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911事件20週年

【911事件20週年】中東的美國時代(上):「異教徒」到阿拉伯世界推廣「世俗化」,八大矛盾全面引爆

2021/09/10 ,

評論

黎蝸藤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黎蝸藤

黎蝸藤

旅美歷史學者,哲學博士,近年專注東海南海歷史與國際法、美國政治外交、以及東亞國際關係。部落格:http://lwt2017.blogspot.tw/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在中東的深度介入(表現為駐軍和巴以和解),加上美國身為基督教「異教徒」,又一直推動「世俗化」,激起區内以伊斯蘭神權為宗旨的反美勢力對美國的仇視。

在911事件20週年前夕,美軍結束20年的阿富汗戰爭,從阿富汗撤兵。此事件標志著「中東的美國時代」的終結。

嚴格地說,阿富汗在地理劃分上更應屬於中亞或南亞,而不是中東。嚴格意義上的中東是從伊朗到埃及,從阿拉伯半島到土耳其的伊斯蘭世界。可是由於阿富汗是東西線(中東-中國)和南北線(中亞-印巴)的十字路口,緊靠中東的伊朗,同信仰伊斯蘭教,故有時也被歸入「大中東」之列。

實際上,當人們討論中東局勢時,也經常跳出「小中東」,而把中東的外圍地區包括進去。當「大中東」成為討論對象的時,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的伊斯蘭世界)、東非(紅海沿岸和索馬利亞半島)、高加索地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甚至中亞和南亞(中亞五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會包括在內。

中東政局錯綜複雜,既有大量內在矛盾,也有外圍大國勢力,各種矛盾和勢力互相交織在一起,是國際政治最複雜的地區。近代以來,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主宰中東,但美國在從海灣戰爭算起的過去30年裡面,是最接近這個主宰地位的國家。

中東本土的八大矛盾

中東本土矛盾大致上有八大矛盾:

第一,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

從二戰後開始,以色列建國開始,它就是中東最突出的矛盾。這種矛盾一直持續到90年代後期開始才逐漸退居次位。這主要是美國把推動巴以和平進程,作為美國主導中東的核心議程,雖然尚未成功,但也有效地緩和雙方局勢。

第二,伊斯蘭與異教徒(猶太教、基督教)之間的矛盾

巴以矛盾這一個問題其實包括兩種矛盾,它固然有以色列「侵占阿拉伯人土地」的民族矛盾成分;但同樣有宗教矛盾,即伊斯蘭教和異教徒之間的矛盾。後來伊朗取代了阿拉伯國家成為以色列最大的敵人,就是這種矛盾的體現。而阿拉伯人反美思潮,這種矛盾的因素也有重要地位。

第三,伊斯蘭國家之間的教派矛盾,特別是遜尼派與什葉派的衝突

在中東遜尼派佔多數,但並非壓倒性優勢。1970年代末,伊朗建立起神權國家後,不但美伊反目,遜尼什葉兩派的衝突也越加嚴重。1980年代,本質是教派矛盾的兩伊戰爭持續了將近一個十年。

第四,神權與世俗的矛盾

中東的神權國家嚴格來說只有伊朗一個,屬於什葉派。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一度宣佈成立的伊斯蘭國(ISIS)也是神權國家,宗旨就是成立現代「哈里發」。與伊朗不同,他們是遜尼派的神權國家。有神權國家,當然也有沒有能奪得政權的組織:黎巴嫩的真主黨則屬於什葉派的神權組織。哈瑪斯和蓋達組織及「穆斯林兄弟會」,則屬遜尼派的神權組織。

完全的世俗國家則分為兩類:軍事強人的世俗政權,如海珊(Saddam Hussein)時期的伊拉克、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時期的埃及、格達費(Muammar Gaddafi)時期的利比亞等,與民主的世俗政權(土耳其)。

