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911事件20週年

【911事件20週年】若小布希沒有進攻伊拉克,今日在喀布爾的悲劇原是可以避免的

2021/09/10 ,

評論

許劍虹(Samuel Hui)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許劍虹(Samuel Hui)

許劍虹(Samuel Hui)

許劍虹,1984年出生於德州達拉斯,自幼在台灣長大。初中後返回美國接受中學到大學的教育,並取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的歷史系學位。回台灣後,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攻讀碩士。 曾經擔任《兵器戰術圖解》、《英文旺報》以及《中時電子報》的文字編輯,目前兼任《航空最前線》與《世界民航雜誌》的採訪編輯。多年來研究軍事歷史,已經出版兩本個人著作,分別為《飛行傭兵:中華民國空軍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與《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九一一事件後,懷抱復仇之心的美軍出兵阿富汗,成功推翻了塔利班政府。成立了親美政權後,小布希做出了讓人跌破眼鏡的選擇,到中東開啟了一場全新的戰爭。

美軍在8月31日完成從阿富汗的撤軍,為在中亞長達20年的軍事行動畫下句點,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有追蹤筆者文章的讀者們,都知道我喜歡寫戰爭的故事,從對日抗戰寫到太平洋戰爭,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寫到國共內戰,接著又是韓戰與越戰。不過上面的這些戰爭,無論筆者寫得有多好,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發生在筆者出生以前。

波灣戰爭雖然發生在筆者出生以後,但當時我還只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除了買些F-15的模型小飛機外,對發生在十萬八千里遠的中東局勢一無所知。但是九一一事件就不一樣了,當時的筆者已經回到美國就學,而且是高中11年級(編按:約為台灣的高二)的學生,而且還對兩岸與世界政治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與小學時代的波灣戰爭比較起來,感受就十分的不一樣。

當然,這不是筆者在進入高中以後,第一次遇到的戰爭狀態。比如1998年針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空襲行動,還有1999年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轟炸畫面,都曾經被筆者的管弦樂隊老師播放在教室裡的電視機上。接著又發生北京駐貝爾格勒大使館,在1999年5月7日遭美國空軍B-2轟炸機誤炸,還有2001年4月1日發生在南海的美「中」撞機事件等事件。

這些事情都讓年輕的筆者感受到,世界並沒有自己想像的和平,而且我們的高中歷史老師貝克維斯(Oliver Beckwith),也在教室裡與我們反覆探討,給學生們帶來了許多腦力激盪。然而九一一事件帶來的衝擊,卻遠比上面幾起轟炸或者衝突還要巨大。筆者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星期二的早上,我正在上拉佛(Love)老師的數學課,突然警報聲大響,所有學生都被要求留在教室不得外出。

從拉佛老師口中,我得知紐約世貿中心遭到撞擊的消息,接著又聽到五角大廈跟白宮空域也出現了狀況。我在警報解除後,又到保健室與護士阿姨談了這件事情,談了被派到空中攔截這些被劫持客機的美國空軍飛行員,究竟該不該把無辜的乘客與恐怖份子一起打下來的問題。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筆者正式成為了美國的反恐戰爭世代,人生軌跡也就此不一樣了。

RTRPQZU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阿富汗戰爭失敗的源頭

九一一事變後,筆者確實曾經一度有從軍報國的打算,希望能到阿富汗狠狠教訓那些敢招惹美國的恐怖份子。除了體能不合格外,另外還有一個重大的原因讓筆者打消了參加「持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的念頭,那就是當年的筆者對美國與穆斯林世界的問題完全不熟悉,甚至連蓋達組織還有塔利班等美軍交手的對象是什麼都不知道。

與其到募兵中心丟人現眼,倒不如好好把相關的歷史與政治發展搞明白,或許更能幫助美國與中華民國等自由世界國家解決恐怖主義的問題。雖然在九一一事件以前,我就已經是一個軍事迷了,但是如果沒有九一一事件的爆發,可能就不會有後來進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乃至於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讀書的自己。

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尤其是閱讀了普立茲獎得主柯爾(Steve Coll)的大作《幽靈戰爭:中央情報局、阿富汗與賓拉登密史,從蘇聯入侵到九一一事件》(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from the Soviet Invasion to September 10, 2001),還有觀看湯姆・漢克斯(Tome Hanks)電影《蓋世奇才》(Charlie Wilson’s War)後,總算是有了清晰的看法。

