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2019金馬獎入圍片】影人面對面

專訪《夕霧花園》導演林書宇:亂世中在夕霧找人心,於花園尋平靜

2019/11/19 ,

評論

溫溫凱/地下電影

Photo Credit: 杜晉軒攝影
溫溫凱/地下電影

溫溫凱/地下電影

任職過串流平台、電影雜誌社、電影發行商,曾任金馬影展第四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文章散見各大電影媒體平台,過著電影即工作,工作即生活的日常。因麥可漢內克改變對影像世界的看法與想像,相信電影是每秒24格的謊言,也甘願一頭栽進謊言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細數在金馬打響名號的馬來西亞籍的導演,作品揉合了馬來西亞與台灣的養分,不侷限於地區,長出自身的獨特模樣。然而在本屆金馬獎當中,反倒有一位台灣導演特立獨行,前往馬來西亞拍馬來西亞當地的故事,那是林書宇和他的《夕霧花園》。

去年紀錄片導演傅榆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拿下金馬最佳紀錄片,並在得獎感言說道:「希望有一天台灣能被當作獨立的個體看待。」而後引起軒然大波,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第56屆金馬獎遭受中國軟硬兼施地抵制,導致今年金馬獎看不見中國電影,香港電影也不見以往身影,甚至香港名導杜琪峰也退出主席一職。

而後本屆入圍名單一出,便可以看見台灣電影領跑,《返校》以入圍12項大獎之姿領跑,接續是口碑極佳鍾孟宏執導《陽光普照》的11項,除了台灣之外,本屆一大亮點便是所謂的「星馬」電影,新加坡影人由《熱帶雨》陳哲藝、《幻土》楊修華領銜,再來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出生的楊雁雁和蔡明亮分別以《熱帶雨》、《你的臉》角逐金馬影后和最佳紀錄片,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以《菠蘿蜜》和《還有一些樹》分別入圍最佳新導演和最佳紀錄片,其餘馬來西亞電影人,還有黃志聰以《隱匿的方寸空間》入圍最佳動畫短片,以及林峻賢的《蒼天少年藍》入圍最佳劇情短片,雖說看不見中國片子,但東南亞地區的電影創作者展現極為鮮活的生命力,讓整個華語電影體系有了更多可能性。

紀錄片還有一些樹 揭大馬種族衝突史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還有一些樹》劇照

細數在金馬或是在台灣打響名號的馬來西亞籍的導演,蔡明亮、何蔚庭、廖克發、陳勝吉等人,作品都揉合了馬來西亞與台灣的養分,不侷限於地區,長出自身的獨特模樣。然而在本屆金馬獎當中,反倒有一位台灣導演特立獨行,前往馬來西亞拍馬來西亞當地的故事,那是林書宇和他的《夕霧花園》。

_DSC0081
Photo Credit: 杜晉軒攝影

《夕霧花園》以馬來西亞英文小說家陳團英的同名作品進行改編,此作也在英文世界聲譽最高的國際文學大獎「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中打入決選,銀光幕前有李心潔、張艾嘉、阿部寬、林宣妤、陳瓊華、約翰漢那(John Hannah)、大衛奧克斯(David Oakes)、朱利安山德斯(Julian Sands)這些演員,幕後則有英國編劇理查史密斯(Richard Smith) 、印度攝影Kartik VIJAY、澳洲暨台灣造型團隊Nikki GOOLEY、Nina EDWARDS、蔡珮玲、周麗明,在各專業領域各司其職,發揮所長,換來的是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9項大獎,林書宇也首度競逐金馬最佳導演。

5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Photo Credit:金馬影展 TGHFF

過了11年,林書宇從拍7個大男孩的青春紀事,轉為拍攝聚焦馬來西亞二戰傷痕的史詩愛情片。 從《九降風》到《夕霧花園》,中間經過《艋舺》、《軍中樂園》的副導磨練,更有執起導筒充滿童真浪漫卻帶點苦澀的《星空》,以及故人遠去沈澱後的《百日告別》,「花開花謝終有時」的寬心慰藉,仍令人鼻酸。靠著這些作品的積累,林書宇命定中遇見馬來西亞最大的影視集團「Astro Shaw」以及積極推動亞洲影視產業的「HBO Asia」,同時獲得國家電影發展局「FINAS」的支持,甚至還有韓國的「CJ Entertainment」負責國際版權銷售,在這段驚人的跨國合作中開啟《夕霧花園》的旅程,一同與雲林(李心潔、張艾嘉 飾)、中村有朋(阿部寬 飾)透過園藝、刺青,談一段非普通愛戀。

