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都市到深山部落,絲彤與湘瑋在國境之南的高士部落展開20天的深入探索。在這趟旅程中,兩個台北女孩除了面臨真實的文化衝擊,也體驗到最如實的部落生活,更找到自我成長最珍貴的禮物。
在8月的第一天,來自政治大學的兩個異地女孩——絲彤、湘瑋,因「蹲點・台灣」計畫,而來到了位於屏東牡丹鄉的高士部落(Kuskus)。在這藏於海拔600公尺高的靜謐深山之中,除了保有「牡丹社事件」的歷史現場、日治時代的時光遺跡,更蘊含許多珍貴的傳統排灣族文化。

從城市到深山,真實的部落慢步調帶來文化衝擊
採訪這天,絲彤與湘瑋已經來到高士部落三週左右,而此刻外頭正下著滂沱大雨。「這是我第一次離家這麼久,又來到這麼遠的地方。」從小在台北念書長大的湘瑋,緩緩地說道。而同樣也是台北女孩的絲彤,接著坦言:
「原本以為部落每天都有新鮮事,像是有很多的祭典或是晚會,但是只要一下雨或颳颱風,所有的活動都會停擺。」
起初,因為絲彤看到學長參加「蹲點・台灣」計畫,在蹲點的過程中認識到很多人、體驗許多有趣的原住民文化,遂起心動念、邀請湘瑋一起組隊報名、走入部落,想為大二暑假創造不一樣的回憶。不料蹲點第二週,利奇馬颱風撲台,加上後續幾天的豪雨成災,讓高士部落不得不取消原本預定好的文化活動。這也使得原本滿心期待參與南排灣聯誼晚會、與青年一起農耕搭陷阱的女孩們,在受訪時難掩失落神情。

提到颱風過境,絲彤提及前幾日的採訪過程,「我們在部落的永久屋採訪到一位長輩,她說每到8月8日這天或颱風季時,她都會很恐慌害怕,擔心女兒回不來了。」十年前的「八八風災」讓部落留下了無盡的創傷與陰影,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意外插曲,反而讓學生在蹲點中更深刻地體驗到了部落的生活困境與不便。
因為位居深山,高士部落距離最近的恆春市區仍需要約30分鐘的車程,物資運送實屬不易,若遇到大雨來臨的日子,部落必定停水,無法洗菜煮飯的情況下,索性餐餐以泡麵果腹,只求簡單、方便就好。這些情景對當地居民來說司空見慣,而兩位學生除了將這樣的狀況記錄在蹲點日誌裡,無非也希望能完成此行目的:提出解決方案,協助社區未來的發展。
由於在過去「蹲點‧台灣」的計畫中,僅憑兩位蹲點學生自行觀察出社區的需要,再加以設計、執行服務方案,除了缺乏經驗、可能會有盲點以外,更可惜的是這樣有意義的服務內容,隨著學生離開、無人接棒,也就只能劃下句點。
因此,「蹲點‧台灣」自去年開始與「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合作,邀請業界設計師(引導師)加入蹲點計畫,協助學生擴展視野、從多種角度參與部落生活,進而突破盲點、看見社區真正的需要,最後再落實成具體有效的服務。此外,引導師也會幫助在地社區反思自身需求,一起探索出一個可以在地生根的計畫。

