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縣議會連續25年未刪總預算、議會透明度也極低的苗栗,無黨無派的年輕議員陳品安為何能高票當選?參與苑裡反瘋車運動、社區營造和投入地方政治的「海線一家親」團隊,又有哪些實踐經驗和在地觀察?
在2018年的選舉,第三勢力和無黨籍候選人略有斬獲,苗栗新科議員陳品安就是一例。
台大科法所畢業的陳品安原本是執業律師,因緣投入「苑裡反瘋車運動」後,更跟著由反瘋車自救會改組而成的「海線一家親」一起投入地方選舉。
為什麼陳品安能在保守勢力壟罩的苗栗成功當選?經歷社會運動、社區營造和地方選戰的海線一家親團隊,又有哪些在地觀察?
除了陳品安議員外,本次報導也採訪了幾位一同競選的團隊成員:陳薈茗(曾任里長、前苑裡鎮長候選人)、葉丁貴(海線一家親協會理事長、前里長候選人)和徐任遠(反瘋車運動參與者、負責研擬政見的輔選人員)。
施工前最後一刻才收到通知,政治黑箱激起苑裡反瘋車運動
從台北返鄉經營木雕藝術園區「心雕居」的陳薈茗,平時過著辦展覽、賣簡餐的藝文生活。然而在2012年,陳薈茗一家臨時收到風力發電機的施工前說明會通知,赫然發現有一座風機將蓋在心雕居後方100多公尺。
施工前說明會是辦在附近的餐廳,里長找了18個人去吃飯。這是因為環評有一個規定:如果250公尺內有合法住戶要親送公文。所以我們才在施工前說明會的前一天收到通知。
那時候我爸陳清海提出說,風機太近了,可不可以以移遠一點?但其他人都在問回饋金能不能直接進里辦公室,不要透過縣政府或鎮公所。我爸就覺得好像太快談回饋金了,應該是選址有問題。但最後的會議紀錄就是「敬悉」兩個字,意思是「謝謝你,我知道了」,都不回覆你的問題。

其中,最讓他們不滿的是地方政客操作下的黑箱流程:「每個案件會先走環評前說明會、環評跟各種公聽會,其實它中間跑了六年,但我們竟然是到最後挖土機要進來的施工前說明會才知道。」陳薈茗說。
因為拒絕領回饋金了事,並希望開發單位「英華威集團」停止距離過近、會影響居民健康的不當風機設置,陳薈茗一家率先跟英華威槓上了,纏鬥多時的苑裡反瘋車運動也就此展開。
眼見苑裡鄉親在寒風中絕食沒人理,參與運動變被告
2013年,苑裡反瘋車的鄉親到能源局外進行絕食陳情,當時已考上律師、正在寫碩士論文的陳品安聽到消息後便過去查看。「絕食對當時參與運動的人來講,是很激烈的行動。但怎麼會有一群人絕食還沒人理?又是在一個很小的部會外面,當天還很冷。」
自從看到這個高反差的場面後,陳品安開始長年往返台北、苗栗進行聲援。殊不知,身為律師的陳品安在投入陳抗後,竟然也被以強制罪起訴。她說,「在台北被抓好像還好,在苑裡被抓就把你移送,但我也沒幹嘛,只是靜坐就被抓走了。我那時候就覺得真的是不同的國家耶,劉政鴻的國家。」

為了阻擋英華威集團施工,反瘋車自救會在通往風機設置地的要道上,以每天24小時的輪班,連續派人駐守將近一年。
看不到終點的抗爭,容易人心渙散,於是自救會推出「抗爭媽媽菜」,以食物與活動凝聚士氣。陳薈茗解釋當時的構想:
為了省伙食費,又要熱鬧,讓財團覺得說我們不是越抗爭越沒力。每週日中午我們就找20個媽媽出個蒸蛋、燙青菜或煮湯,總共20道菜,就這樣持續了快一年,變成大家都會期待週末。
這也讓我感覺到抓住人家的胃很重要,像有些人就會開玩笑說,不是為了什麼公平正義而來,是因為這裡太好吃了。就是讓大家覺得這裡像一個大家庭,每週末都有活動,也向大家報告現在的進度。

