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為什麼「照制度走」乖乖初選的人,反而會被冠上「卡韓」標籤?

2019/04/19 ,

評論

讀者投書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

投稿請寄到 oped@thenewslens.com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名字、email和電話,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Word、純文字皆可)。我們會在收到稿件後24小時內回信,建議勿一稿多投。另外為了國際版翻譯需求,也請附上想要刊登的英文作者名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很多人希望靠「徵召」來迴避韓國瑜「拋棄高雄人」的質疑,但如果真的為了國民黨整體好,長遠發展來看,制度的建立遠比一時的勝利來得更重要,這也是反轉國民黨長期因人設事形象的重要作為。

文:米嘴(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自由撰稿人)

盱衡目前各種民調,韓國瑜的確是到郭台銘宣布參選以前藍營最強的總統候選人,藍營在取得勝利的前提之下,當然會想支持韓國瑜直攻2020年的總統大位,但這就表示國民黨應該直接徵召他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小明要考大學,第一志願是台大法律系,他看著公布的簡章資料,按照規定加強考試科目,並且增加其他加分資料,努力念書與準備就為了考試時能勝出。結果,監考官突然跟他說,沒關係,你就持續準備,但是如果有比你更優秀的人要進來,我們會優先錄取他。螢幕前的各位看到這個例子,是不是都為小明抱屈?是不是都覺得主考官不公平?如果如此,那大家又為什麼可以接受國民黨直接徵召韓國瑜呢?

一定會有人說,按照目前《中國國民黨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第四條後段規定「必要時得辦理徵召提名」,但這應該理解成類似民進黨的防貪污霸王條款,又或者是該選區完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之下才得適用。回顧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那次是馬英九第一次參選台北市長,眾所期待、萬眾一心,其當時情況與今日韓國瑜類似,黨內從上到下都希望他出來選,媒體也是不斷地報導渲染。當時黨內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的優秀同志眾多,有丁守中、胡志強、蔣孝嚴等人。最後,馬英九也不是被徵召出線,而是去登記參加初選,黨內其他同志紛紛讓賢,當時的國民黨似乎更尊重規章制度。

為什麼「照制度走」的人,反而會被冠上「卡韓」標籤?

這次總統大選,不管你喜不喜歡朱立倫、王金平、周錫瑋,和日前宣布參選的郭台銘,但這幾位都完全按照初選制度來,按照規則準備總統選舉。他們什麼事情都沒做錯,卻被冠上「卡韓」的莫須有罪名,相當無辜。試想,如果不給這幾位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直接就徵召了韓國瑜,你認為朱、王、周的支持者能服氣嗎?這股不服氣難道不會成為大選時的分裂嗎?如果真的為了國民黨整體好,長遠發展來看,制度的建立遠比一時的勝利來得更重要,這也是反轉國民黨長期因人設事形象的重要作為。

況且,我們常說球是圓的,比賽沒到最後一刻不知道勝負。選舉也是「緣」的,他講求的是人緣、機緣,這些都是瞬息萬變的。韓國瑜當初參選高雄市之初,也沒人看好,但短短的幾個月就徹底翻轉。

或許有人會說目前所有一切,都是要讓韓國瑜免於被扣上放棄高雄市民的帽子,所以國民黨徵召就可以解決這問題,此種立論未免也太小看高雄市民與韓國瑜了。

因為不管是徵召還是初選,只要韓國瑜參選總統就一定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但高雄市的發展遲滯積重難返,而韓國瑜先前提出的「四個一」:一座國際大機場、一個完整捷運線、一個自由經濟貿易區,一個專屬的石化專區,的確需要中央的配合與主導。今天韓國瑜要選總統,更應該好好地跟高雄市民溝通,說服並保證他們,選總統更能解決目前高雄市的困境。

朱吳馬王齊聚  總統初選爭議成焦點(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綜上所述,我反對用徵召的方式讓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2020總統大選,從整個國民黨的團結角度,以及從必須給予參賽者公平競爭機會的角度而言,都應該要辦場初選,大家公公平平的打過一戰,願賭服輸,降低撕裂,全力支持勝利者,萬眾一心為了國民黨爭取2020總統大位,這才是該行之道,更是真正對韓國瑜最好的方式。

想想看,就連這幾天郭台銘宣布參加國民黨內初選,都強調絕不接受徵召,一定會加入初選,這就是為什麼我反對用徵召的方式決定候選人。

初選就是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給大家競爭,勝者為王、願賭服輸,大家都有機會拚一拚,這樣才不會有不服氣的狀況發生。目前國民黨呈現天下大亂的局面,越是這樣渾沌的情況,就更需要一個「制度」來處理,不論是朱立倫、王金平、郭台銘,我都欣賞這種願意按照制度來,不論你支持誰,大家公平競爭,畢竟支持最後初選勝出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辣台妹的崩壞:民進黨為何成為太陽花眼中的「菁英傲慢2.0」?



綠皮藍骨:後2018九合一大選的台灣:

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大選後,台灣化為一個對外掛著民進黨中央政府的外衣,血肉與經脈卻由國民黨地方百里侯們把持的「綠皮藍骨」局面,在2020的大選之前,藍綠和第三勢力將會如何消長?中美日等境外力量如何在島內斡旋?核能、平權和內外的貿易政策,又會如何推展呢?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