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評審最充滿高潮的時刻,不是在評審會議上與人吵架,或者自己心儀的作品票數壓倒性勝利的瞬間,而是無論評選作品10部或者100部,當你在看某部片的時候,心裡忽然會有一股聲音告訴你「就是他了!」然後你就會感到非常非常非常安心。
對我來說,當評審最充滿高潮的時刻,不是在評審會議上與人吵架,或者自己心儀的作品票數壓倒性勝利的瞬間。而是無論評選作品10部或者100部,當你在看某部片的時候,心裡忽然會有一股聲音告訴你「是的,就是它了。」然後你就會感到非常非常非常安心。
國際組方面
波蘭的《顫動青春》(Tremors)就是這樣一部令我非常安心的作品。事實上它根本不需要我的安心,因為它早在年初即以在短片聖地法國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拿下國際競賽類的大獎。所以我們還有必要錦上添花嗎?是否要將「大獎」頒給更需要曝光和肯定的其他相對弱勢作品?

印象中,我在初審看線上檔案,對於這部片沒有太大感覺,但是當決審在影廳裡頭看片時,我承認被這部片徹底震到了。電影講的與其說是兩個男孩之間情感,不如將它看作是在討論體內的噪音與周遭環境的噪音。
兩個男孩在廁所角落爭執猛一抬頭聽見窗外怪手的轟隆聲響,在巨大張揚如冷酷異境的錯縱工業管線旁恣意溜著滑板彷彿一切都不會改變,噪音是物理的,也是心理與精神上的,可能是超現實的,或者象徵著一種不明所以的煩躁,或者意味著措不及防的焦慮。
多數導演講述青春的困惑與迷惘,往往利用生離死別愛恨情仇等具體事件,佐以詩意迷離的視覺構圖,附帶一首難忘金曲已達目的,偏偏就讀波蘭洛茲電影學校(Lodz Film School of Poland)的20餘歲青年大衛茲波札克(Dawid Bodzak)另闢蹊徑,以底片拍攝的粗粒質影像搭配各式各樣噪音來切入,對於謎樣噪音的來龍去脈不做任何解釋,反倒要求觀眾以自身官能去直接感受。
於我這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而且遠遠凌駕本屆其他競賽片之上。我無法去想錦上添花與否的問題,因為《顫動青春》實在太過獨特,我無法將最佳短片這一票投予其他參賽者,我很確信那些噪音至今仍在我腦海中盤旋,可能直至年底依舊不會真正散去。

「國際組」其他三個得主,分別是瑞典的《只有影子知道》(Shadow Animals)拿下評審團大獎,由曾威量執導的新加坡、台灣合作短片《妹妹》(Nyi Ma Lay)拿下亞洲新浪潮大獎,南韓導演郭恩美的《簽怒》(A Hand-Written Poster)拿下美麗島議題獎。
雖然仍有遺珠,但我自己非常喜歡這份得獎名單,《只有影子知道》從一名小女孩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的社交聚會,導演傑瑞卡爾森( Jerry Carlsson)以非常童稚奇幻的方式創造了謎樣的「影子人」,而這名「異類」的在場與否及如何遭到排斥甚而所導致的恐慌,非常尖銳地批判了一個文明社會對於「他者」的看法,全片宛如一則恐怖寓言。
其他兩個獎項分別給了東北亞和東南亞作品,黑白影像、一鏡到底拍攝的《簽怒》非常強悍且真實地講述了校園中上對下的階級霸凌及同儕間的革命情誼。
近年持續透過短片創作勾勒台灣與鄰近東協國度關係的曾威量,其得獎作品《妹妹》則是用一顆長時間鏡頭去凝視一名意圖跳樓的女傭,彷彿唯有等到弱勢者做出激烈舉動,掌握資源或權力的一方才願意將目光轉向長期遭忽略的他們,曾威量以此去辯證「看」與「被看」,完成自己對於外籍移工的犀利觀察。