看見真正的問題才能找出可能性,引導師將「設計思考」注入古老部落
高士部落便是今年「蹲點‧台灣」與設計師合作的三個社區之一。阿夢與詠新做為高士部落的蹲點引導師,在兩個女孩確定前往部落蹲點之始,就已經透過網路群組密切討論,引導她們觀察、省思、體驗部落生活,並提供相關參考案例讓學生研究,幫助她們完成蹲點的提案工作。而絲彤與湘瑋也在蹲點初期,就提出想透過影像作品來保留、宣傳部落文化的想法,並於蹲點期間拍攝了一支小米釀的製作過程影片。
「一直以來,我們跟學生透過不斷的討論、修正,就是希望引導她們先主動嘗試發現問題,接著才有機會思考解決方案。特別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問題已經是一個表象的結果,我們並沒有看見問題背後真正的脈絡與成因。」引導師阿夢說。
有著社工背景的引導師詠新,善於透過傾聽學生的反思回饋,再進一步引導她們創造出不一樣的體驗,她也補充說道:
「都市長大的學生來到深山部落,肯定會有很大的文化衝擊;而我們要做的,是不讓這樣的衝擊演變成文化偏見與批判。」
引導師從計畫初始、實際蹲點、到最後成果發表一系列過程中,皆在旁指引學生主動參與、觀察,幫助她們發掘出與部落之間更深入的體悟。
「我們建議學生放下『必須要做出點什麼』的執著,先好好觀察這個地方、這裡的人事物。同時也鼓勵她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跟部落建立連結。先好好體會,才會有好的提案、好的發生。」
當問起絲彤與湘瑋對於引導師的加入有何心得時,兩人不約而同地想表達感激之意:「引導師教會我們,看見一個現象並不代表什麼,能看見現象背後的主因、或其背後所隱含的議題才更為重要。」
學生、引導師、部落建立協作機制,思考如何讓部落青年「回家」
儘管因為天氣因素,為蹲點過程增添了不少變數,她們仍參與到了屏東各部落原住民的收穫祭,與部落青年們一同穿上族服、跳著族舞的步伐,感受質樸熱情的文化盛會;也在文健站與部落耆老、長輩互動,並投入部落工作坊與青年一起學習髮簪、頭飾等手做古老工藝。

到了成果發表會這天,兩位學生與部落居民、引導師圍成一桌,侃侃而談她們蹲點期間的所見所聞,也趁此機會開口表達她們對部落青年嘉柔、慧萍、李凌的感謝心聲。
另一方面,部落代表也對這次的蹲點計劃表達了不少感想與回饋。其中,接待過許多屆蹲點學生的協會督導美惠姐提出:「想透過學生的觀點,看看是否有新的做法能增加青年的文化認同感。」她認為,「青年返鄉」不該淪為一個口號或新聞標題,而是該探討部落本身如何「讓青年想回家」。

在發表會現場,引導師也居中協調、討論,跟學生一同提出將原先計畫的影像記錄服務,改為思考「如何凝聚部落青年認同感」,進而為青年創造一條回家的路。學生也將持續蒐集素材到10月中旬,並與設計師討論、產出實體成果,包括影像記錄作品和提升部落認同的解決方案。
「踏出舒適圈去看、去聽、去記錄,是我們所跨出的一步。在這個過程中,部落可以聽見我們從部落得到的各種想法,我們也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中去反思:我們能做的是什麼、沒做到的又是什麼。」湘瑋和絲彤說。
事實上,近年來高士部落社區協會的工作正陸續交棒給部落青年,今年擔任蹲點計畫窗口的嘉柔已返鄉四年左右,而李凌更是從9年前便致力於推動部落發展,現在也擔任青年會會長一職;做為蹲點學生,絲彤與湘瑋著實觀察到部落青年對於家鄉始終有著難以抹滅的使命感,只是該如何擴散這種部落認同感以及文化影響力?這就有待絲彤與湘瑋更深入的體察、省思,並發揮創意了。
在學生、引導師、部落的三方合作下,蹲點的影響力再也不侷限於短暫的20天時光,服務計畫也不會因為學生離開就戛然而止,而是將交棒社區,讓改變的力量持續下去。

從都市到深山部落,絲彤與湘瑋確實面臨了文化衝擊,也看見現實的部落生活充滿許多不得已。但是在引導師的悉心指導與部落的關照下,兩個女孩仍秉持著蹲點的初衷,以及為暑假創造回憶的承諾,而在這趟冒險之旅中有了成長與轉變。
無論天氣雨或晴、與什麼樣的人結緣,她們都願意感謝這一切,並且向這些珍貴美好的發生說:「Masalu!」(意即排灣族語的「謝謝」)

更多關於大學生與高士部落的在地生活,等你來挖掘:高士部落數星星
「蹲點・台灣」計畫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自2009年起,每年暑假鼓勵大學生走出舒適圈,前進偏鄉蹲點15天,透過「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學生實際踩踏土地、傾聽在地聲音,除了發揮專長提供社區服務,也藉由文字與影像紀錄,傳承珍貴的台灣在地文化,帶給社會更多正面力量,啟動善的循環。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