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從毛澤東到胡錦濤,歷屆文本各傳遞了什麼訊息?

2018/12/27 ,

評論

張宇韶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張宇韶

張宇韶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行政院陸委會簡任秘書,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政治評論員、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經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面對《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習近平的表達方式另外界好奇,而日前紀念改革開放的講話中,我們應該已能看出端倪。

就兩岸關係的發展階段來看,中共歷次的《告台灣同胞書》都有其重要的政治象徵,如果將這些文本脈絡鑲嵌在彼時的國際體系與歷史情境時,將有更深邃且立體的意義;我們赫然發現行動者的理性深受宏情勢的影響。

毛澤東:全面性的零合對抗

在冷戰時期最重要的文本,自然是1958年10月6日在八二三砲戰結束翌日,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所發的《中華人共和國國防部告台灣同胞書》。

「戰略上藐視對手,戰術上尊重敵人」始終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元素,特別是1954年台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來,北京一方面想要窺視華府在兩岸關係的戰略意圖與底線,尤以「兩個中國」與條約是用的防禦範圍最為關鍵,因為金馬的地位牽動蔣介石心中「一個中國」的神經末梢,這是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最重要的戰略目標。直白說,唯有拉住國民黨長期駐軍金門才能維繫兩岸關係的「一中鑰匙」並打破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企圖,因此毛澤東的就是以「民族大義」作為情緒勒索的資本,要蔣介石對美國「硬起來」。

另一方面,毛也明示國際輿論中美正在華沙進行,並指出美國侵佔台澎與台灣海峽,這更符合中共對台統戰的歷史敘述:「這是中國人的內戰延長,美帝無須沒有插手的正當性」;「在國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一個中國」。換言之,毛的對話對象是雙重的,但是策略是兩手且軟硬兼施。

毛澤東版本的論述,全然符合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內涵:全面性的零合對抗、一中代表權的競奪、國共內戰的延續以及欠缺民間社會的交流。

AP_5202210240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鄧小平:每逢佳節倍思親

1979年1月1日由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名義所發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則意味兩岸關係走入一個新的階段。國際體系雖然處於冷戰的高峰,然而美中關係已有新的突破與轉變,最關鍵的在於11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也意味鄧小平所主張的「改革開放」時代到來,中共對台政策的方針也需要大幅的調整,相較先前以「國防部長」此一肅殺的職銜公告,「人大常委會」則呈現了更多的政治與統戰意義。

由於中共結束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革命現代化路徑,取而代之的是以改革開放與物質生產力為主的新模式,因此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也必須符合中共政治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此一階段的告台灣同胞書就可找到以下的政治脈絡:以「每逢佳節倍思親」與民族利益作為號召,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三通與擴大兩岸交流。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北京的調性放軟,但是也沒有改變一中原則、兩岸統一、國共內戰史觀與反對台獨的基本原則,在此背景下,「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同時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是統戰作為主要的兩條軸線。

鄧小平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胡錦濤:軟硬兼施

到了胡錦濤時期,為了表示自己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與對台政策的執行者,胡以「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名,以座談會的形式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年」。

胡除了謹慎地延續鄧小平路線的對台論述內容外,面對兩岸關係「政經分離」的情勢也必須有所作為。台灣在民主化之後陸續終止動員戡亂與憲法增修條文的提出,這意味傳統兩岸關係「一個中國代表權」之爭已經逐漸被淡化,新的典範則融入更多台灣主體性與民主化的精神,對於北京而言台灣的政治現實與新民意不僅鬆動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根基,同時也是「台獨分離勢力」的崛起,即使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經貿關係與民間社會交流其實更加緊密與熱絡。

在此背景下,胡錦濤首先在2005年透過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並且在胡四點的基礎上,默認了過去中共向來否認的「國民版黨九二共識」的觀點(「各自表述一個中國」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語境邏輯上截然不同),並完成了連胡會與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歷史里程碑。深入觀察,反台獨統一戰線的建立以及「寄希望台灣人民」的軟硬兩手是胡錦濤對台政策主要的內容,同時也推讓馬英九政府成為彼時的執政黨。

這些政治論述與政策內容,必然成為胡錦濤「另類告台灣同胞書」的重要政績,因此胡直接以「胡六點」的的內容作為概括,並且在戰略上改變了「促統」與「反獨」的順序。若以兩岸關係歷史地位來說,胡錦濤不僅守住了反台獨戰線,並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讓「入島入戶入心」、「走進來引出去」成為可能,並在兩岸簽署各項協議中達到高峰。至於服貿所引發的太陽花學運的風暴也是習近平時期的故事了。

RTXWVQI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面對告台灣同胞書的40週年,習近平的表達方式令外界好奇,或許我們在習近平日前紀念改革開放講話已看出端倪:民族主義仍是中國夢與偉大復興的基礎,經濟崛起是追求「中國製造2025」的條件,權力的集中則是習近平不可欠缺的鑰匙。兩岸關係仍是「和平統一與遏制台獨」的基調,但與十年前胡錦濤的說法相較多了更多的主動與自信。

因為北京手中已經握有更多的資源與籌碼,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也讓習近平的說法更有現實意義。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數據看真相:時代力量在新北、台中戰敗是「國昌永明」的責任?



綠皮藍骨:後2018九合一大選的台灣:

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大選後,台灣化為一個對外掛著民進黨中央政府的外衣,血肉與經脈卻由國民黨地方百里侯們把持的「綠皮藍骨」局面,在2020的大選之前,藍綠和第三勢力將會如何消長?中美日等境外力量如何在島內斡旋?核能、平權和內外的貿易政策,又會如何推展呢?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