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Rave in Peace】分裂的人權信念:彩虹國度以色列的真相

2017/10/13 ,

評論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Photo Credit:女性影展提供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的宗旨在於以女性電影,提供獨到人文藝術視野、引介多元性別思潮、促進社團網絡互動及建立女性影像資源等。­對於性別研究卅影像製作的從業人員而言,學會不僅是國際對內關注聚焦的窗口和舞台,更能作為國內對外嶄露光芒的搖籃與跳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或許,將以色列塑造為LGBTQ自由國度的粉紅泡泡,正如同將一牆之隔的鄰居塑造為恐怖分子的努力,終究為了鞏固自身存在的心安理得。

文:廖芸婕(跨國自由記者,著有《遙遠人聲》、《我們掙扎,築起家園》)

「來吧!把所有恐同的情緒都說出來。全都告訴我。」面對兒子雙雙出櫃,母親克勞(Marganita Klausner)哭了一個月,被兒子鼓勵著傾吐心聲:

若大家知道我兩個兒子都是同志,誰還會把孩子送來給我做心理治療?
好,把最糟的部分講出來。
你變成同志是因為沒有爸爸。
好,繼續說。把一切都倒出來。

她回憶,當時說了許多恐同的話,後來自己也訝異這些情緒哪裡來的?

全球驕傲遊行(Pride Parade)重鎮,被冠上「世界同志首都」的以色列第二大城特拉維夫(Tel Aviv),有著活力充沛的都會風情、火辣身材如雲的地中海沙灘,人們「live hard、party hard」;同時以色列極欲脫去舉世對中東地區保守、極權的刻板印象,始終以「中東最自由、民主」等形象,對外進行包裝。連任19年特拉維夫市長的胡大伊(Ron Huldai),早在90年代末期就拿「社會自由主義」作為城市行銷賣點,刻意與以色列沉重而尷尬的宗教、政治議題保持距離,大力推廣同志旅遊。

長年來,以色列政治領袖、外交官員,也持續塑造該國與其他阿拉伯世界區隔開來的形象-快樂、自由、平等、開放,並強調LGBTQ朋友在以色列所享有的特權。然而,以色列內部環境,顯然不如對外宣稱地那樣友善,外貌和內裡的差異,吸引了紀錄片《彩虹國度的真相》(A Queer Country)導演莉莎・摩根索(Lisa Morgenthau)的目光。

在片中,我們將會發覺以色列外交部長利柏曼(Avigdor Lieberman)、國會議員拉皮德(Yair Lapid)等政客,被不少關注性別議題的團體抨擊兩面手法,在以色列大肆宣傳自己為性別友善的國度時,政客們對外宣稱支持性別權益,對內則是打壓同志權益、反對驕傲遊行。

AP_16155548830392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以色列特拉維夫的「驕傲遊行」是全球同志遊行中數一數二龐大的,在官方的支持宣傳下,特拉維夫有「同志首都」的美稱,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同志前去特拉維夫參加遊行。

政治人物的「粉飾」(pink wash)並非以色列唯一引人疑竇之處,2005、2015年耶路撒冷驕傲遊行群眾遇刺、甚至身亡;2009年特拉維夫諾爾酒吧同志遭槍擊喪命的慘案,更是重重賞了以色列性別友善的形象一大巴掌。偏見、歧視等情狀,在這個猶太教律嚴謹的國度暗潮洶湧。在國際間逐漸開放同性婚姻時,這個有著「同志首都」的國度,15作宗教法庭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座支持,合法化遙遙無期,同性伴侶只能飛到海外結婚後再回國登記。

以色列擁抱性向自由的樣貌是否虛有其表?導演將鏡頭轉向宗教,把故事拉入另一層次。虔誠信奉猶太教的精神科醫師斯拉提(Yoel Nosrati)在當中有兩段分享,其中一次,他撫摸診所中的背部治療床,說:「有些人想讓同性戀看起來很自然,他們說我生來便是同志、女同性戀,這些只證實了他們被洗腦。因為如果你教導大眾真理,他們會瞭解一切都是想像,很多是心理問題……科學證明信奉宗教的人,比不信教的人生活得更好。」

於此,猶太倫理的諄諄教誨下,耶路撒冷聖地哭牆邊蓄著長鬍、頭戴寬扁大黑帽、身穿長裙的教徒們,映照出數世紀以來,一座染血的衝突之城、以色列政府不惜槍砲彈藥爭取的首都周邊,如同鬼魅般無可忽視的宗教及國族問題-以巴人道議題。假如性別議題關乎基本人權,那麼許多受訪者嘴邊反覆提起的、巴勒斯坦遭以色列佔領50年的人權危機,亦是本片藉性別主題隱晦拉出的平行軸線。

今年5月,臺灣終於由大法官釋憲、宣告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同時在特拉維夫正舉辦的國際LGBT電影節中,不少電影人也陸續將影片抽出該影展、或取消演講等相應活動,為了抗議以色列以「粉飾」國家形象作為手段,迴避外界對該國侵害巴勒斯坦人權的指控。「粉飾」的意圖,在本片中也一再被提及。

抗議以色列粉飾、洗白(white wash)的一系列行動,主要由「抵制、撤資、制裁運動」(BDS Movement)領頭,已有12年歷史。今年最沸沸揚揚的BDS話題,當屬Radiohead樂團睽違12年來首度到特拉維夫演出,卻槓上長年支持BDS運動的Pink Floyd樂團靈魂人物Roger Waters、導演Ken Loach等文化界大老,陷入該不該為了巴勒斯坦人權而停演的辯論風波。