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並不是起因於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支援了聖戰士(Mujahideen)。許多不瞭解穆斯林世界運作的人,以二分法的態度看待聖戰士抵抗蘇聯紅軍的歷史,把所有接受美國支持的聖戰士都視為賓拉登的同路人,其實是錯誤的。事實上當時抵抗蘇聯入侵的聖戰士當中,就存在著至少七種不同的派系,而且彼此之間還高度對立。

為了抗擊頭號敵人蘇聯,美國與中共透過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像上述七股聖戰士輸入資金與武器。這七股勢力在蘇聯撤軍後,有些走上了反對美國的道路,有些則仍堅持與西方維持友好關係。美國所犯的第一個重大錯誤,是沒有在90年代的阿富汗內戰中,力挺與美國關係友好的塔吉克族領袖,外號「潘傑希爾之獅」(Lion of Panjshir)的馬蘇德(Ahmad Shah Massoud)。

AP_09031801758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被阿富汗戰士簇擁的傳奇英雄馬蘇德(照片居中者)

失去一統阿富汗江山的機會

美國為什麼沒有力挺馬蘇德?這個問題與阿富汗特殊的人口分布有密切關係。雖然美國對馬蘇德的好感確實大於其他的阿富汗本土反抗軍,但是馬蘇德所代表的塔吉克族人口只占阿富汗總人口的27%。南方的普什圖人雖然只占總人口的42%,距離過半還有一些距離,卻是阿富汗人口數最多的單一族群,光從民族自決的角度來看就已經是美國所不能忽視的力量。

更何況普什圖是鄰國巴基斯坦的第二大族群,而巴基斯坦又是美國援助阿富汗反抗軍的重要渠道,導致多數來自美國和中共的金錢、武器落入普什圖族領袖希克馬蒂亞爾(Gulbuddin Hekmatyar)手中。不幸的是,希克馬蒂亞爾在蘇聯撤離阿富汗後立場轉向反美,並與塔利班相互勾結,試圖打造一個普什圖人主導的阿富汗。

然而在1979年到1988年抵抗蘇聯的戰爭中,希克馬蒂亞爾的表現卻遠遠不及馬蘇德,他唯一熱衷的事是運用從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手中取得的武器屠殺其他的阿富汗反抗軍。希克馬蒂亞爾能得到美英大力援助的原因,與他打死多少蘇聯紅軍,擊落多少Mi-24武裝直升機無關,與他普什圖族人的身份,還有巴基斯坦政府的偏袒比較有關。

所以如果在蘇聯被驅逐之後,美國政府能聽取威爾森(Charlie Wilson)眾議員的建議,協助如馬蘇德這樣具有威望的領袖上台執政,大力投資阿富汗的基礎建設,就能夠避免這個中亞國家成為恐怖主義溫床。然而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不再關心阿富汗事務,讓本來共同抗擊蘇聯的7個派系大打出手,為塔利班在1996年的上台鋪平道路。

後來希克馬蒂亞爾,也與立場比他更激進的塔利班領袖歐瑪(Mullah Omar)分道揚鑣,但是他在普什圖族群中受歡迎的程度仍比不上塔利班。歐瑪事實上也不把希克馬蒂亞爾放在眼裡,而是接受賓拉登的建議,在2001年9月9日,即九一一事件爆發前的兩天成功刺殺了馬蘇德。這個在20年前看似沒有什麼重大影響的決定,卻為塔利班在20年後的復辟埋下了火種。

RTX74LC5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普什圖族領袖希克馬蒂亞爾

是要獵殺賓拉登還是建設阿富汗?

九一一事件後,懷抱復仇之心的美軍出兵阿富汗,以B-52轟炸機協助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炸出一條血路,成功推翻了塔利班政府。只是在馬蘇德被刺殺後,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將阿富汗境內的不同族群團結起來,一同建設新的國家。馬蘇德的副手杜斯塔姆(Abdul Rashid Dostum),雖然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卻也有一段令多數阿富汗人所不齒的過去。

原來在抵抗蘇聯入侵的戰爭中,烏茲別克裔的杜斯塔姆加入了蘇聯扶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指揮名為阿富汗民主軍的「偽軍」鎮壓聖戰士。等到蘇聯撤離阿富汗以後,掌握45000人兵力的杜斯塔姆成為一方之霸,並在納吉布拉(Mohammed Najibullah Ahmadzai)、馬蘇德以及希克馬蒂亞爾等三大內戰勢力中左右搖擺。