台灣組方面
今年台灣組20部入圍片水準相當整齊,差距極小的同義詞也就是沒有像《顫動青春》那般相形突出的作品,所以片片有機會,但也都沒把握。
就創作主題及影片類型來看,家庭成長及社會議題是兩大熱門方向。講述除夕圍爐充滿時代氛圍的《年尾巴》、以孩童視角看華人旅居美國甘苦的《姊姊》、探討心智障礙者與老年照護議題的《女兒戀習題》、講述一個家庭因政治因素分隔中港兩地的《媽媽的口供》到以擬人化的照相機視角來講一個家庭的衝突與和解的動畫《菲索》。
以及純熟運用檔案影像和日常家庭錄影帶的《剪刀找貓》、以大量家族照片錄像搭配日記體般旁白,並玩弄時間縮放的《鄉愁/餘像》、為被紀錄者「預拍」未來要在告別式上面播放的「回顧影片」笑看死亡的《告別進行式》。
倘若再加上帶著行為藝術色彩、找3位現實生活中的臨時工組成「臨時家庭」並在鏡頭前打造臨時家屋以思索人與環境、銀幕內外關係的《臨時工》,入圍本屆雄影「台灣組」的多部短片作品(比重將近一半)從多個角度去定義或辯證、質疑家庭的組成與功能,多樣的形式、不被束縛的類型、豐富的媒材、大膽的表現手法,是今年台片一大特色。
社會議題部份,光曾威量一人就佔了兩部,《妹妹》揭露移工血淚、《海中網》則以寓言形式調侃台灣、菲律賓和中國的三角關係;來台念電影的馬來西亞導演梁秀紅的《盲口》有著台片少見的科幻外觀及寓言般的故事內核,創作者對於故鄉的批判充滿逼人力道。周尚廷的《蛹》帶著距離感重新省思全台關注的大巨蛋議題,實驗手法與詩意黑白影像提供觀眾對於勞工、政治和環境另一種觀察角度。
至於薛文碩的《第一廣場》和陸生馬曉輝的《天台上的魔術師》、朱平的《粗工阿全》不約而同關注勞工困境,前兩部以外籍移工為主角,後者則描述了兩名本土勞工的賭徒人生。
我對《第一廣場》尤其印象深刻,電影以台中地標為名(目前已改名東協廣場),講的卻是在台菲律賓移工如何度過他們的美麗星期天,這是繼鄒隆娜的《阿尼》之後又一部從外籍移工視角來觀察台灣的傑作。
薛文碩以一種不急不徐的節奏去發展兩名移工的偶然相遇,兩名演員的表現與彼此碰撞出來的火花完全令人信服,影片調性神奇地兼容浪漫、懸疑和哀傷等多層次情緒,獲得台灣學生獎實至名歸。
台灣火球大獎最終頒給了張立約首部短片《一起去天堂》。片子裡頭有個被阿公遺棄的孩子,還有他相依為命的羊,片名聽起來有點感傷,有小孩和動物好像可以拍得非常童真可愛,但張立約似乎沒這麼想,他千里迢迢請來杜可風擔任此片攝影指導,為的就是從影像中提煉出更透明也更純粹的質地。

所以這部《一起去天堂》基本上刻意屏除了語言所能賦予影片的說明,以非常直覺且充滿靈性的方式去溝通生與死、天與地、人與其他物種。它當然有不少缺點,有時隱晦不明,有時又失之釜鑿,但它之所以可貴,在於勇敢地突破僵化的敘事,不流俗地提供了我們對於電影流動且夢樣的想像。
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年尾巴》和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姊姊》,和《一起去天堂》同樣從兒童視角來看成人世界,但走的是傳統敘事路線,恰好皆由女性執導。《年尾巴》的導演楊婕是近年雄影國際短片競賽的入圍常客,她的作品與其他台灣短片導演相較,敘事相形簡潔俐落,過往入圍作品如《克洛諾斯》、《一團爛泥》即便講的是黏乎乎的情慾和佔有,始終和角色保持一個距離且非常冷靜,又不忘扣緊人物關係。
《年尾巴》是她的碩班畢業作品,在她的創作脈絡中堪稱製作規格最為龐大的一次,必須要調度一批具有知名度且非常專業的演員,呈現1988年的時代氛圍,而且敘事重心落在沒有父親的孤獨小女孩身上,透過女孩的斷牙與一年的結束,將影片格局由個人提升到國族層次。

《年尾巴》的優點是有宏大的企圖心且執行結果超乎預期,從技術到表演皆相當到位,每場戲的情緒與所要傳達的訊息都能讓觀眾明確接收到,缺點則是太過精準,因為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以致少了點「毛邊」。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獲得「評審團推薦獎」的《姊姊》身上。《姊姊》的導演阮鳳儀和楊婕同樣在美國求學,《年尾巴》是從一個小孩來看一個家族,《姊姊》則是從兩個小孩來看彼此及大人世界,阮鳳儀把女孩間的親密、爭吵、和解處理得細膩而動人,姊妹心思與時代氛圍的掌握皆好,最後獲得肯定個人表現的評審團特別獎。
影片成績差距甚小,可惜獎項只有4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剪刀找貓》、《鄉愁/餘像》、《臨時工》、《蛹》和《媽媽的口供》沒能獲獎,但這絲毫無損這幾位導演試圖在他們的專業領域進行一點點衝撞與顛覆的創造力,以及突破框架的勇氣。
2018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 得獎名單
2018 KFF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Competition_Awards List
國際競賽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獎項/Award | 片名/Film Title | 導演/Director | 國家/Country |
國際火球大獎 International Grand Prize |
顫動青春 Tremors | 大衛茲波札克 Dawid BODZAK | 波蘭 Poland |
評審團大獎 Jury Prize |
只有影子知道 Shadow Animals | 傑瑞卡爾森 Jerry CARLSSON | 瑞典 Sweden |
亞洲新浪潮大獎 Asian New Wave Award |
妹妹 Nyi Ma Lay | 曾威量 Wei-Liang CHIANG | 台灣、新加坡 Taiwan, Singapore |
美麗島議題獎 Formosa Vision Award |
簽怒 A Hand-Written Poster | 郭恩美 Eun-Mi KWAK | 南韓 South Korea |
台灣競賽 Taiwan Competition
獎項/Award | 片名/Film Title | 導演/Director | 國家/Country |
台灣火球大獎 Taiwan Grand Prize |
一起去天堂 To Heaven, to Gather | 張立約 Li-Yue CHANG | 台灣 Taiwan |
評審團大獎 Jury Prize |
年尾巴 Tail End of the Year | 楊婕 Chieh YANG | 台灣 Taiwan |
台灣學生獎 Taiwan Student Award |
第一廣場 Lovely Sundays | 薛文碩 Wen-Shuo HSUEH | 台灣 Taiwan |
評審團特別獎 Special Mention |
姊姊 JIE JIE | 阮鳳儀 Feng-I Fiona ROAN | 台灣、美國 Taiwan, USA |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