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看見達魯瑪克部落的浪漫——「我也好想鞦韆傳情啊!」

2019/08/16 ,

評論

廣編企劃

Photo Credit:蹲點・台灣/黃暐程、魏廷仲
廣編企劃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自屏東大學的暐程和廷仲,走進達魯瑪克部落蹲點15天,記錄魯凱族的鞦韆傳情。當未婚女青年站上鞦韆,僅靠手臂力量抓著繩子擺盪、展現力與美時,中意她的男人即可在鞦韆下迎接,並抱走她。

在2019「蹲點.台灣」計畫的支持下,來自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的黃暐程、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魏廷仲,走進達魯瑪克部落蹲點15天,進行在地文史記錄與彙整,並製作部落誌、數位聲音地圖,協助部落歲時祭儀活動。蹲點的時光匆匆,在第10天這日,兩個大男孩有幸躬逢其盛、見證魯凱族的鞦韆傳情,看見傳統原民習俗的活力與浪漫。


本文章內容由「蹲點・台灣」提供,原刊載於「蹲點‧台灣」學生日誌,經關鍵評論網廣編企劃編審。

今天是蹲點的第10天,但其實是來到達魯瑪克的第11天。前天因為颱風的關係,我們暫時從部落撤退回屏東防颱。本來以為會就此錯過最重要的「小米收穫祭暨鞦韆祭」,但或許是天公伯感受到我們強烈的「怨念」,於是天公作美,氣象局一下子就解除了颱風警報,且路徑逐漸偏離台灣,我們才得以順利的回到部落,並且參與這場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事。

自從確定要來部落後,我們就一直很期待今天的到來,加上前些日子我們跟著部落婦女以及女青年,看著她們練習祭典以及上山採藤,因此雖然我們並沒有全程跟著豐年祭,卻也參與了後期許多重要的活動。

03
Photo Credit:蹲點・台灣/黃暐程、魏廷仲

祭典當天究竟會是什麼模樣?我們不斷想著。會是眾人齊聲高歌搭配著整齊劃一的舞蹈?還是各種展現力、美與勇氣的儀式?一直到活動正式展開,我們才發現不只如此。

我們看到整個部落因為祭典而凝聚,在外地的長輩、青年與小孩都為了這一天回到部落,大家共同分享獵人們狩獵到的獵物,各區婦女們也各自準備了滿滿的佳餚與族人共食,即使我們無法靠近實際的祭典會場,也已經可以感受到無比巨大的震撼。原來這就是原住民文化啊!

鞦韆傳情盪高高,魯凱族少年、少女展現力與美的浪漫

今天,我們想要向大家介紹很特別的一項活動——鞦韆傳情。在第9天的蹲點日誌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女青年與婦女們上山採藤、男青年上山採竹的文化,這些藤和竹,是祭典中象徵神聖的「鞦韆」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02
Photo Credit:蹲點・台灣/黃暐程、魏廷仲

其實,鞦韆傳情是一項有點類似「求偶」的文化活動。據我們觀察到的資料,能夠具備資格站上「盪鞦韆」的人,只有「未婚的女青年」。女青年會在盪鞦韆的時候展現自己的力量,因為鞦韆上沒有任何安全措施,女青年必須用手臂的力量緊抓鞦韆。此外,也有「美」的展現,也就是在盪鞦韆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曼妙身材。

藉由慣性的原理,鞦韆會越盪越高,如果想繼續擺盪的話,就必須在最高點的時候勾起雙腳,反之則是不勾。此時,底下拉繩的男青年便知道「已經夠了」。

鞦韆照片_190807_0002
Photo Credit:蹲點・台灣/黃暐程、魏廷仲

在女青年結束盪鞦韆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是「害羞的」、「羞澀的」,便會用雙手把自己臉遮起來,而對該名女青年有意思的男生,則會到鞦韆底下迎接、雙手握拳,並且將女青年抱回休息區。其中,握拳的目的在於尊重對方——即不隨便觸摸女性的身體。而若是家中的長輩認為女青年尚未成熟或不適合談戀愛的話,則會由家族的哥哥或父親將女青年抱返原地。

以上就是整個鞦韆傳情的過程,看得真的是會讓人「心花怒放」呢!連廷仲都說他也很想上去盪一下,或是在下面接一個。只不過,上去盪的願望看來是永遠無法實現囉!

關於鞦韆傳情的第二天,以及更多達魯瑪克部落的在地生活:噠噠噠噠噠,達魯瑪克!

蹲點・台灣」計畫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自2009年起,每年暑假鼓勵大學生走出舒適圈,前進偏鄉蹲點15天,透過「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學生實際踩踏土地、傾聽在地聲音,除了發揮專長提供社區服務,也藉由文字與影像紀錄,傳承珍貴的台灣在地文化,帶給社會更多正面力量,啟動善的循環。


專題下則文章: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蹲點雲林麥寮,看見煙囪之外的美麗色彩


蹲低一點,看得更遠——「蹲點.台灣」紀實專題:

在台灣,有一群大學生選擇在暑假離開舒適圈,透過「蹲點・台灣」計畫前往某個部落、社區、偏鄉城鎮蹲點15日。他們運用所學記錄台灣的風土人情,與土地、在地居民達成雙向互動,寫下熱血無悔的青春日誌。始於蹲點之初的想像與熱情、截至旅程尾聲的收穫與衝擊,都是我們在這群學生身上獲得的禮物:蹲低一點,才能看得更遠。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