靠參選持續捲動鄉親,以防財團毀約、不當開發再起
經過一年多的抗爭,英華威公司終於在2014年和自救會達成協議,把較為爭議的風機「拆二留二」。英華威在拆了第一隻風機後,卻傳出拆除第二隻風機會影響當年的選情,因此可能不會如期拆除。
壞消息來得突然,自救會也緊急開會思考下一步。陳薈茗說,「大家是為了守護家園而出來抗爭,我們覺得這個力量不能散掉,大家也已經習慣參與公共事務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就把參與選舉當作另一種運動,持續捲動。而且假如我們不選舉,它們如果不拆,大家還有沒有辦法再動起來?」
當時陳薈茗評估局勢後,決定出來選里長。
我上一屆會出來選里長,最主要是看不下去這裡的政治生態。因為走到抗爭真的很辛苦,如果我不出來參與公共事務,不關心所謂的政治,很多事情和決策都是人民最後一個才知道,那當里長至少能比較早知道。
在團隊宣布參選後,廠商如期拆除了風機,而陳薈茗也順利選上里長。此外,他們還成立「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投入無毒農業、社區共食和除草隊等社區工作。

「我們的初衷都是怎麼持續捲動,讓在地的鄉親有感。像這裡原本都是慣行農法,會噴灑農藥。一開始我們要做無毒農業,鄉親都覺得是天方夜譚,所以學生就先試做實驗農田一年。」陳薈茗說。
陳薈茗認為,鄉親不是不環保,而是對無毒農法所造成的產量遞減有疑慮,因此他們以實驗田的實際成果來說服鄉親:雖然無毒農業的收成較少,但可以靠網路行銷農產品,以及吸引外地人組團來拔地瓜、控窯等活動的收入,達到不輸慣行農法的總收益。
「無毒的菜比較快熟,味道真的不一樣。」陳薈茗補充,當鄉親拿菜回家煮之後發現吃起來有差,就會陸續跟進。像有的人有三分地,便把其中一分地改種無毒。
用最有感的在地素材,串起老中青三代
陳薈茗說,「農業最在地,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務農,有些鄉親有十八般武藝,就想說來做土埆,因為用土埆這個媒材鄉親會有感。」
但要用土埆蓋什麼呢?是陳薈茗和她先生擅長的公共藝術,還是其他成品?經過多次討論後,老一輩的鄉親一致覺得需要一個公共空間。陳薈茗說,「他們覺得空間才不會浪費,不然光是好看他們沒概念,所以就決定做涼亭。而且涼亭是真正綠能的房子,夏天只有這裡最涼,像之前國科會來,他們就會想在這裡辦活動。」

「不管是政治或社造,最難得的是把老中青三代串起來,然後一起做事。」陳薈茗說,「我們是因為有抗爭,加上我是里長,一些年輕人也願意留著,然後長輩很感謝學生、願意信任年輕人,所以我們才能四、五年來都老中青一起做事。」
而協會運作、做社區工作都要經費,但錢從何而來?從反瘋車參與至今的台大哲學所學生徐任遠說,「我們有申請計畫,像信義房屋或文化部的經費。但後來檢討,不能光靠寫計畫維生,在物質上應該要有一個正向循環,目前比較穩定的是賣花生油。靠自己的生產才比較永續,不然每天搞那些核銷就快煩死了,而且補助一抽掉你就死了。」
接下來的目標是認真思考要用什麼經濟模式。環保協會不能營利,但是能每個月打平已經很了不起了,這樣才養得起人。這就回到怎麼留住人的問題,我們學生參加抗爭是義務性的,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在地組織要留住人,就是要聘人,靠案子養人很不穩定,要有其他的收入來源,這是協會未來最大的問題。

以清新理念翻攪地方政治,用扎實陸戰逼迫對手大灑錢
從事社區工作之餘,海線一家親為了改變地方的政治生態,在兩次參選皆主打「不賄選」,而這項主張還曾引起一些支持者的質疑。助選兩次的徐任遠表示:
買票什麼的,在地人會不知道嗎?在地人超級清楚。像我們兩次都沒有賄選,光是你不賄選,就有些支持你的鄉親會來罵你。他們會說,你不賄選是要選好玩的嗎?沒有在管你違不違法,很多人不是這樣看事情。
但這還是有意義的,不然地方一直接受這種東西也不太好。我們會跟大家解釋說,他選前賄選,以後一定是A鈔票嘛。我們就是狂打這些東西:乾淨、透明、公開。
2014年選舉時,他們推出三位里長和一位鎮民代表候選人,最後由陳薈茗當選西平里里長。而海線一家親協會的理事長葉丁貴則參選了兩次苑港里的里長。

