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VR與感官的接近性是導演陳芯宜最感興趣的部分,她認為在VR的世界裡,愈真實的東西她愈覺得假,反而愈虛擬的東西愈覺得真實;而觸及生死議題,楊雅喆的《帶你上天堂》則帶觀眾走一趟死後歷程。
文:賴柔蒨
延伸閱讀:專訪VR「新」導演蔡宗翰、程偉豪:一起沉浸於恐怖與死亡(上)
體驗VR與感官的靠近:陳芯宜《留給未來的殘影》
VR與感官的接近性是陳芯宜最感興趣的部分,她認為在VR的世界裡,愈真實的東西她愈覺得假,反而愈虛擬的東西愈覺得真實。
例如台北電影節放映的VR作品《聽見光明》(Notes on Blindness: Into Darkness),內容是關於一位盲人的失明過程,影片充滿各種音效和光點構成的視覺,陳芯宜說這整部片幾乎沒有視覺可言,卻讓她覺得非常真實,當聽到雨滴聲音的一瞬間,她幾乎要伸出手去接。
但是一些實拍畫面,或者紀錄形式,明明看到的是真實場景,陳芯宜卻完全無法融入。為什麼面對真實場景卻覺得假?「好像你有一個東西被限制了以後,才突然發現我的感官原來是這樣一回事,有另外的可能性。」
稍微了解陳芯宜作品的人,應該都覺得她和新科技沾不太上邊,得知她拍VR片都頗為驚訝,她自己也不諱言原本對VR很排斥,原因是不想被科技控制,覺得這項新科技改變人的感官。因此,對於這次創作,她不只是單純將VR看成一個影像素材,思考如何敘事,「會再去思考到它的下一層,比較跳出來,後設去想VR到底要給人什麼?」
抽象敘事的劇場式影像

陳芯宜近期多關注劇場領域,而VR某些製作特質接近劇場創作,遂以此作為影片走向,並延續她作品中一直以來關乎生命、死亡的主題。《留給未來的殘影》是一部抽象敘事的劇場式影像作品,實地打造一個夢境般的房間,牆上貼滿與生死的相關文句,劇情設定有一種「生前記憶續存服務」,能以一根火柴的時間錄製3段記憶,提供死前存取回顧。
主角周書毅正使用這項服務,而觀眾可能是旁觀者,或是他的記憶本身,或是那台機器。穿梭既真實又似幻境的影像中,透過破碎的對白觀眾慢慢理解,自己正處於主角的生命盡頭。
周書毅的舞蹈忽近忽遠,幾幕凝神注視鏡頭的畫面,極具私密感,觀眾與他彷彿在那一瞬間有了真實的連結。

為了讓目光對接,陳芯宜安排觀眾必須站著觀賞。器材與Funique VR Studio合作,使用3種不同的攝影機,包含飛行鏡頭,一個突然懸空的場景試圖觸動觀眾的身體反應。聲音設計是另一個挑戰,本片使用許多複雜細膩的音效,希望營造聲音遠近虛實的層次差異,無奈VR目前聲音的定位沒辦法做到太細,導演原先設想的聲音引導效果只能完成一部分。
以敘事電影觀點視之,陳芯宜不認為VR是電影;而面對科技不斷演進,她不時會想我們會留給未來什麼樣的文明?「或許當規格再提昇,這支VR片就不見。那它到底存在或不存在?或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影片題旨的多層內涵反映導演對於VR的思索。
體驗死亡的內觀之旅:楊雅喆《帶你上天堂》
相較3位導演營造恐怖氛圍,觸及生死議題,楊雅喆直接帶觀眾走一趟死後歷程。一開始接觸VR時,楊雅喆馬上想到適合營造恐怖的情境,但後來他慢慢發現,VR不只是讓人進入另一種情境去感受悲傷、快樂或恐懼,「除了情緒之外,很重要是我覺得它可以讓人的心,比一般電影更進入某種內觀的狀況。」
楊雅喆也談及《聽見光明》,觀影時他先因為理解盲人的感受而產生感動,然而慢慢更察覺創作者真正內在的意圖,「不光是導演,包含所有的技術人員,內心是非常柔軟的,真正在體會另外一個他們不了解的人的感覺,並且翻譯給一般觀眾看。」
能如此接近創作者內心的狀態,楊雅喆認為是傳統電影做不到的;而要能接近創作者的心理,「一定是拿自己內在的真實經驗來跟他交換」,他認為這樣的感覺就是一種自我觀察,「一旦體會瞭解了別人的痛苦、慈悲或善良,你就會看到更多的自己,就像鏡子一樣。」

影片結合現場裝置
有了這層體悟,作品從一開始只是想嚇嚇觀眾,轉變得更深層。《帶你上天堂》,台語唸作「送你上山頭」,呈現台灣傳統文化中對死後輪迴的想像。觀眾是唯一的演員,並經歷一場自己的葬禮。
供桌上擺有大魚大肉,台式葬儀完畢後亡者被火燒,冷卻進入冰山,等待重生。沒有對白,完全以聲音和光線引導觀眾視線,觀影現場佈置呼應影片畫面,觀眾還須辦理「天堂的簽證」。《帶你上天堂》結合現場裝置與互動,觀影過程感受到的或許是奇妙、恐怖、有趣,但導演希望觀眾最終能獲得平靜,因為「死亡不是一個盡頭,生與死是一個循環」。
靈堂場景為實景拍攝,楊雅喆並沒有與器材廠商合作,而是和對VR略有涉獵的攝影師自行找VR攝影器材,搞定監看和縫合等技術。或許將來在家裡看沉浸式電影會成為一股風潮?楊雅喆期待VR的技術可以更普及。
在電影領域,拍攝劇情片及紀錄片長達20年的他認為,傳統電影的技術發展大約到了極限,而VR能做到許多以往做不到的事情,創作模式也和傳統完全不同,尤其讓他向後期人員學習到了很多。
對4位導演而言VR是全新的語言,沒有過往經驗可以參考,蔡宗翰用「打掉重練」來形容。這讓許多人想到電影一百多年前誕生,一開始也不是為了敘事而是紀錄一台火車進站,據說當時的觀眾還以為火車即將衝出銀幕。
電影發展從默片到有聲,黑白到彩色,敘事語言也逐漸發展出某種公式,跟著好萊塢影像節奏理解電影幾乎成為現代人與生俱來的技能;相對之下,VR代表著原創、新穎與未來,除了娛樂、創作,也逐步應用在醫療、購物等生活範疇。或許很快地,現在討論的VR敘事困境都不再是問題,而所有關於影像的再現,影像與周遭世界、與人的關係也正被重新定義中。
影展資訊
名稱:2018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
時間:2018/10/19-11/04
放映地點:
•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 高雄市電影館
• 喜滿客夢時代影城
• 駁二VR體感劇院
單元:高雄VR FILM LAB
時間:2018/10/19-11/04
地點:駁二VR體感劇院、高雄市總圖3F
巡迴:雄影台北場
時間:2018/11/09-11/11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專訪VR「新」導演蔡宗翰、程偉豪:一起沉浸於恐怖與死亡(上)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