林書宇開拍夕霧花園  卡司集結李心潔阿部寬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製作規模大小對林書宇創作的差異性

從過往林書宇參與的作品來看,小製作的《百日告別》到大預算的《軍中樂園》,劇組團隊小至10幾人,大至近百人,林書宇皆有一定的熟悉度,此次是林書宇首度和國外的製片公司合作,掌握的製作預算大約落在新台幣1億4000萬,劇本不超過120頁,維持著一頁劇本一分鐘片長的節奏,劇組團隊90人左右,若以國片來看算是相當大規模的製作,但對林書宇來說,預算的差異在製作上並沒太大不同,因為錢永遠不夠,永遠在做各種妥協與取捨,大製作也有必須捨棄的東西。

他舉例:「原本劇本有關於火車站的戲,火車站找到了,但那年代的火車找不到,就考慮有沒有預算做CG(Computer Graphic,特效),或是需要真的調火車?再來,小說裡的花園其實非常大,類似金閣寺,但我們沒錢蓋,最後也因為金馬倫沒空間,只好將花園蓋在金寶附近,這些更迭當然必須從劇本做修改,每天都在解決問題,但我們必須清楚知道《夕霧花園》故事的核心,從中做拿捏,劇組團隊大小對我來說唯一的差異就是機動性。」

_DSC0077
Photo Credit: 杜晉軒攝影

對於每部電影來說,大製作的困難就在於溝通,壞處就在於缺少靈活度,調動百人工作團隊,不可能像之前《百日告別》十幾人就在沖繩完成拍攝,必須有完整計畫與日期,且有時候創意往往就是來自於資金的困頓才能生成,資金大的時候不見得會有傑出的電影,很多電影運動皆是迸發自國家經濟與制度出現危機,諸如法國新浪潮和台灣新電影皆是循著此模式演變,許多藝術在限制中找尋更多可能性,並創造出另一種美學,對林書宇來說,缺乏資金與巨額投資有好有壞,但如何在龐大的資金中保有創意、懂得妥協,並帶領近百人往目標邁進,是重要課題,林書宇這次則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完成資金有限的作品,也同時能駕馭破億的商業投資。

然而,這次與國外團隊工作當然與台灣的流程不盡相同,觀念上也讓林書宇有豐厚收穫,「Astro Shaw」將製作現場交給曾負責NETFLIX影集《馬可波羅》、去年票房黑馬《瘋狂亞洲富豪》的「餅乾電影」(biscuit Film),「餅乾電影」習慣依循國外工會模式工作,在製作電影上永遠是將「人」擺在第一位,電影則是第二,在工時上嚴格控管,謹遵一天拍12小時的規定,該休息就休息,如需超時拍攝,也並非給付加班費能了事,必須要每個部門的工頭都答應才成,也因此,身為導演的林書宇必須掌握每天的拍攝流程,思考如何更「精準」拍攝電影,成為林書宇這次的課題。

「我們在開拍前期花很多時間討論,我跟副導要判斷一天能拍多少,總共需要幾天,劇組團隊需要多少移動等等,拍攝過程中,往往都覺得OK喊得很心虛,會覺得有很多鏡頭沒拍到,但當我進後期剪接時,發現這些素材仍舊很豐富,也要剪掉很多畫面,就反思當初在拍片現場拍了多少畫面,是為我的安心,可能這些畫面是不必要的,我能不能再精準一點,這件事不是做不到。」林書宇這樣說。