至於阿拉伯半島上的世襲的王國(酋長國)則介乎兩者之閒:他們是傳統的遜尼派宗教國家,宗教在國家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世俗酋長統治國家。

第五,民主與專制的矛盾

在世俗國家內部有民主和專制的矛盾。無論軍事強人政權還是酋長國家政權都稱不上是民主國家。他們的人民有爭取民主的意願,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六,民族矛盾

除了猶太人外,中東有四大民族,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庫德人。算上「大中東」,涉及的民族更多。在「小中東」,最特出的民族矛盾就是希望獨立建國的庫德人與土耳其、伊拉克及敘利亞之間的衝突。

第七,阿拉伯國家內部之間爭老大的矛盾

阿拉伯人不但是中東第一大民族,而且分佈在多個國家。它們之間存在爭奪領導地位的矛盾。伊拉克(海珊時代)、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格達費時代)甚至現在的卡達都有這種欲望。有的人不但想爭老大,還想一統阿拉伯世界。

第八,恐怖主義與反恐的矛盾

值得指出的是,恐怖主義並非真正的「主義」,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主義」:很少人會專門為搞恐怖活動而搞恐怖活動,而是有不同的目的,就是以上六組矛盾的任意一種或數種。

RTXLS9E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美國在中東的獨大

中東的傳統「外來勢力」是英國法國和俄羅斯(蘇聯),一戰之前還有德國。美國勢力進入中東是二戰後的事。

美國在中東主要依靠三個支點。首先,在1950年代,土耳其加入美國主導的北約,成為美國進入中東和抵抗蘇聯南下的橋頭堡。其次,美國從1960年代開始,從以往更親阿拉伯的立場轉變,以「道義責任」為理由支持以色列,不斷打造「美以特殊關係」,此舉讓美國得以主導以阿和解。

最後,1970年代,美國和海灣國家的老大(也是中東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達成「石油美元」的協議,即沙烏地同意使用美元為唯一的石油結算貨幣,美國向沙烏地提供軍事保護。此舉不但大幅穩定了石油這種最重要的能源的供應和價格,也讓美元在與黃金脫鉤後繼續成為世界貨幣。

美國也憑著同時成為以色列、土耳其和海灣國家的盟國,從而得以主導中東政治。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在中東的政策一直是現實主義的,並沒有太多的政治理念的要求。某個國家的民主與否並非美國在中東外交的首要考慮。但這不等於美國沒有對中東進行軟實力輸出,只是在中東,美國強調的是推動「世俗化」而不是民主化。

阿富汗和伊朗在70年代都是王國,它們都成為美國的朋友,正因它們當時都在推廣開明的「世俗化」。正如在網上常見的三個阿富汗婦女穿著短裙上街的照片,正是當時阿富汗世俗化的體現。在兩伊戰爭中,美國站在伊拉克的一邊,除了伊朗革命後成立神權政府與美國交惡之外,也有伊拉克是一個世俗政府的原因。

90年代初蘇聯垮臺,美國一國在世界獨大,也開始了中東的美國時代。在這30年來,中東的幾大矛盾相繼唱主角。可想而知,美國和區內反美勢力的矛盾也與中東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

最早激化的是「第七類」阿拉伯國家內部的矛盾。伊拉克軍事強人海珊因悍然侵略科威特,開始「統一阿拉伯」的夢想。美國率領盟軍在海灣戰爭中迅速擊敗海珊。這是美國軍隊第一次親自下場參與中東的戰爭,美國也在中東的心臟海灣地區,第一次直接建立軍事基地(此前只在土耳其有基地)。

在海灣戰爭後,「第六類」民族矛盾開始上升。90年代,美國扶持伊拉克境內的庫德人成立自治政府,進一步打擊海珊。

但在90年代,最重要的議程還是「第一類」矛盾,即以巴和平談判。在70、80年代,美國推動的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和解(特別是以色列和埃及),以巴衝突從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衝突,轉變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武裝之間的衝突。