雖然就如電影《12猛漢》(12 Strong)所演,杜斯塔姆與美軍合作推翻了塔利班,但是身為少數族裔的他沒有足夠的威望領導阿富汗。希克馬蒂亞雖然與歐瑪分道揚鑣,卻又開展了屬於自己的普什圖人反美運動。美國基於普什圖人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的事實,還是選擇了反對塔利班卻不反美的普什圖人卡爾扎伊(Hāmid Karzai)為主要的合作對象。

杜斯塔姆放下成見,以國防部副部長還有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身份加入卡爾扎伊的政府,並由馬蘇德的弟弟齊亞(Ahmad Zia Massoud)擔任副總統,建立代表全體阿富汗人的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了親美政權後,美國政府的下一步應該是從獵殺賓拉登、參與阿富汗的國家建設之中選擇一條做為接下來的頭號戰略目標,或者是兩個目標一起執行。

結果小布希(George W. Bush)做出了讓人跌破眼鏡的選擇,這個選擇既不是優先獵殺賓拉登,也不是優先協助阿富汗政府建設國家,而是另外到中東開啟了一場全新的戰爭,就是我們後來所知道的「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假若小布希政府當年沒有犯下此一重大錯誤,今日發生在喀布爾機場的悲劇同樣是可以避免的。

AP_900824120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裡子與面子全輸的戰爭

比起獲得國際社會與國內民眾支持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讓美國面子與裡子全輸的戰爭。首先對伊拉克的入侵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因此美國沒有辦法如在阿富汗戰爭一般,號召盟友成立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一起介入伊拉克。願意與美國一起行動的國家,只有英國、澳洲、波蘭、義大利以及荷蘭。

其次是小布希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是指控伊拉克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打算向蓋達組織提供這批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來進攻美國。然而在美軍出兵推翻海珊後,卻沒有找到任何海珊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令美國在國際社會上顏面盡失。美國以莫須有的理由入侵伊拉克,令「伊拉克自由行動」的正當性蕩然無存。

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就以保護弱小國家抵禦強權入侵的自由世界領袖自居,然而奉行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的小布希總統卻一意孤行,導致此一美好的形象在進入21世紀之初就全面破功。我們不能否認,海珊確實是一個死不足惜的殺人魔,小布希對伊拉克的入侵也確實是有著把伊拉克建設成民主國家的理想主義精神。

然而海珊被推翻是被推翻了,但是伊拉克局勢複雜的程度卻絲毫不輸給阿富汗。那裡有追隨海珊的遜尼派、伊朗在背後支持的什葉派還有希望能脫離伊拉克獨立建國的庫德族。三個派系相互對立,很快就大打出手,除了在美國支持下獲得自治地位的庫德族外,什葉派與遜尼派都出現了與美軍直接交火的激進武裝團體。

蓋達組織也趁機把勢力伸展到了伊拉克,成立了由札卡維(Abū Muṣʻab Zarqāwī)領導的蓋達組織伊拉克分部,以極端血腥殘暴的作戰手段令美軍疲於奔命。由於美國把大量的軍事資源都轉移到了中東,忽視了穩定阿富汗的作戰需求,本來被打到山溝裡的塔利班又捲土重來,對阿富汗親美政府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AP_2123659560246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伊斯蘭國的崛起

10年前的2011年,是全球反恐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伊拉克的局勢也隨著美軍推動「覺醒運動」(Sunni Awakening),成功號召遜尼派民兵與伊拉克政府合作對抗蓋達組織的關係穩定了下來。於是歐巴馬(Barrack Obama)總統在2011年12月18日從伊拉克撤軍,結束了不受歡迎的「伊拉克自由行動」。

本來歐巴馬總統可以集中資源,協助阿富汗政府瓦解塔利班,可沒想到伊拉克的什葉派政府卻在美軍撤離後,立即打壓起遜尼派來。與此同時,敘利亞內戰爆發,統治大馬士革的什葉派獨裁者阿塞德(Bashar al-Assad)遭到遜尼派反抗軍的嚴厲挑戰。前面提到的蓋達組織伊拉克分部,也趁機將勢力發展到敘利亞境內,並成為眾多遜尼派反抗軍當中最具戰鬥力的一支。

到了2014年,蓋達組織伊拉克分部在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領導下崛起,成為領土範圍橫跨伊拉克與敘利亞邊境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美國不得不對伊斯蘭國的崛起做出反應,發起「堅定決心行動」(Operation Inherent Resolve),為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庫德族武裝提供空中支援,又一次將本來可以集中在阿富汗的資源轉移到伊拉克。

