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Rave in Peace】女性影展導讀:人生的舞伴

2017/09/22 ,

評論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Photo Credit:女性影展提供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的宗旨在於以女性電影,提供獨到人文藝術視野、引介多元性別思潮、促進社團網絡互動及建立女性影像資源等。­對於性別研究卅影像製作的從業人員而言,學會不僅是國際對內關注聚焦的窗口和舞台,更能作為國內對外嶄露光芒的搖籃與跳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第24屆女性影展以「與羈絆/伴共舞」(Rave in Peace)為策展主軸,一種笑看生命更迭的瀟灑姿態,策展人羅珮嘉說:「影展並不必然是種競爭,性別並不非得你死我活,既然考驗與羈絆難以避免,和不與它翩然共舞?」

文:周家瑤、吳依芃

人的一生由各種愛、恨、或者不愛不恨的關係交錯構成,深愛的人可能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在生命最後一哩路中最親近的人,可能是從未有過交集的陌生人。我們無法看清每一條人際關係交錯的邏輯,理不清你跟我、我與他的相遇是巧遇還是注定;生命的光譜有多曲折迷離,愛恨的構成就有多錯綜複雜,年輕時愛得死去活來的牽絆,怎知當白髮斑斑時已被磨蝕為血跡斑斑的羈絆。

第24屆女性影展以「與羈絆/伴共舞」(Rave in Peace)為策展主軸,一種笑看生命更迭的瀟灑姿態,策展人羅珮嘉說:「影展並不必然是種競爭,性別並不非得你死我活,既然考驗與羈絆難以避免,和不與它翩然共舞?」 藉由擁抱與陪伴、沉思與智慧、幽默與創意、影像與專業等悠然姿態和神韻,營造不同女性以幽默面對困境,舞出生命的堅定與風采。

女性影展今年的主要單元與展覽主軸同名:「與羈絆/伴共舞」,是主題的延伸,討論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糾葛。近幾年,台灣的長期照護政策受到多方關注,只要「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存在,彼此親密(相伴)卻又對立(相絆)的矛盾就會成立。本單元所選的幾部強片便以此為題。

夏日1993》講述出生即染有愛滋的小女孩,在父母過世後搬去跟養父母居住的故事,片中超越談論寄養家庭,更多得是看見懂事的大人們,如何愛一個還不懂事的愛滋小孩;《娜魯的憂鬱邊界》則是針對長照這個讓現代人頭疼的議題,劇情講述失明的父親與未成年的女兒,在奶奶過世後,彼此照顧,兩人照顧者、被照顧者的界線愈發模糊,與其說是父女二人,更像是兄妹。當女兒有心儀的對象,失明赴的爸爸也交了一個女朋友,兩人的關係究竟會往何處去呢?另一部紀錄片是歷時七年才完成的巨作,《神愛噬人》赤裸裸紀錄一個家庭的7年演變,片中的父親是虔誠的基督徒,認為相信耶穌就會有神蹟,由於自己在家中握有權力,導致不良於行的小女兒錯過多次醫療機會,儘管這部片探討宗教與醫療的衝突問題,但也不站在反對宗教的立場,片中記錄的真實故事比起虛構更出乎意料。

娜魯的憂鬱邊界_NALU_ON_THE_BORDER_1
Photo Credit:女性影展提供

克里斯汀・奧莉薇拉,《娜魯的憂鬱邊界》,2016,巴西、烏拉圭,DCP,劇情片,彩色,94分鐘,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在巴西、烏拉圭兩國小鎮拍攝的《娜魯的憂鬱邊界》是備受期待的女性導演克里斯汀・奧莉薇拉2016年的新作,今年也受邀參加柏林影展。

除了「照護」、「愛滋」等等社會議題,今年的女性影展也大膽地將探索「情慾」搬上檯面,「情色解碼:暴衝腦內啡」單元挑戰台灣觀眾尺度,超限剖析情色(erotica)與色情(pornography)間的「高潮」迭起。首推代表作是在歐洲擁有高人氣的成人片女導演艾莉卡.拉斯特(Erika Lust)最新作品《情慾告白X檔案》。拉斯特自己架構了一個專門蒐集世界各地性幻想故事的網站,他的電影便是從中挑選故事進行拍攝,至今以累積許多成果,最新作品則是一部專門「拍給女人」看的A片,對他的名字不陌生的讀者們,肯定對他前年與大辣出版社合作,在台灣獲得廣大迴響的《好色》一書有印象吧。

除了長片作品之外,短片《性愛包裹小心輕放》講述一對性生活無趣的夫妻,得到亞洲面孔的真人性愛機器人的幽默色情故事。導演胡安妮自導自演,飾演片中火辣的性愛機器人,應影展之邀,本人也會來台灣,參與映後座談和女導演早餐日談活動。

