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夏天,雲林麥寮來了兩組外地大學生,在此地展開15天的冒險之旅。四個女孩因著邁入第11年的「蹲點・台灣」計畫,與麥寮這塊土地牽起緣分,也為青春無畏的大學暑假,寫上精彩的一頁。
「煙囪下的灰色之城」,不熟悉雲林麥寮的外地人,往往在Google搜尋有關麥寮的資料後,會留下這樣的印象。因為台塑六輕工業區的所在之處,就是雲林麥寮。然而,重工業區並不是麥寮的全部;這塊土地其實蘊含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故事與風情,不該被「六輕」的標籤給掩蓋住。
今年夏天,有兩組外地大學生初來乍到,因著邁入第11年的「蹲點・台灣」計畫,在雲林麥仔簝文化協會蹲點、認識麥寮。7月27日這天,麥仔簝文化協會在斗六的行啟紀念館擺攤、義賣二手玩具,而這天剛好是第一組學生的蹲點計畫結束,在雲林的最後一日;同時,也是第二組學生的起點。兩組學生、四個女孩,她們對雲林麥寮的想像與體驗是什麼?
麥寮新鮮人,讓二手玩具牽起一期一會的緣分
「網路資訊所呈現的麥寮,是農業區、工業區。但我們發現,這幾年還有一個小小的關鍵字,叫做『玩具烏托邦』。六輕工業的重鎮之地,怎麼會跟玩具有關係?我們覺得很矛盾,也很好奇。」
來自政大的阮珮慈和陳文媛,分別就讀大二、大四,她們倆在社團認識,由於兩人都想要參與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台灣」計畫,遂一起組隊報名,共同展開15天在異鄉的蹲點生活。
本著「服務」的初心與「記錄台灣」的動機,文媛和珮慈選擇來到雲林,在麥仔簝文化協會蹲點,希望能在灰濛濛的工業陣地之外,發掘不一樣的麥寮色彩。當時為了蹲點查找資料時,文媛和珮慈發現,原來今年4月7日雲林麥寮六輕工業廠房曾發生氣爆;驚訝之餘,她們也發現自己對於台灣地方事務的關心不足,因此更加積極地投入行動,盼能為麥寮做些什麼。

「我們為自己取的團名叫做『麥寮一天十五小時』,意思是每天工作十五小時、睡九小時,沒想到每天除了走遍麥寮之外,還要剪一支影片、寫一篇部落格文章,不知不覺已經是麥寮一天二十四小時了。」珮慈笑著說。雖然蹲點的記錄工作繁重,但也因此能夠督促自己,將這些寶貴的蹲點經驗記錄下來。文媛也補充說:「雖然很累,但是很充實。短短的15天,我覺得我們就像觀光客一樣,來到麥寮享受好多的體驗。」
她們也提到,麥寮的鄉親其實很樸實熱情,有時候向不認識的阿嬤打聲招呼,麥寮阿嬤就會報以許多有趣的在地歷史、甚至是整個家族故事給兩位異地女孩。「麥寮的鄉親,尤其是阿公阿嬤們,其實很渴望跟外地人或年輕人有連結的機會。」文媛和珮慈有感而發地說。
在麥寮的這段日子,文媛和珮慈也跟著麥仔簝文化協會的夥伴深入探索在地風土;其中,最令她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金城大戲院」了
這座自1957年盛大開幕的老戲院,在「拱樂社歌劇團」拍攝第一部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後,見證了台語電影的流行與沒落;在歷史洪流下,「金城大戲院」經歷無數次的曲終人散,終在歇業超過50年後,成了斑駁荒蕪的麥寮地景。
「其實麥寮是一個擁有地方特色文化、古色古香的地方。可惜時間不夠多,否則『金城大戲院』是很棒的紀錄素材,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故事。」喜愛運用影像記錄的珮慈,與麥寮老戲院相見恨晚,只能寄託下一組蹲點的夥伴,把老戲院的故事說完。
而蹲點的時光除了走遍麥寮土地,文媛和珮慈也實際參與了協會的「玩具烏托邦」計畫。談到二手玩具之於麥寮的意義,她們也娓娓道來二手玩具的脈絡。
2015年,麥仔簝文化協會的吳眀宜理事長回到家鄉開設麥寮獨立書店,希望能藉由書店的影響力,引起在地人關注土地正義、居住正義、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因六輕而生產塑膠的麥寮,也能成為減少塑膠的環保基地,真正成為「塑起、塑滅」的所在。而「二手玩具」則是在這樣的環保訴求下,成為與孩子們溝通的媒介。「透過二手玩具募集、修整、再販售的過程,希望可以激發更多人思考產業、環境與塑膠的關係,這也是協會發起『玩具烏托邦』的理念。」文媛和珮慈說。

