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綠皮藍骨:後2018九合一大選的台灣
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大選後,台灣化為一個對外掛著民進黨中央政府的外衣,血肉與經脈卻由國民黨地方百里侯們把持的「綠皮藍骨」局面,在2020的大選之前,藍綠和第三勢力將會如何消長?中美日等境外力量如何在島內斡旋?核能、平權和內外的貿易政策,又會如何推展呢?
TheNewsLens 自製專題

專題目錄
共 72 篇
各國如何總統初選:美、法、韓各出奇招,但為何就是不用「全民調」?
從法國、美國到韓國,除了美國已比較固定之外,其他國家的總統初選都還有不少制度變化,尤其是與台灣相近的韓國,主要政黨的初選方式幾乎每次都不一樣,但放眼望去,就是沒有看過百分之百的「全民調」。然而,作為選民的我們,真的足夠認識「全民調」的總統候選人嗎?
Louis Lo
回顧台美三波「政黨民粹史」,看韓國瑜在國民黨的未來
美國和台灣,在近代都曾經歷過三次「民粹綁架政黨」的案例,而這個猶如美國大蕭條年代「最危險男人」的韓國瑜,又會怎麼改變國民黨和台灣呢?
新共和通訊
郭台銘初選民調穩居第二,靠的是四招行銷「定位理論」
從數據看,最有機會打敗韓國瑜的,或許只有郭台銘,而第一次參選的郭就取得一定優勢,一直維持在第二名,背後的秘訣就是四個「定位技巧」。
精選轉載
有高人操盤的郭台銘,正一步步奪回韓國瑜的「制空權」
傾藍媒體已經不再一面倒力挺韓國瑜,甚至出現愈來愈多的批韓聲浪,唯獨與郭台銘有心結的旺中老闆蔡衍明旗下媒體——中天、中視及《中時》仍然獨鍾韓國瑜,其餘有線電視頻道均明顯轉向。
財訊
電話民調還是黨員投票?民調專家談眼花撩亂的總統初選
為了探討2020總統大選兩大黨的初選制度,關鍵評論網再次訪問了長期投身選舉公關業,同時也是大社會調查中心總經理的許立倫先生,替我們分析這次兩黨初選制度對選舉可能造成的影響。
Patrick
民進黨初選中場點評:蔡賴之爭誰將(該)勝出?
民進黨初選的民調時程大約將在五月底舉行,目前大概進行了一半左右。雖然媒體焦點大都放在國民黨到底會派誰,但執政黨方面的態勢仍相當值得關注,因為當中也牽涉到一些關於憲政制度的討論和快速變化的政治局勢。
陳方隅
通往2020的路上,蔡英文為何能成為「辣台妹」?
蔡英文總統積極經營新媒體,宣傳施政規劃與執政捷報的策略,是否真能突破「同溫層」尚不得而知,但至少為台灣社會恐懼中國併吞的亡國感中,打開一線曙光。
讀者投書
宣布訪日的賴清德,是「深思熟慮」還是無法訪美的無奈?
柯市長訪美不成功,才精心設計想到日本找尋「補考」的機會,賴清德前院長如果因此「正考」不考,反把「補考」當「正考」,對於他缺乏「國際觀」觀感的批評,並無好處。
新公民議會
有如毛澤東大字報的「韓五點」,暴露了韓國瑜有戰術沒戰略的缺陷
為了避免政治網紅生命週期萎縮與邊緣化,將總統初選議題作為消費選項,顯然已不能滿足韓粉的需求,在此困境下,唯有持續把戲劇張力放大,甚至投入另一場選戰,但這樣的舉動,反而失了「厚積薄發」的道理,恐讓韓國瑜失去戰略高度。
張宇韶
對比式、互比式、全民調:「民調初選」限制多,為何藍綠仍情有獨鍾?
不論是電話民調、黨員投票、徵召指定,不論什麼初選機制都有缺陷,但在實務上,找出黨內各方都可接受的遊戲規則,其實才是初選制度中最重要也隱而不宣的目的。
TNL特稿
【圖表】1996年以來的六次總統大選,藍綠兩黨候選人各是怎麼決定的?
看台灣總統直選後的初選史,好像在看近代的政治史,不論民調方式的改變,或投票單上名字的更迭,都能看到台灣民主一路走來的演變,而今年藍綠兩黨撲朔迷離的黨內初選歷程,又會將台灣帶向何方呢?
圖發事件
蔡賴與韓郭的明爭暗鬥,圖的都是選戰「顯性角色」位置
當選舉議題越來越二元化,玩家就必須清晰掌握自己的角色功能,「顯性角色」會明顯的浮動或盤整,「隱性角色」則難逃泡沫裂解或是邊緣化的結果,這也是為何蔡英文可以左右賴清德的步調,郭台銘會搶去那麼多韓國瑜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