最糟糕的是,部份塔利班份子受到伊斯蘭國在中東崛起的激勵,轉而脫離塔利班的指揮,突變為所謂的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lamic State Khorasan Province)組織。伊斯蘭國在阿富汗打塔利班也打美軍,給美軍帶來更多的壓力。不過庫德族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成功,卻給了駐阿富汗美軍錯誤的自信,也讓歐巴馬總統誤以為阿富汗國民軍具備和庫德族一樣的獨立作戰能力。

於是在2015年,歐巴馬總統又宣布「持久自由行動」結束,並以「自由哨兵行動」(Operation Freedom's Sentinel)取而代之。美軍不再是與塔利班或者伊斯蘭國直接作戰的主力,而是設法將阿富汗國民軍訓練成一支能獨當一面的武裝。「自由哨兵行動」與「堅定決心行動」性質相當,美國除了訓練諮詢外,只負責向阿富汗國民軍提供空中支援。

a6k15c50zb5buqrkjbwyxxpyv8st59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支持阿富汗政府軍的民兵

俄中伊三強的介入

在美國與北約的空中攻勢下,伊斯蘭國在伊拉克、敘利亞與阿富汗的攻勢逐漸緩和了下來。伊拉克政府軍、伊拉克庫德族組成的自由鬥士(Peshmerga)以及敘利亞庫德族組成的敘利亞民主軍(Syrian Democratic Forces),分別向摩蘇爾與拉卡等兩大伊斯蘭國的據點發起反攻。俄羅斯與伊朗則強化了對敘利亞內戰干預的程度,協助什葉派政權清剿其他的遜尼派反對勢力。

隨著美俄雙方鬥爭的態勢越演越烈,普亭(Vladimir Putin)總統對阿富汗的關注也越來越高。本來與塔利班相互為敵的俄羅斯,從「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角度出發,最晚從2016年起就向塔利班提供援助。中共打從九一一事件以來就是美國反恐戰爭的受益者,不只爭取到了長達20年「韜光養晦」的時間,還利用美軍與塔利班、伊斯蘭國打仗的天賜良機大幅投資阿富汗的礦產、稀土。

只是如我們所知道的,美國在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與中共的關係也迅速惡化。於是中共在俄羅斯的邀請下,從原本只與阿富汗政府打交道轉變為開始向塔利班提供支持。川普之所以在2020年2月29日與塔利班達成美軍撤出阿富汗的協議,除了他本身就主張美國應該撤軍之外,勢必有相當大的部份是來自莫斯科與北京的壓力。

外加阿富汗境內,還有比塔利班更極端激進的伊斯蘭國組織存在,或許讓川普產生了把爛攤子丟給俄羅斯、中共還有伊朗處理的想法,才做出了向塔利班妥協的決定。當然按照川普與拜登(Joe Biden)原本的設想,是希望讓喀布爾政府與塔利班經由政治協商之後,成立一個世俗化的聯合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對抗伊斯蘭國的威脅。

可沒想到阿富汗國防軍,雖然從美軍手中接獲了大批武器,面對塔利班的攻勢卻兵敗如山倒。這確實是美國政府與軍方的巨大失算,也導致了這次的撤退如此難看。相比起鎮定的俄羅斯與中共,美國與北約盟國的倉皇撤退,確實讓莫斯科與北京找到了消遣華府的機會。要說美國在這次的大失敗中,沒有給盟邦帶來信心上的危機,同樣也是騙人的。

RTXG1L0T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為誰忙碌為誰忙?

回顧20年來的反恐戰爭,如果美國從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獵殺賓拉登與摧毀蓋達組織上,美軍在2011年就已經順利達成目標了。如果沒有中間又在伊拉克另覓戰場,或許美軍勝利歸來的時間還不需要等到2011年。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當年的小布希總統處理穆斯林世界的問題有多麼失敗,讓美國在不該輸掉的阿富汗戰爭中鎩羽而歸。

倒是一開始沒有出兵正當性的伊拉克,在從伊斯蘭國手中收復摩蘇爾以後整個局勢穩定了下來,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當中的成功典範。不幸的是,伊拉克政府現在由親伊朗的什葉派掌權,相信完全倒向伊朗是時間上的問題。過去海珊在伊拉克掌權,雖然反美程度與伊朗不相上下,卻仍能代表遜尼派與什葉派維持一個恐怖平衡。

