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2019女性影展】影人面對面

專訪《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導演林羿綺:印尼文化衝擊,探詢家的位置

2019/10/10 ,

評論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的宗旨在於以女性電影,提供獨到人文藝術視野、引介多元性別思潮、促進社團網絡互動及建立女性影像資源等。­對於性別研究卅影像製作的從業人員而言,學會不僅是國際對內關注聚焦的窗口和舞台,更能作為國內對外嶄露光芒的搖籃與跳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導演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出生長大,語言與生活都很台灣,但導演的奶奶認為自己是金門人,她以金門為世界中心,若再把這樣的脈絡尋得遠一些,則要追溯到印尼。

文:吳思恩、攝影:張至寧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是林羿綺導演第2部入圍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的作品,2015年她就曾以《餘燼三部曲II:盛宴》拿到台灣競賽獎的特獎,在她心中女性影展佔有一個特別的位置,它是林羿綺導演第一個入圍的影展,也是第一個得到的獎項,甚至促使她再度回到校園,就讀電影研究所,對於影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創作更多的作品。

雖然也入圍過高雄電影節,遊牧影展等等非常有特色的影展,但女性影展依舊是她最看重的。「女影對我來說算是起家的影展,就像家一樣。」導演這樣說。

IMG_0132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導演林羿綺

這幾年台灣開始推行新南向政策,開始接觸到許多東南亞的人事物,而她的作品又一向與個人的家庭脈絡相關,《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的靈感則來自於奶奶抽屜中的信件,小時候她總喜歡去翻看那些信件,長大了才慢慢知道那些親戚都在述說著思鄉之情,對那些與奶奶同輩的親戚來說,台灣才是他們的家,到了叔伯輩,「家」變成了「想像中的家」,信中不忘對遠方的親戚噓寒問暖,因為台灣在印尼北邊,他們總以為台灣的冬天是一片雪國情狀。因為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她航向了與東南亞移工及配偶完全相反的路線,她照著信上的地址,來到了印尼。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_Nanyang_Express:Trans-drift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導演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出生長大,語言與生活習慣都是十足台灣人的樣子,但導演的奶奶認為自己是金門人,在她的概念中,金門是世界的中心,有別於台灣,林導演才是在台灣出生的第一個孩子,若把這樣的脈絡尋得更遠一些,林家最主要的家族卻是位於沉潛於南洋的印尼,對從東南亞過來的移民來說,這就是一條「反向」的道路。

在片中導演讓畫面比例不斷做變化,對她來說影片就是媒材,她喜愛做各種嘗試,那些信件也不是每一封、每一張都一樣大,這部短片也有在美術館展出,藉由投影在不同螢幕上做出折疊、翻閱的感覺,但是電影院則沒辦法做這樣的安排,於是她便選擇在畫面比例及位置上做調整,讓在電影院欣賞的觀眾也能有左右來回或四下掃射等讀信的感覺。

雖然導演在拍片之前都不會預先設定立場,簡單查個基本資料就前去,但到了當地文化衝擊依舊很大,面對有著共祖甚至在近四代內有親近血緣連接的人們,她在印尼的這段時間竟充滿了「轉譯」的過程,與舅公等人她必須說的是最代表傳統的台語,叔伯輩因為曾到中國工作,能用中文溝通,而與導演同輩的人們則是以英語與她對話,他們驚訝於竟然有人從「遙遠」的北方來探訪,更驚訝於他們居然有血緣關係;而對導演來說,這些與她有同樣生理素質的人卻是信仰伊斯蘭教,那些提醒人們朝拜的鐘響,也提醒他們的共同語言幾乎流失殆盡。

IMG_0038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印尼排華的情節不是新聞,當地的華人也盡量低調生活,因為政府政策的關係她們無法學習中文,廟宇大概是少數僅存能夠代表華人文化的其中一個元素,但與導演同輩的親戚們已經都不知道自己來自金門了。在印尼所需的轉譯同樣也出現在奶奶的生活中,信件是中文,奶奶必須請人唸給她聽,而當這部作品完成後,導演曾帶奶奶前往觀賞,奶奶對此覺得很有趣,因為她不斷地看到親戚的臉及導演的聲音出現在片中,對她來說是很新奇的體驗。

導演這些年來也曾到世界各地參展,由於導演本身在眷村長大,許多作品承襲這樣的因緣與政治有了連結,甚至與軍國主義有關,她每每到各國展出都得花費極大的心力解釋台灣的局勢,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她到尼泊爾駐村,尼泊爾的生活條件雖然較台灣落後,但國家意識感很強烈,當他們得知一個先進國家卻受國家定位所苦時,反而認為這是一件很令人同情的事。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_Nanyang_Express:Trans-drift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導演說因為對於錄像特別有興趣,使得她的作品同時為美術館和影展所接受,讓她可以體驗兩種展示方式的差異,相較蔡明亮導演將電影帶進美術館或將電影院變成美術館的概念,她認為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美術館觀眾是流動的,作品帶給觀眾的印象屬於片刻型,而在戲院觀眾則會專注地觀賞完一部作品,感受比較偏向現場帶來的氛圍。一開始她會預設這部作品較適合美術館或戲院,也會在設計時做不一樣的編排,最後的結果卻與原先設想的大相逕庭,此後她就不再預設了,兩邊都嘗試看看。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其實是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項,導演接下還會去新加坡尋找她的親戚,但由於尚未聯絡上,因此可能會以「未能尋找到」作為主題,對應到這部的「找到」。她也會與一位在雅加達的同輩女孩一同回到金門,今年10月導演也會到印尼參加雙年展,屆時會邀請在印尼的親戚一同欣賞本作。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_Nanyang_Express:Trans-drift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在從事電影工作的過程中,導演認為自己並沒有因為性別遭遇到什麼困難,因為她都是找較親近的人與自己一同工作,也不需要管理很大的劇組,本片就是由她與攝影師一同完成,剪輯及其它後製工作都由導演一手包辦。導演說也許自己都是在做實驗片,不需要花費太多預算,她認為若想從事電影工作,在創作上可以更放開一些,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

更多資訊請洽粉絲專頁:第26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專訪《漂流廚房》導演陳惠萍:流浪後的你我她,該如何回家?



【2019台灣國際女性影展】Women Make Waves Taiwan: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迎向第26周年,見證近年Time’s Up與#MeToo 運動興起,女性翻轉父權掌控、爭取權益的勇健身影,今年影展即呼應著這股氣勢,以「控制」Beyond Control為影展主題,藉由不同單元表現女性尋找/理解控制權的姿態,用柔軟的藝術媒介訴說這股強大的精神性。 相邀各路好友10月4日至10月13日一起觀影,欣賞各位女導演詮釋「控制」的作品,更多詳情請洽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官方網站及臉書專頁。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