90年代,美國進一步推動巴以和解,奧斯陸和平進程讓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首領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雙雙獲諾貝爾和平獎。可惜由於種種原因,直到今天和平尚未完成。

美國在中東的深度介入(表現為駐軍和巴以和解),加上美國身為基督教「異教徒」(第二類矛盾),又一直推動「世俗化」(第四類矛盾),激起區內以伊斯蘭神權為宗旨的反美勢力對美國的仇視。

他們當然無法與美國抗衡,唯有使出恐怖主義這招。

這時,中東的外圍阿富汗又被塔利班控制,建立遜尼派的神權政權,還願意以「主權」為擋箭牌,招攬恐怖主義組織。於是遜尼派恐怖主義組織紛紛到阿富汗安營扎寨。這正是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在2011年發動911攻擊的大背景。

阿富汗戰爭對中東的影響

美國在受襲擊後理所當然地怒不可遏。小布希(George W. Bush)講話,要求每個地區的每個國家做出決定。「不站在美國的一邊,就站在恐怖主義的一邊」(Either you are with us or you are with the terrorists)。

美國發出「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要求塔利班交人,塔利班不肯,等於站在恐怖主義的一邊,於是美軍率領盟軍攻打阿富汗,開始20年的反恐戰爭。

911襲擊是世界歷史中的大事,也是美國的一個轉折點。對中東而言有幾個重點。

第一,反恐,也是「第七類」矛盾,第一次成為中東的主要矛盾。其實中東恐怖主義由來已久,80年代黎巴嫩汽車炸彈比比皆是,但當時沒有人用「反恐戰爭」的名義打仗。

第二,美國迅速推翻塔利班,讓小布希等人燃起了救世情懷。美國不但沒有把阿富汗視為「戰敗國」,還決心在阿富汗幫助成立一個民主政權,花大錢「重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國家作為戰勝國,不但不要求締約賠款道歉,還要自己投入巨資重建,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打造全新的阿富汗,最後足足輸入20年「美國紅利」。這開了歷史先河,也成為日後伊拉克戰爭等的先例。

第三,在推翻塔利班之後,美軍還繼續留在阿富汗「清除恐怖主義」,這也開了美國在中東的先河。與海灣戰爭對比,美軍戰勝海珊後,就很快把主力撤到科威特。

第四,雖然阿富汗只是中東外圍,但美國決心在阿富汗輸出民主,也一併影響到中東。上面提及,美國在中東一向是現實主義先行,推動世俗化為輔,現在換成推動民主,這極大影響了美國的中東決策,也進一步激化美國和中東一些人的矛盾。

第五,攻打阿富汗令美國在中東首次投入大量兵力。除了阿富汗本土,還在中東多國增加軍事基地,加大了在中東的存在。

第六,為攻打中亞內陸國阿富汗,美國還對周邊國家做出妥協,好借路和借基地,(大)中東地區的最重要例子是巴基斯坦。美國還大幅度調整外交方向,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中國。

第七,美國迅速勝利,也令小布希等人希望一鼓作氣殲滅「邪惡政權」。伊朗、伊拉克等中東國家都成為下一個目標。這樣,就輪到了伊拉克戰爭。

AP_05041201139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伊拉克戰爭付出的政治代價

與阿富汗戰爭時得到幾乎全世界支持不一樣,小布希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受到極大的阻力。雖然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曾涉及七大矛盾中的幾乎所有矛盾,但當時海珊已是「無牙老虎」,矛盾並沒有激化到非鏟除他不可的地步。

擺得上檯面的理由就是海珊在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阻撓聯合國檢查團的考察。然而,「大殺器」當時就沒有充足的證據,雖然嚴格地說,海珊阻撓考察違反聯合國決議是「自己作死」,讓美國找到出兵的理由,但情況並未壞到不可政治解決的程度。

