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直面歷史的情結

【TIDF20週年】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上)

2018/04/16 ,

評論

全世界的記憶

Photo Credit:MOCA Studio/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全世界的記憶

全世界的記憶

藝文寫作的逃逸路線,由電影與影像藝術研究者拼裝構成,發表別於主流媒體的音像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1980年代是香港非常政治動盪的時期,「時延藝術」在香港這個年代的勃發大家有目共睹⋯從「不只是歷史文件」錄像單元之副標題「港台錄像對話」,隱隱透露出台港兩地錄像作品的極相似之處:同樣以旁白呈現認同焦慮。

文:尤俊弘

問題意識不變,樸實地追問:一個地區的錄像藝術起源於何時?香港的錄像藝術始於何時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

自協策2012年第八屆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實驗單元「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開始,孫松榮以策展關注紀錄片的跨界視野問題。今年TIDF的單元「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可視為2015年他於關渡美術館策劃的「啟示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在地域上朝向香港的延伸。

「不只是歷史文件」的成形,來自他這幾年親自田野調查的結果。在親訪「錄映太奇」(由鮑藹倫與友人合辦的非牟利藝術團體)並訪問數位藝術家後,孫松榮定位1984年「進念.二十面體」創始人之一榮念曾和配樂家沈聖德共同創作的《錄像桌子》(1984)為香港第一件錄像作品。

儘管1980年代是香港非常政治動盪的時期,「時延藝術」在香港這個年代的勃發大家有目共睹:1977年舉辦了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以徐克、許鞍華、譚家明等人為代表人物的導演們在電視台磨練後,各自發展了風格強烈的電影作品,是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大抵是在這樣子的文藝脈絡之中,才讓「錄映太奇」於「火鳥電影會」(他們1978到1984年與市政局和香港合辦獨立短片展,可視為香港錄像藝術發展的先聲)下的成立找到了落足點。

總體看來,就形式而言,這個單元選映的作品大多都特別對「旁白」這個手法下足了功夫;而這樣的手法,不無回扣到最基本的「主體性探問」。舉例來說,《錄像桌子》無奈語調的旁白,一問一答,反覆回答著是或不是,像是一連串的咒語,給人一種無法停下來的催眠感覺。這種催眠的感覺更由不斷旋轉的畫面加強。

在這樣的催眠之下,我們面臨一個再最重要不過的核心提問:(香港)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個體如何可能擁有他/她自己的主體性?

圍繞在不同的地圖的某個中心旋轉,香港主體的暈眩被彰顯出來,而雙語的切換也被藝術家作為這種迴旋感受的素材。在《錄像桌子》12分鐘的長度裡,沒有一個物件可以靜止不動地被我們觀看,包括手和繞圈圈的玩具都無法在畫面上停留超過一秒鐘。玩具、手,旋轉的地圖,這些自動的元素緊密輪流剪接在一起,像一場眾人圍著桌邊的通靈儀式,隨著集體韻律的傳遞,漸漸將彼此帶向特異的時刻。

錄像桌子
Photo Credit: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榮念曾、沈聖德,《錄像桌子》,1984,香港,Video,11min。

回到此單元的副標題「港台錄像對話」,我們的確發現兩地錄像作品的一些極相似之處:同樣以旁白呈現認同焦慮。

以雙語作為思考樞紐,雙語也是雙關語,一種語言的遊戲。在《錄像桌子》開頭長篇的英文字卡中,榮念曾解釋使用「centre」一字的雙關性:「in Cantonese the word carries the same sound as "faith"」(中心/忠心),後來也真的出現一段問句「are you faithful to health? are you faithful to art? are you a health centre? are you an art centre?」用英文解釋自己使用某個廣東話的字眼,再將同一單字重新構成一種廣東話思維的英文語句,將雙語變成一種圍繞旋轉的素材。

台灣藝術家洪素珍的《東/West》(1984/1987)音軌疊加著中文與英文,而大特寫的雙唇硬生生自我割裂為二,一邊講著中文,一邊講著英文。這樣的音像佈置使觀眾產生一種彷彿在看新聞訪問受害者供詞的感覺:身分的(必須)模糊。

East/West by Su-Chen Hung from Trickhouse on Vimeo.

《東/West》局部器官(嘴唇)的大特寫,在構圖上直接地呼應了榮念曾的另一部作品《錄影遊戲》(1984;可能因為1980年代初期港台錄像藝術仍處發軔期,榮念曾的兩部作品,video有趣地分別被翻譯成了「錄影」與「錄像」兩個不同的中文詞彙)。永遠不可能完整的局部身體,是一種永遠無法自圓其說的內在悖反性的展現。

這種詭譎內在悖反性好比《錄影遊戲》裡,女人直視著觀眾,解釋此遊戲的規則就是不可以使「對話」停下來,然而,第四面牆外的觀眾究竟不可能與之對話。

vlcsnap-2017-12-19-15h31m58s453
Photo Credit: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榮念曾,《錄影遊戲》,1986,香港,Video,13min。

提到「對話」這個詞時,字幕甚至用首字大寫的Dialogue,而不是一般的dialogue

影片的第二段裡,女人戴上了墨鏡,在遊戲開始時她稍微拿下墨鏡,鏡面反射她前方的桌子上有一群人在猜拳的手。第三段只有女人的嘴巴的特寫,先是抽去聲音的,然後隨著〈落花流水〉的音樂進入,再度重複一樣的遊戲規則。她的聲音再度被抽去,轉換成一個對嘴的配音;最後一句「你輸了」則配上了複數的聲道,像是由眾多的人合謀宣布了她的勝利。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TIDF20週年】1960年代的電影實驗



【TIDF20週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自1998年創辦至今,每兩年舉辦一次,現已邁入第11屆,為亞洲歷史悠久,也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今年循「再見.真實」的核心精神,本屆團隊試圖透過策劃與放映不同類型的作品,去拓展紀錄片光譜的邊界,活動上更有許多跨界的嘗試,包括「聲音」與「錄像」的展覽、現場電影、紀錄劇場等等。這些安排令節目單元之間產生對話、交會,碰撞出更多未知的可能。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 2018年5月4日至13日於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舉辦,放映170部來自國內外精采的紀錄片。除了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外,也規劃如「想像式前衛:1960s 的電影實驗」、「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東南亞真實之浪」等單元,期待拉寬紀錄片光譜,拓展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