DSC09615_Final
Photo Credit: 甲上娛樂
《夕霧花園》劇照

不同於台灣的是,在台灣容易出現導演「作者論」的概念,電影就是服務導演,工作人員也很容易與資方產生對立,資方有守住資金底線的壓力,因此導演要做到的事就很容易從工作人員身上榨取,比較起來,國外劇組團隊上下階級意識淡化,且也因為有了12小時的限制,讓劇組團隊有了喘息空間,「被迫休息」成了一道防線,林書宇說:「我當然擔心拍不完,拍不夠、拍不好,在台灣拍片就是拚,忽略休息,通常殺青後身體馬上垮掉一個禮拜,但這次因為每天一定得休息,殺青後隔一天我很有活力地去找剪接師開始工作,我發現這樣的工作模式是健康的,也才是正確的態度。」

這些都是林書宇此次「取經」的收穫,回台後也不斷和認識的導演分享,當大家都在討論日本、南韓、美國等地電影工業的成熟發展,能拍出各式各樣天馬行空作品的時候,林書宇認為某程度上忽略了台灣近年也慢慢前進中,從電影類型的轉變就可看出,新銳導演紛紛在做所謂的「類型電影」,包含本屆入圍新導演的徐漢強、洪子烜和徐嘉凱,分別交出《返校》、《狂徒》、《聖人大盜》風格鮮明且迥異的作品,今年當然還有高炳權的《江湖無難事》,王鼎霖的《第九分局》等片,這些導演試圖找到破口,讓台灣電影有更多可能並充滿原創性,接近觀眾、市場提升後,環境或許能逐漸改善(當然還有政策等因素),面對台灣電影的未來以及是否能有健康的工作環境,林書宇樂觀以待。

m746fx5245jowl4jq0jcjkus188509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夕霧花園》的劇本

其實,《夕霧花園》的改編計畫發展了好幾年,一開始當然是找馬來西亞的編劇跟導演來做,對整體歷史脈絡及人文發展相對熟悉,但也正是因為這份熟悉以及太珍視原著,以致編導無法從小說中汲取影像,取捨不了的狀況換來的是200頁的劇本,過於冗長的狀況棘手,這時製作方覺得若以外人(非馬來西亞)的角度進行改編或許可行,於是便找上了英國編劇理查史密斯,當林書宇拿到劇本時,已經是理查寫的第2稿。

2017年的4、5月,林書宇飛往馬來西亞首度和理查以及「Astro Shaw」、「HBO Asia」的製片開了為期5天的劇本會議,編寫劇本是林書宇的強項,2008年他以處女長片《九降風》拿下金馬最佳原著劇本,也曾在2012年以《星空》入圍金馬最佳改編劇本,但《夕霧花園》是林書宇首度執導他人筆下改編的劇本,回憶起與理查的工作過程,林書宇說:「外國編劇的基本功很好,很清楚三幕劇核心,也明白寫劇本是來服務影像,理查沒有太多私心一定要在片中加進哪些橋段,我們的溝通都是圍繞在怎麽做會讓片子更好看,溝通過程也非常舒服。」

原版理查的劇本中,對於「姐妹情」刻劃相對薄弱,放大雲林心中執念以及自我贖罪的部分,是林書宇想提升的戲劇性,「姐妹告別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元素,可能一開始劇本對這塊比較輕描淡寫,這部分我跟理查就會溝通後加強。」林書宇這樣說道。有鑑於此,所以《夕霧花園》中,能顯見雲林與妹妹(林宣妤 飾)的羈絆與傷痕,讓觀眾對雲林的情緒更感同身受。

林書宇這次的歷程,或多或少正如同李安當年執導《理性與感性》一樣,皆是從外來人的角度看當地文學作品的改編,李安替英國文學《理性與感性》注入一股東方哲思,東西兩方的文化在李安的鏡頭中碰撞,展延出獨特視野,事後無論是在票房或是獎項上,皆證明了李安與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的成功改編,這次林書宇也有望以《夕霧花園》讓自己再度突破。

