選擇留歐、對於公投的重視程度,其比例都遠高於年長者,原因不外乎是歐盟提供較大的就業市場,對於年輕人的未來,選擇性相對就比較高;老年人口則是擔憂退休福利與生活品質會被歐盟開放的難民所影響,對脫歐的立場十分堅持。許多英國人在公投後,認為年輕一代的未來被這些老年人給決定、剝奪,這些老年人不需要面對脫歐的後果,卻要讓年輕人承受一輩子。
從英國學風鼎盛、人口結構年輕的劍橋市(Cambridge)、牛津市(Oxford)與倫敦市來看,劍橋與牛津在公投中都以七成以上的票數選擇留歐,投票率也幾乎與全國平均相同。倫敦是歐洲金融中心,許多企業總部設在倫敦以處理歐洲業務,當發生金融危機時,英國作為歐盟會員國可以得到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資金周轉,但是脫歐後的英國讓人懷疑是否具備這樣的危機處理能力,因此在倫敦工作的金融業青年,也在此次選擇留歐,讓倫敦市開出近六成的留歐選票。這些選舉結果,顯示年輕世代對留歐的強烈態度,與中、老年人口的想法有不小的差異,造成世代間的不諒解與對立。
眼下保守黨因脫歐立場而分成立場鮮明的兩大派,人數、實力相當,在未來勢必會上演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不排除會造成保守黨分裂,進而提前舉行國會大選;工黨雖說留歐立場較為一致,但黨魁柯賓在公投中表現令人失望,工黨不得不提早開始啟動逼宮計畫。兩大政黨在公投後都陷入權力結構重整的階段,又產生社會上的世代對立,時值英國面對脫歐後變局的關鍵時刻,如果沒有一個穩健的政府、安定的政治環境,絕非英國與世界之福。
西班牙在6月26日舉行國會大選,這場選舉是英國脫歐後,歐洲國家登場的第一次選舉,對於脫歐後的政局發展有指標性意義。根據選前民調,聲勢大漲的極左派反撙節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很有可能取代第二大黨「社會工人黨」(Spanish Socialist Workers' Party)成為最大在野黨,甚至有可能擊敗現任總理拉荷義(Mariano Rajoy)所領導的「人民黨」(People's Party)。
然而,開票結果是由人民黨在350席的國會中取得137席,意外比上次多14席;「我們可以」最終只維持第三大黨的地位,與上次的結果一樣都是71席。西班牙國會大選的結果,中間偏右的拉荷義政府再度取得勝利,即使未能過半,但能夠與「公民黨」(Citizens)與其他小黨共組聯合政府,撙節派意外連任成功。
在英國脫歐後,歐洲各國似乎被公投結果所震撼,發現脫歐對世界的衝擊遠比想像中更大,使得民眾對疑歐派的支持轉趨觀望,西班牙國會大選就是一次重要的試驗,反撙節的政黨並沒有如選前預測取得佳績,雖說仍維持原有的政治勢力,但至少已經對疑歐主義的擴大,產生了「踩煞車」的作用。
西班牙、希臘等國,即使對於撙節政策有所怨言,但這些國家必須得到歐盟的紓困資金,不願看到歐盟真正瓦解、不能離開歐元區,因此脫歐議題在可預期的未來,只會在法國、荷蘭、芬蘭等經濟體質較好的國家中發酵。

英國脫歐對非歐洲國家的影響,最值得關注的是日本。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後,英鎊一度大貶11%,相對升值達4.12%的避險貨幣是日圓,這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主張貨幣寬鬆的「安倍經濟學」背道而馳。「安倍經濟學」從2012年被提出以來,並沒有遇到讓日圓狂升的國際動盪,這次英國脫歐是「安倍經濟學」第一次被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檢驗,當貨幣寬鬆政策被英鎊擾亂時,「安倍經濟學」的負面效果會更快浮現,對日本民眾產生的影響值得觀察,這對七月即將到來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將是一大變數。
英國脫歐影響極為深遠,無論是國家、議題都十分廣泛,英國人在公投後也自知事態嚴重,但早就為時已晚。當脫歐程序啟動以後,歐盟方面對英國友好態度不再,談判協商過程勢必困難重重,為的是要避免其他國家爭相效仿。然而,英國必須要承擔這一切的後果,尤其是工黨在留歐立場上的曖昧模糊,無法說服藍領階級支持留歐,加上世代之間對英國未來的種種分歧,最終讓公投民調完全失準。
希望英國的離去,仍能讓歐盟盟歌〈歡樂頌〉傳唱於其他27個會員國之間,讓歐盟這個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能夠繼續實踐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歡樂頌〉中所言:「四海之內皆兄弟」(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的責任與願景。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英國脫歐「關我什麼事」?讓我說個充滿愛與勇氣的故事給你聽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