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除了看柯文哲和韓國瑜風光就職,你有注意到各縣市議長選舉結果嗎?

2019/01/03 ,

評論

TNL特稿

Photo Credit: 中央社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九合一選後,媒體針對各縣市長的就職典禮大肆報導,卻少關注全台22縣市的正副議長選舉結果,裡頭有人以無黨籍參選後加入國民黨,有人臨時退出民進黨,到頭來,地方派系對議會的影響,好像還是大過政黨本身。

文:嚴婉玲(公民監督團體台南新芽理事長)

12月25日,大部分新聞焦點都在縣市長就職,但更實質影響地方政治生態的大事正同步進行中,這天,縣市議會的議長選舉結果:國民黨拿下19縣市、無黨籍兩個(嘉義市、台南市)、民進黨僅守住嘉義縣。相較起2014年(國15、民3、無4)國民黨僅微幅成長、民進黨也不過後退兩席,但實質的內容卻遠比數字看起來精彩。

兩次的正副議長名單比對後將會發現,原班人馬連任的僅6組(桃園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澎湖縣、嘉義縣),議長連任、副議長變動者的則有4個縣市(新北市、屏東縣、連江縣、新竹縣),副議長轉為議長的有7位(基隆市、台北市、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台南市、花蓮縣),而正副議長均為新人的有5組(嘉義市、高雄市、宜蘭縣、台東縣、金門縣)。

2018正副議長連任換人v4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If Lin

這些數字正代表著地方政治重新盤整的結果,有些與縣市長選舉的風向有關,例如正副議長均換人的6個縣市中,就有4個換黨執政。有些與議長退休有關,如台北市老議長吳碧珠退休,但更多的是地方派系透過議長選舉確認與遠在中央的同黨及與地方上他黨的合縱連橫關係。

台南的「肥皂劇」傳統,改成記名投票也沒用

以台南市的議長選舉為例,新任的無黨籍議長郭信良其實是黨齡長達20年的民進黨員,並曾任兩屆副議長,本屆因前民進黨籍議長賴美惠未競選連任(改由其子李宗翰競選並當選),民進黨須重新提名議長人選,在黨內競爭階段,郭信良即表達高度意願欲爭取議長寶座,最後卻在派系競合中失利,由邱莉莉出線,並搭檔有前科的議員郭清華參選副議長,甚至黨部主委在此事引發輿論譁然之際仍公開力挺稱「韓國瑜也有年少輕狂的時候!」

此時的郭信良看似平靜無大動作,實際上卻是鴨子划水,私下運作不斷。在議會開議投票當日,先閃電宣布退出民進黨,並隨即宣布以無黨籍參選議長。而國民黨團更出人意表全數支持,加上3名民進黨籍議員跑票,使得郭信良得以在兩輪投票後擊敗邱莉莉當上議長,副議長則由無黨籍(也曾有酒醉毆人紀錄)的林炳利出線。對民進黨而言,本次選舉結果簡直重蹈上次議長選舉的覆轍,似乎改採記名投票也無法阻止跑票。

此次各地議長選舉與上次最大的制度性差異就是改採「記名投票」制,修法緣由也與台南市議會相關,2014年台南市議會明明有過半數的民進黨籍議員,卻在議長選舉時敗給國民黨籍的李全教,原因就是因為有5位民進黨籍議員於不記名投票的過程改投國民黨。此事甚至引發台南市的府會關係嚴重對立,時任市長的賴清德拒絕進入議會備詢長達232天,遭監察院彈劾。民進黨在2016年取得中央執政優勢後遂於立法院強勢通過議長選舉改採記名投票制的修法,通過後還高呼「陽光終於照進地方政治」。

但這次的選舉結果狠打了這句話一巴掌。誠然,記名投票制是議員對所做決定負責任的表現,但也成為各方勢力清點票數的證據,君不見投票時台中市議員顏莉敏的尊翁顏清標先生穩坐議場內觀選,當然也「看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台中市議會正副議長  張清照顏莉敏當選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和黨籍相比,議長代表的派系才是「觀賽重點」