陳薈茗認為,「葉丁貴要選上都比選代表或議員還難,他的對手是做了45年的老里長,這位的爸爸也做了20年,等於是他們家做了一甲子,整個里都是看他們的臉色。但是葉丁貴就是有這個決心,上次輸105票,這次輸49票,就算沒選上,也讓對手很沒面子了,他們還說葉丁貴一定有買票,不然不會輸那麼少。」
葉丁貴說,「我們的理念不好選,也輸在沒有行政資源,老里長有里民的資料,但是我沒有。我們要拜訪人家只能去家裡找人,他不用去。比如說,有的人到外地工作,戶籍還設在苑港里,他可以直接跟他們聯絡,但我們就找不到。如果這些人找得到,我們就會贏。」
葉丁貴的票數之所以能緊追老里長,主要是因為他勤於拜票:「我在全村挨家挨戶跑了十次以上。」對此,陳薈茗直說,「我們出來選也是告訴別人,政治不是他們這種人躺著玩就可以。」
在這裡的政治,光是不買票就是天大的笑話。傳統的政治人物是輸不起,要選就要傾家蕩產也要選上,他們的名言是這樣。但我們的名言是,就算差你這一票,我們也不會買。
陳品安為何能勝出?
在2018年的第二次團隊競選,海線一家親推出兩位里長(苑港里葉丁貴、西平里陳清海)、縣議員(通霄、苑裡陳品安)和鎮長候選人(苑裡陳薈茗),最後當選的是陳品安議員。而他們正式編制的工作人員僅有七個正職、兩個兼職,還有一些會到場幫忙的在地人;選舉經費則是透過募款餐會和小額捐款。
除了人力與經費吃緊外,在傳統勢力長期盤據的苗栗,陳品安無黨無派且政見相對進步這些特性,又幾乎和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完全相反。因此,當陳品安以第二名之姿高票當選時,便跌破許多人的眼鏡。

陳品安除了是台大畢業的律師,又是年輕女性,這些迥異於在地政治人物的身分,成了她的競選亮點之一。而徐任遠認為,切合地方的政見和勤跑基層還是勝選關鍵。
除了持續靠網路進行空戰式宣傳外,在競選初期,他們辦了八場「政見討論會」,討論的議題包括長照、教育、開放政府、文化、民生、勞工、環境和農漁業,同時提出重要的在地問題,如嚴重的人口流失、高齡化、環境破壞等等。
徐任遠說,「再來就是扎扎實實的地面戰,掃市場和火車站、每一里都去拜訪,也有跑行程,像校慶、運動會、廟會、普渡、紅白場⋯⋯陳品安還有做法律諮詢,讓別人知道她有用她的專業服務地方。 」
到了選戰後期,陳品安團隊則是頻繁舉辦說明會,「我們是幾乎每一個鄰里都辦說明會,後期是兩、三天就辦一場。」徐任遠說。
在陳品安的44場說明會中,總計來了近五千人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來聽呢?徐任遠分析,「其實就是靠勞動力換來的,比如說我們後天要在某個里辦說明會,我們就會先去這個里一戶一戶發傳單。尤其是候選人自己去發,跟亂投信箱的效果就不一樣,因為見面的一般都是長輩,長輩看到一個年輕候選人親自給你送傳單,他會來。」

從大學時期便參與樂生運動的陳品安說,「我發現參政跟參加社會運動一樣,好像一輩子都離不開這個圈子,是一種很黏著的狀態,會覺得你跟土地黏在一起了。」
陳品安表示,所謂的「黏」,是指她深刻體會到地方有著龐大的潛力,並促使她繼續走下去。「我本來在這裡認識的是一起抗爭的人,但透過選舉,我認識更多有想法、有理念的人,然後我就知道我有更多事情要做了。像我們發現很多人想一起做無毒農業,苑裡又是一個文化素養非常高的地方,有非常多不同的人才,但他們為了養活自己,都各做各的。為什麼沒有一個平台可以讓這些人一起發展?」
除此之外,陳品安認為,面臨高齡化、人口流失和少子女化的通霄、苑裡,也極需找出能夠留住人的發展方案:
如果政府的資源願意進來,讓地方有所謂的發展,不一定要蓋工業區,就適性發展。像通苑地區明明有這麼多文化資源,為什麼不能推展旅遊觀光?大家對發展的想像到底是什麼?是只有建設,例如開一條路,但是不符合地方需求、沒有人要走,還是能夠讓更多人看見通苑地區,讓更多人來這個地方?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九合一後「坐享地利」的國民黨,如何回應選民期待與柯文哲突襲?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