推動性別平等一直是女性影展的核心動力,「女人94正典」單元集結各式各樣動人的女性故事,捍衛女人的思想與話語權。《女兵的中場戰事》在2016年坎城影展奪下「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劇本,在今年的科隆女性影展備受肯定,一舉奪下首獎,這部片由法國歌手SOKO與威尼斯影后阿麗安.拉蓓(Ariane Labed)領銜主演,講述女性士兵創傷症候群的故事,精采可期。《布卡下的唇唇慾動》原是今年台灣女性影展開幕片備選名單之一,描寫四位印度女孩追求愛情、自由、情慾的故事,影片深入淺出地描繪印度女性在社會中受壓抑的境況,是今年各大影展爭相邀約的大片之一。

除了性別平等是歷屆女性影展的主要單元之外,「非一般酷兒想像」單元也是女性影展的常設單元,強調「酷兒非小中,性別不二元」的主要觀點。今年的影展開幕片《查維拉:女人別為我哭泣》,忠實呈現墨西哥國寶歌手查維拉(Chavela Vargas)的生平,在這部紀錄片中得以一窺讓名導眼阿莫多瓦(Almodóvar)視為謬斯、藝術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傾心不已的墨西哥第一位出櫃女歌手的傳奇一生。

CHAVELA_WEB43
Photo Credit:女性影展提供

凱薩琳・貢德、達蕾夏・基伊 ,《查維拉:女人別為我哭泣》,2017,美國,紀錄片,黑白&彩色 DCP,90分鐘,西班牙語、英語。

本屆影展的開幕電影《查維拉:女人別為我哭泣》拍攝墨西哥國寶歌手查維拉傳奇的一生。本片獲得2017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獎,也受邀參與多個國際影展。

恰拉萊:性別萬花筒》則是紀錄印尼少數民族的真實故事,在他們傳統信仰中性別超越男女,但在主流宗教伊斯蘭教帶來現代文明,如何衝擊他們傳統的多元性別觀。除此之外,今年更邀請到台灣科技藝術先驅者鄭淑麗兩部精采的作品,分別是《體液》、《I.K.U》,片中胴體跟精液橫行,是個超乎常人想像得異色極樂世界。

「電影既視:無懈形式」單元則包含了今年的閉幕片《卡爾梅克的海鷗》,是熱愛電影的觀眾不容錯過的單元。閉幕片來自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共和國,是該國20多年來第一部劇情長片,極具歷史意義。在這部充滿歐洲電影常見的冷冽氛圍的電影中,低調地處理一位蒙古女性在俄羅斯生活的故事,在平靜的日常中,愛情、婆媳、現代、傳統、親戚和不倫等等議題,在底層翻浪洶湧。來自喬治亞共和國的《我是世上的一抹曙光》則是一部充滿詩意的黑白電影,用黑暗與光明象徵喬治亞社會中下階層的故事,影片風格受費里尼影響甚多,也能見到費里尼早期黑白片的手法。

以上這些影展單元都與今年度的主題切合,從家庭出發到社會、國際。除了外國影片為主的單元值得期待之外,女性影展也戮力於支持台灣女性導演的拍攝成果,「台灣競賽獎」自去年起邀請國際評審參與評選,藉此競賽,讓更多國內女性導演得以站上國際舞台。今年度共有100餘部電影角逐台灣競賽獎,最終入圍共17部台灣競賽單元,觀眾們不妨藉機看看台灣女性導演的出色作品。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在今年選片策略上,除保有對多元性別與個別議題的關注,整體而言,也希望告訴大眾:談性別不一定要如此嚴肅。即使這個世代有許多困境與難題,我們仍能施展幽默,擁抱心中的不安與憂愁,以悠然姿態迎接下一個明天,舞出生命的堅定與風采。

影展資訊

名稱:第24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羈絆/伴共舞
時間:2017/10/13-10/22
地點:華山光點(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溫柔而堅定的影展力:當亞洲兩大「女體」相遇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羈絆/伴共舞 :

本屆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向觀眾拋出最親密的提問:「既然考驗與羈絆難以避免,何不與它翩然共舞?」今年影展主題「與羈絆/伴共舞 Rave in Peace」即表達上述精神,以拼貼構圖且明亮色彩的主視覺,襯著粉嫩撞色,以生動線條描繪形形色色女性的臉譜,為女影增添一抹明亮柔和的色調,希望告訴大眾:談性別不一定要如此嚴肅。意欲傳達出即使這個世代有許多困境與難題,我們仍能施展幽默,擁抱心中的不安與憂愁,以悠然姿態迎接下一個明天,舞出生命的堅定與風采。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