除了讓老舊玩具「復活」,麥仔簝文化協會也藉由「玩具烏托邦」發起市集或社區活動,推廣玩樂中探索學習、親子共玩的相關資源,也間接提供弱勢家庭更好的育樂場域,讓「二手玩具」在麥寮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你是環保小尖兵喔,要好好珍惜這個玩具。」每販售出一個二手玩具,文媛總是會溫暖地向小小客人說出這句話。作為蹲點夥伴的珮慈也十分欣賞這樣的做法;如此一來,孩子們會知道自己正在為環保盡一份微小而重要的力量。

透過自由書寫,拉近人們與環保的距離
除了跟著協會推廣二手玩具,兩個女孩也在麥寮的國高中校園裡,為國一至高一的孩子們提供有趣的暑輔課程。她們設計了一套教案,讓孩子們透過「自由書寫」,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原以為無拘無束的自由書寫,對於國、高中生而言很簡單。」珮慈分享道,在實際帶領課程後才發現,原來內觀自己的想法、放飛自我的想像,筆隨心想的書寫方式,對於僵固作文教育下的孩子而言並不容易,「自由是需要練習的」她說。
儘管如此,文媛和珮慈的暑輔課程仍相當成功。「起初有個孩子,對於課程內容總是敷衍應對,不過隨著課程緩緩推進,我們發現他愈來愈沈穩,也逐漸願意真誠地和我們對話,甚至問我們是否還能夠再來上課。」文媛欣慰地說。可見學員的成長,以及對課程的期待,就是給予她們最棒的回饋。

麥寮下一步,為土地與青春創造更多可能性
在文媛和珮慈的蹲點時光進入尾聲時,來自台灣師範大學的董舫妤及東吳大學的陳薇琳,正初來乍到。她們倆是今年夏天來到麥寮蹲點的第二組學生。在與蹲點「前輩」交接、與協會夥伴認識的過程中,舫妤和薇琳坦言每天的資訊量都很大,彷彿已可窺見接下來15天的挑戰。

延續高中社團時的革命情感,即便各自步入不同的大學,在大二的暑假,舫妤還是決定邀請薇琳作為蹲點計畫的最佳拍檔。喜愛與人互動的她們,憑藉著對於「服務」的熱誠,毅然決然地來到麥寮展開冒險。她們也分享了蹲點的初衷:「渴望跳出舒適圈、想要好好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希望能在服務中看見自己的價值⋯⋯」說著說著,眼神透露出熱切的光芒。

「其實會參加蹲點計畫的大學生,都是對土地很有愛的人。」第一組的文媛和珮慈異口同聲的說。在採訪這天的下午,她們即將離開麥寮,語氣中透露著不捨:「真的感謝這一切的發生。雖然蹲點結束了,我們還是想把這15天的紀錄好好完成;分享我們的學習,也讓更多人見證改變、擴散影響力,進而回饋自己的家鄉。」
在她們訴說離別之情時,第二組的舫妤和薇琳已經接棒蹲點的使命,帶著興奮與期待的心情,在這個暑假迎接未知卻必然豐盛的體驗。
更多關於大學生與麥寮的在地生活,等你來挖掘:麥寮一天15小時
「蹲點・台灣」計畫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自2009年起,每年暑假鼓勵大學生走出舒適圈,前進偏鄉蹲點15天,透過「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學生實際踩踏土地、傾聽在地聲音,除了發揮專長提供社區服務,也藉由文字與影像紀錄,傳承珍貴的台灣在地文化,帶給社會更多正面力量,啟動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