事實上,海珊以前也玩過這樣的「遊戲」,最終也得到解決(所以這次是玩過火了)。最關鍵的是,推翻海珊後,所謂「大殺器」最終也沒有找到,讓大家都質疑美國是「故意找藉口」(美國辯解是被不準確的情報誤導)。

有人認為,美國攻打伊拉克是因為「伊拉克有石油」,暗示美國是要霸占這些石油。這是最經不起推敲的。美國打伊拉克加重建,耗費過一兆美元,要多少石油都買回來了。更何況,美國公司並沒有在戰後開發伊拉克石油上得到什麼優惠,也沒有什麼優先權(反而中國承包了不少油田)。

因此,最合理的解釋,還是在意識形態上,小布希要完成他父親沒有推翻海珊的事業,決心推廣民主和鏟除邪惡政權。

為伊拉克戰爭,美國付上代價極大。首先是政治代價,聯合國安理會兩個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固然可想而知不支持,就連法國也不支持。

攻打伊拉克擺明無法在安理會獲得通過,於是美國只有擺出「不需要聯合國安理會重新授權」的理由,意思是伊拉克違反了安理會檢查武器的決議,在那個決議中已授權過如果伊拉克違反就有理由出兵。其他北約盟友也紛紛與美國割席,最後幫助美國的盟友就只有英國、澳洲和波蘭。阿拉伯盟友也紛紛反對(海灣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有派兵)。

其次,和阿富汗情況一樣,美國在推翻海珊後,也沒有把伊拉克當成「戰敗國」,也同樣長期駐軍,於是在阿富汗戰爭外,美國還同時陷入「伊拉克戰爭」。美國還投入巨資重建,建設「民主伊拉克」。美國花費在伊拉克上的錢和阿富汗的錢是同樣量級,都是數以兆計。

再次,阿富汗是中東的邊緣,但伊拉克是中東的中心,又是阿拉伯人,美國出兵理由也沒有那麼正當,於是美軍更多地被視為「占領軍」,引發阿拉伯人更大反美情緒。

最後,伊拉克雖然變成了民主政府,但上臺掌權的卻是人數更多的什葉派。而什葉派的大本營就是伊朗,敘利亞則是另一個什葉派占優的國家。於是三個什葉派佔多數的國家都由什葉派掌權,反而連成一片。

攻下伊拉克之後,美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邪惡軸心」伊朗。

自從伊朗變成神權國家後,美伊就斷了外交關係(有趣的是,伊朗有民主選舉,其實也是個民主國家);巴以開始和解路線圖之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減少,伊朗就成為以色列最大的敵人(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伊朗還支持反以色列的武裝,根據反恐戰爭的邏輯也是「恐怖主義」組織。最大的問題還是,伊朗要自保,其路線圖和北韓與利比亞等一樣,就是要掌握核武器。相對伊拉克的「大殺器」,伊朗開發核武器當然是「更大的殺器」,但伊朗不是已虛弱無比的海珊政權,美國已陷入兩場戰爭,也沒有能力再開闢戰場,於是對伊朗只能以制裁和施壓。

一些人以「地緣政治」為出發點,說美國駐軍阿富汗是為了「威脅伊朗」。這種說法基本上是「看(地)圖說話」,事實剛好相反,美國同時在伊朗東面(阿富汗)和西面(伊拉克)駐軍,但都沒有把兩地作為發動「伊朗戰爭」基地。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911事件20週年】中東的美國時代(下):敘利亞內戰匯聚所有矛盾,成為反噬西方的混亂巔峰



911事件20週年:

2001年9月11日,各位還記得那天在做什麼嗎?當天上午,蓋達組織脅持兩架飛機撞向紐約雙子星大樓、一架衝往五角大廈,另一架則墜毀賓州,就是造成2996人死亡的「911事件」。當時的白宮幕僚長卡德,在鏡頭前通知參加小學生活動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意外成為歷史性的一幕。卡德事後的回憶,就是20年後的今天,許多美國人的心聲:「那天的每一分鐘,我都還記得。」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