觀諸其他縣市的議長選舉,也可發現議長所屬黨派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每個議員背後所代表的家族及派系才是重點,甚至勢力範圍還可能跨縣市,例如這次的副議長名單有一對親兄弟:雲林縣副議長蘇俊豪及嘉義市副議長蘇澤峰,為他們操盤的父親蘇金煌則曾連任3屆雲林縣議長。而議長們的黨籍與其數算數字還不如觀察動態來得有意思,本屆正副議長共有5人於當選議員後變更黨籍,其中4人由無黨籍加入國民黨(3名過去曾有國民黨籍),1人由民進黨轉為無黨,地方看好國民黨與看壞民進黨的風向大致上可由此證實。

2018議長黨籍變更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If Lin

本篇的結論絕不是只說一句「黑金政治已全面復辟」,畢竟可能從來沒有根除過,而且以「黑金」二字就想框架地方政治的樣態,也未免太不切實際。一般人提到黑道議長,年紀大一點就會想到史上唯一被槍斃的屏東議長鄭太吉,但事實上黑道的政治經營重點並非尋仇槍擊,「黑」只是意圖使人驚懼的手段,目的仍是如何透過不斷以合法掩護非法獲取最大利益的「金」。雖然近幾年選舉中,候選人的背景資料成為網路上搜尋及資料開放的重點項目,但大多能查到的前科多與刑事案件或貪汙、買票相關,對於候選人利益輸送網絡的描述仍少之又少,通常只能透過爆卦、作夢文等不負責任、匿名的方式呈現,內容真偽難分,最多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卻無法有效成為投票者的參考指南。

1990年代政治學及社會學界曾有一波地方派系研究熱潮,當時正值台灣民主化全力加速時期,學者們也試圖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為台灣地方政治發展提出一套解釋。陳明通、林繼文當時即描述了自日治時期開始的定期地方選舉如何成為地方政治最重要的推力。而周素卿、陳東昇則指出地方政府如何在被中央閹割大部分行政權而留下「土地使用與管理」的有限權限下,成為與地方派系共同製造利益的機器,使得原先透過黨國金融系統扶持的地方派系在1985年後逐漸轉為以房地產、土地開發為最主要的獲利模式。

李登輝 王金平
Photo Credit: 李登輝

然而,這些30年前能犀利解釋現狀的研究也需要逐漸更新了。

在中國經濟規模驟起並對台形成磁吸效應的態勢持續20年後,中國與台灣的經濟關係除了吸引大規模台商前往投資外,也透過各種管道將資源送進台灣以進行統戰,當然也包含對地方政商關係的掌握,甚至在近幾年,透過農產運銷、觀光產業、宮廟系統、幫派等管道直接影響台灣地方選舉,這些事情正發生在我們周圍,當我們討論地方政治時,千萬別忽略中國因素的影響,反而應更積極警醒地明辨其運作模式及與地方所發生的網絡關係為何。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媒體該做的事嗎?從應然面來說,當然是如此,但實然面又是如何呢?或許看看前陣子爆發的花蓮記者集體受縣府「照顧」的案子就可知一二,而且,大多數媒體配置在地方的資源相當有限,地方記者也多體認到跑美食、活動新聞或社會新聞較能賺到瀏覽率,調查此種地方政商網絡別說吃力不討好,更可能自斷生路。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實在無法責怪地方記者不願處理此類新聞,反而應該群集各地關注此一議題的個人與團體,透過對特定議題做在地資訊的蒐集、整理與比對,細細描繪地方政治的樣貌後,形成地方輿論討論的內容,才有機會談如何因應。

也許,有機會撬起中國巨獸的那一根槓桿,就藏在地方政治裡。

註:本文關於議長選舉資訊為台南新芽夥伴宋小海整理分析,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美國的安全承諾,會影響台灣人自我防衛的決心嗎?



綠皮藍骨:後2018九合一大選的台灣:

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大選後,台灣化為一個對外掛著民進黨中央政府的外衣,血肉與經脈卻由國民黨地方百里侯們把持的「綠皮藍骨」局面,在2020的大選之前,藍綠和第三勢力將會如何消長?中美日等境外力量如何在島內斡旋?核能、平權和內外的貿易政策,又會如何推展呢?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