_DSC0096
Photo Credit: 杜晉軒攝影

然而細看《夕霧花園》的肌理,很難不令影迷們想到《英倫情人》等影史經典史詩愛情片,面對歷史洪流,林書宇抱持著謙卑,從田調中發現自身的慚愧,對於東南亞並非全盤了解,對此林書宇說道:「我一直自認是視野廣闊的人,對國際事件還算了解,但經過這次,我發覺對東南亞相當無知,包含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前一小時是攻打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爾後英殖民政府為對馬共進行反擊,在馬來亞全境實行了「緊急狀態」[1],把多數華人集中遷移到「新村」進行管理,以斷絕華人對馬共的援助等等,這些我都不了解,但從田調過程以及和李心潔討論她兒時聽到關於這年代的故事時,都替我們重建年代、詮釋角色都有很大的幫助。」面對是如何以台灣人身份看待馬來西亞歷史這題,林書宇直說沈重,也無法代表台灣,只能以個人的觀點在影像中盡量還原並探尋、創造令觀眾刻骨銘心的作品。

《夕霧花園》的刻骨銘心,很大一部份來自故事核心主軸「愛情」,在複雜的大時代下,林書宇給出的是成人愛情故事,從《夕霧花園》的影像成果來看,林書宇直面馬來西亞過往的二戰傷痕,從英國殖民到日本攻打佔領,而後日本戰敗,英國接掌,又接續與馬共的全面衝突,這些雖並非故事核心,但側寫出這段歷史並站在一定客觀角度看《夕霧花園》是不可或缺的,劇本同時也將時間軸從1980年代回溯至1950年代,從橫跨30年的時代記憶提煉出濃厚情緒,「時間」成為隱藏在「愛情」底下另一道鮮明主題,雲林與有朋所經歷的並非能在同一時空中達到理解與放下,角色及觀眾都需要時間、距離來沈澱,時間的抽象性,也透過中村有朋「刺青」、「園藝」的藝術中得到釋放,林書宇透骨一書,替這段歷史共業刻劃出一段難捨的亂世之情,從夕霧中找人心,在花園中尋平靜,似乎正是《夕霧花園》的溫柔。

TGOEM_STI-PRE-5
Photo Credit: 甲上娛樂

跨國影星的耀眼光芒

《夕霧花園》中,幾乎是由雲林這個角色領銜並推動故事,由李心潔和張艾嘉飾演的雲林,能同時窺見女性的堅韌與脆弱,當中也有諸多掙扎,包含對有朋的複雜情感,林書宇過往在女性身上的細膩觀察進而得到延伸,提到對女性的看法,林書宇這樣說:「我覺得女性在任何時代都是比男人堅強的生物,我們在說的故事就是一個有沈重歷練的女人,她是如何放下,雲林跟當代堅強女性是一樣的,那種特質是跨時代的。」 從雲林身上回望林書宇上一部劇情長片《百日告別》是有趣的,林嘉欣和李心潔在角色上的某種特質也相互映照,皆成為戲中的迷人倩影,林書宇對人性(女性)的刻畫也成為李心潔接演《夕霧花園》的重要因素。

李心潔主演林書宇新作  獲選金馬影展閉幕片
Photo Credit: 中央社

「Astro Shaw」先接觸李心潔,但李心潔遲遲等到導演和男主角定案後才決定接演,李心潔與林書宇對劇本及角色的看法有高度一致性,相信林書宇的李心潔才願意睽違4年再度於大銀幕亮相,並首度在戲中詮釋英語。至於張艾嘉則是有了李心潔後,才開始洽談,回溯李心潔演藝生涯的起點,可說是由張艾嘉一手挖掘,兩人直到現在經紀人也相同,有了這份師徒關係,張艾嘉百忙中仍舊豪爽答應演出,並跟林書宇說:「心潔的事情我當然要做。」

演員方面,除了李心潔和張艾嘉,《夕霧花園》的跨國影星自然是另一大亮點,有了這些專業演員,林書宇在拍片現場幾乎放手讓他們發揮,少了指揮和調度,換來的是信任以及精湛演出。唯一有分歧的是與阿部寬溝通最後一場離別戲,兩人在日本文化的理解和戲中的需求成了差異,阿部寬認為日本社會中的一家之主在道別時是不會跪下的,那是傭人的舉動,但從攝影機鏡頭的擺放角度上來看,這場戲無法以過於低角的鏡頭拍攝阿部寬(尤其阿部寬有著189公分高),需要阿部寬跪下與雲林道別,最終兩相平衡,阿部寬照做這項要求,但林書宇的鏡頭就不給遠景,幾乎是給特寫,以避放大破綻,讓觀眾自然忽略。