美國推翻遜尼派的海珊,又消滅了遜尼派的伊斯蘭國,造成的結果就是伊朗完全掌握住伊拉克,成為足以在波斯灣上與沙烏地阿拉伯抗衡的最大勢力。換言之,無論是「伊拉克自由行動」還是「堅定決心行動」,最後的受益者都是德黑蘭當局。隨著美軍從阿富汗撤退,俄羅斯已經成為中亞國家的共主,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扮演中東不同勢力之間的協調者。

對於中共而言,最大的成就則是得到了塔利班這樣一個盟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共是依賴美軍對塔利班的空襲來維持邊疆地區的安全,因為美國空軍在炸射塔利班的同時,也會攻擊接受塔利班庇護的疆獨激進份子。如今雖然美國撤出阿富汗,北京仍能透過與塔利班的直接合作,免除疆獨激進團體對中國西北地區的滲透。

由於塔利班長期接受巴基斯坦支援,且巴基斯坦又是中共俗稱「巴鐵」的頭號盟友,如果北京與伊斯蘭馬巴德合作,幫助塔利班穩定政局,進而走向世俗化的「改革開放」道路,不只對一帶一路的推行大有幫助,還能向國際社會宣告「中國模式」的輸出成功。如果更多的開發中國家,更願以中共而非美國的制度為學習榜樣,那麼中共同樣將成為這次美軍撤兵的最大受益者。

240715312_4492333807453275_4365413574799
Photo Credit: 《航空最前線》雜誌
巴基斯坦與中共聯合研發的JF-17戰鬥機「梟龍」

該如何亡羊補牢?

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看起來美國好像是輸到了谷底,完全沒有翻身的餘地。甚至還有許多人拿美國1975年在越南的失敗,與今天美國在阿富汗戰爭的失敗來嘲笑美國,可事實卻沒有這些人想得那麼簡單。因為美國雖然沒有幫助南越擊退北越的攻勢,卻在北越統一南越以後爭取到中共成為美國的盟友,並狠狠教訓了統一後的越南共產黨政權。

所以接下來要怎麼玩,同樣還要看局勢會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還有美國會採取什麼樣的外交路線。美國過去20年對阿富汗的投資,並不是完全沒有結果的。阿富汗人民在享受到民主與開放帶來的風氣以後,就不可能走回頭路去接受塔利班過往封建愚昧的統治。塔利班在奪下喀布爾後,立即遭到重新崛起的北方聯盟狠狠反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筆者認為,支持北方聯盟抵抗塔利班的,應該是以俄羅斯、塔吉克還有烏茲別克為代表的幾個中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甚至可能還包括在印度與俄羅斯之間左右搖擺的印度。這些國家之所以幫助北方聯盟,顯然是因為塔利班的背後有巴基斯坦支持,巴基斯坦的背後又有中共支持。如果不加以遏阻,中共將透過巴基斯坦與塔利班之手掌握住整個中亞。

然而北方聯盟雖然順利抵抗,卻仍然輸給背後有巴基斯坦提供空中支援的塔利班,導致「阿富汗的台灣」,也就是潘杰希爾在9月6日淪陷。根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報導,此次巴基斯坦空軍出動的極有可能是與中共聯合研發的JF-17戰鬥機,也就是大陸方面所稱呼的「梟龍」。可見北京雖然沒有直接干預阿富汗內戰,但在幕後扮演的角色十分關鍵。

塔利班雖取得表面上的勝利,可伊斯蘭國的威脅仍在,且俄羅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在中亞的傳統勢力範圍。所以即便在美國撤軍的情況下,中亞地區仍不會穩定,塔利班的統治將持續受到挑戰。20年來的民主教育,其實已經開花結果,阿富汗內部追求自由的聲音仍然巨大。美國應持續關注中亞局勢的未來發展,持續聲援年輕一代阿富汗人對民主的追求,期待下一個20年會出現全新的變化。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911事件20週年】小布希替美國20年來的中東政策,定下「路徑依賴」的反恐宿命



911事件20週年:

2001年9月11日,各位還記得那天在做什麼嗎?當天上午,蓋達組織脅持兩架飛機撞向紐約雙子星大樓、一架衝往五角大廈,另一架則墜毀賓州,就是造成2996人死亡的「911事件」。當時的白宮幕僚長卡德,在鏡頭前通知參加小學生活動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意外成為歷史性的一幕。卡德事後的回憶,就是20年後的今天,許多美國人的心聲:「那天的每一分鐘,我都還記得。」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