AP_151217262448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BDS運動不僅在以色列沸沸揚揚,也在全世界眾多國家發起遊行示威。以色列建國以來與鄰近國家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階段,近年則因為以色列以軍事力量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使得兩國衝突不斷。同時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群體也積極反對「反以色列」運動,2016年紐約州州長古莫以行政命令限制紐約州內對「反以色列」組織的所有資助即為一例。

主唱Thom York在蘇格蘭Glasgow音樂節亮出中指嗆聲、在《滾石》雜誌公開表態不爽、在網路留下舉川普為例反唇相譏的文字,成為每周末我與兩位以色列音樂家(S與A)的公路話題。每周五或六,我們驅車前往巴勒斯坦Kafr Qaddum小鎮,與鎮民走上一條遭以色列封鎖14年的聯外道路。以色列國防軍(IDF)、催淚彈、橡膠彈、點22子彈漫天飛來的示威現場,只是巴勒斯坦居民遭以色列占領50年來人生縮影之一。

令兩位音樂家失望的是,Radiohead七月的演出,最後還是如期在特拉維夫舉行。

不過,這兩位以色列公民,雖都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理念,但也在性別議題的分歧上愈走愈遠。

S總告訴我,他永遠不會原諒A。2015年耶路撒冷驕傲遊行遇刺事件中,一位16歲女孩最後不治,他認為當時是個好時機,該讓鎮民在每周末的遊行中一同呼籲性向自由,讓全球媒體看見以色列被罔顧的人權:巴勒斯坦、性別議題,雙雙手牽手的團結力量。於是他做了大字報載到Kafr Qaddum,和鎮民簡單解釋後,發給他們一人一份走上街。

這樣的如意算盤卻被A打壞了,S說:「他和鎮民解釋LGBTQ,解釋得太詳細,穆斯林受不了同性戀的觀念,決定不拿大字報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結尾,顯示了人權、性別、宗教議題包裹一起時,在以巴地區實行理想的弔詭難處。

A相信自由、相信鎮民皆有知的權益,不過,他的確也對性別議題意興闌珊、與跨性別者更是小心保持距離。五月底,興高采烈與他分享臺灣大法官釋憲的消息,不意外他只淡淡回應:「哦,恭喜,所以妳要和誰結婚?」

AP_790267017705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以色列的人權議題一直是中東地區的焦點,以色列對外宣傳的對同性戀群體的友善也受到針對巴勒斯坦紛爭以及人權團體的抨擊。

我在片中一位猶太拉比(Rabbi,智者,屬猶太律法中的特殊階層)撒塔(Noa Sattath)的一段話中,想起了他們,她是這樣說的:「很令人痛心的情況是,你爭取以色列同志權益,卻踐踏巴勒斯坦人權益、反對以色列民主;或是你爭取巴勒斯坦人權益跟以色列民主,卻絕口不談同志權益,」撒塔說:「我想這種分裂,是由外部勢力強加到同志社群,我的夢想是克服這種情況。同志抗爭與其他平權抗爭,是息息相關、且應相互支持的。」是的,撒塔也是一名同志。

A說過,BDS運動在以色列是可行的,揭露政府粉飾、洗白的舉動,比在其他國家都更有機會拳拳到肉,不該放棄。「因為我們太需要這些虛假的形象了,」他說:「以色列只有將自己塑造為中東最民主、自由、平等的國家,才能堅定自己半世紀來搖搖欲墜的國家地位,才不至於質疑自己慘無人道的罪行。」

或許,將以色列塑造為LGBTQ自由國度的粉紅泡泡,正如同將一牆之隔的鄰居塑造為恐怖分子的努力,終究為了鞏固自身存在的心安理得。片中兩個兒子皆出櫃的克勞,將所有恐同的情緒都一一吐出後,加入了同志父母組織(LGBTQ Parents Organization);以巴地區人們對彼此的恐懼、對不同性向的恐懼,是否總有一天,也終能撥雲見日?

《彩虹國度的真相》導演莉莎・摩根索沒有響應BDS運動、隨著14位電影人退出今年春天的國際LGBT電影節。然而,藉由《彩虹國度的真相》在全球各地、乃至臺灣的巡迴放映,留給全球觀眾的,是纏繞著性別、宗教、人權議題千絲萬縷,引導觀眾一如你我持續探索的餘韻。


《彩虹國度的真相》(A Queer Country, 2016)
莉莎・摩根索 Lisa Morgenthau
英國 | 2016 | 記錄片 | DCP | Colour | 76min


影展資訊

名稱:第24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羈絆/伴共舞
時間:2017/10/13-10/22
地點:光點華山(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Rave in Peace】如何在《無主之城》中尋找救贖?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羈絆/伴共舞 :

本屆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向觀眾拋出最親密的提問:「既然考驗與羈絆難以避免,何不與它翩然共舞?」今年影展主題「與羈絆/伴共舞 Rave in Peace」即表達上述精神,以拼貼構圖且明亮色彩的主視覺,襯著粉嫩撞色,以生動線條描繪形形色色女性的臉譜,為女影增添一抹明亮柔和的色調,希望告訴大眾:談性別不一定要如此嚴肅。意欲傳達出即使這個世代有許多困境與難題,我們仍能施展幽默,擁抱心中的不安與憂愁,以悠然姿態迎接下一個明天,舞出生命的堅定與風采。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