日本男星阿部寬  主演林書宇新作夕霧花園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攝影、造型皆功不可沒

除了演員、劇本之外,攝影與造型團隊這次的成績也無法忽視,林書宇過往合作的攝影師如《星空》的包軒鳴、《百日告別》的余靜萍這次皆為檔期因素無法支援(由於阿部寬只有1個月的拍攝空擋),於是攝影環節便由製作公司推薦,讓林書宇面試,過程中與印度籍的Kartik VIJAY最投緣,便展開雙方的首度合作,片中攝影難處在於深入山林,多採自然光(當然也有打光),影像遊走在茶園、花園和集中營,氛圍氣質時而朦朧時而奔放,對於攝影的鏡位、角度和SIZE,林書宇也幾乎全權交給攝影師,Kartik的美感構築出內斂的影像。

除了人為外,自然因素也幫了《夕霧花園》一把,片尾張艾嘉重返夕霧花園,當她將門推開時,陽光倏地從雲中竄出,正好灑在張艾嘉臉上,當下林書宇就決定要將這顆鏡頭剪在片子中,「能拍到這種東西,就是老天爺幫忙的。」林書宇感激地說。

_DSC0101
Photo Credit: 杜晉軒攝影

至於造型上,都是由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操刀,澳洲的Nikki GOOLEY與Nina EDWARDS分別做過《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和《大亨小傳》、《駭客任務》;台灣的蔡佩玲則是有《擺渡人》、《血觀音》的經驗,在《夕霧花園》中考究的造型成了建構時代的重要因素,如阿部寬的和服、戰時英軍、共產黨的軍裝、雲林30年前後的服裝改變都極其重要,造型當然也能一針一線塑造角色,如同張艾嘉飾演的雲林初登場時一席白裝,象徵雲林這幾年的空白,對此,林書宇說:「我們在造型做了很多田調,團隊會一起比對諸如色調、質料等等,Nina她們有自己的裁縫師,最後去找到角色該有的樣子,而身為藝術執導(Production designer)的蔡佩玲會抓出電影中的整體色調,這點其實李心潔跟阿部寬也參與很多,他們兩人都喜歡從造型中揣摩角色,會嘗試很多風格。」

給影迷的話

回憶起10月底專訪林書宇,短短1小時中能感受出林書宇對電影的熱忱以及對生活的感受。當然,最後也不免俗地問起林書宇希望《夕霧花園》能帶給台灣觀眾什麼?林書宇緩緩地說:「期許《夕霧花園》在觀眾心中能成為經典的史詩愛情,一個在大時代底下的動人故事,能被記得,提起這類型的片子會想到我們,且步出戲院可以回憶很久的電影,至於馬來西亞的歷史包袱,則讓看完電影有興趣的影迷自己探尋,慢慢醞釀。」

_DSC0123
Photo Credit: 杜晉軒攝影

[1] 註釋:當時馬來亞動亂並非宣戰,而是宣稱「緊急狀態」,因為若是發動戰爭,保險公司不會理賠,緊急狀態可以,仍舊是錢的因素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專訪《灼人秘密》導演趙德胤、演員吳可熙:從生命苦難中提煉出影像之美



【2019金馬獎】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自1962年創辦的「金馬獎」今年邁向第56屆,「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皆以「金字招牌」為號召。而今年「金馬國際影展」邀請到來自60個國家地區、188部電影參展;當然還有媒合資方與電影製作方的「金馬創投會議」,最後是由資深電影工作者提攜新銳共同交流的「金馬電影學院」;「金馬」的意義早已是台灣最大、最全面性的電影饗宴。而操刀設計本屆「金馬56」主視覺海報的JL DESIGN團隊,以「尋找黑馬」概念出發,大膽運用較濃的黑色調,表現電影人摸索自我、努力創作的歷程,也如同觀眾在黑暗裡透過光、發掘電影的欣喜。欲知詳情請搜尋「金馬影展 TGHFF」。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