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這種直接危及到美國本土的威脅在2001年9月11日出現時,攻擊事件不僅是意料之外,更是震撼了國家體系,因為911事件打破了美國人對於冷戰已經結束、所有危險都結束的理解。
文:Yi-ching Kuai
美國因911世貿中心恐怖攻擊而受創,至今已20年。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下城的110層世貿中心大樓,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於2001年9月11日遭恐怖攻擊摧毀。這次攻擊震驚了世界,導致股市暴跌、美國入侵阿富汗;許多人開始質疑摩天大樓可行性和安全性。
由已故美國建築師山崎實(Minoru Yamazaki)設計的獨特摩天大樓被稱為雙子星大樓,自1973年竣工以來就成為了曼哈頓天際線的一部分。兩棟樓標高1368英尺(417公尺)和1362英尺(415公尺),當年啟用時高過帝國大廈,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2001年9月11日,蓋達組織劫機者令兩架波音767客機擊撞擊大樓。撞擊引發的火災導,致兩座大樓在兩小時內倒塌。
對世貿中心的攻擊造成2753人死亡。雙子星大樓坍塌連帶摧毀了附近的世貿中心七號大樓,並嚴重損壞了周圍許多建築。
緊接著對世貿中心大樓的攻擊,蓋達組織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三架飛機攻擊五角大廈,導致大樓部分倒塌。第四架被劫持的客機飛往華盛頓特區,因為乘客試圖重獲飛機控制權而在途中墜毀在田野間。總計有2996人在911事件中喪生。
「贏了」冷戰,讓美國對於本土遭受攻擊的可能始料未及
對於生活在中東或經歷過中東生活的人來說,攻擊事件頻繁,像是日常的一部分;反觀美國,一起恐攻讓舉國震驚,撼動了整個體系,美國之所以一直以來對攻擊事件感到如此事不關己,波士頓大學帕迪全球研究學院國際關係和歷史名譽教授安德魯・巴塞維奇(Andrew Bacevich)表示,關鍵在於是冷戰結束對美國人集體心理的影響。自1940年代末,冷戰定義了整整40年的國際政治。
而在1989年冷戰結束時,美國人以「我們贏了」的結論來迎接冷戰的結束。因為覺得贏了,所以最大的威脅就消失了。所以在1990年代,美國宣稱自己是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按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的說法,是「不可或缺的國家」,開始無法想像世界上能有任何事情可以直接威脅到美國。
因此,當這種直接危及到美國本土的威脅在2001年9月11日出現時,攻擊事件不僅是意料之外,更是震撼了國家體系,因為911事件打破了美國人對於冷戰已經結束、所有危險都結束的理解。
震驚的直接後果是反應過度,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展開了被誤導的全球反恐戰爭,最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漫長而徒勞的戰爭中得到了體現。
911後投向「黑暗面」,最終以美國國會山莊暴動作結
前美國司法部長岡薩雷斯(Alberto Gonzales),在911時擔任當時的總統小布希的白宮法律顧問,現在是納什維爾貝爾蒙特大學(Belmont University)法學院院長。
他告訴ABC新聞:「我在向學生談論911事件時,會先對他們解釋,這確實是一個改變生活的事件。它改變了我們政府的工作方式,它改變了保護美國人民的重點。它改變了美國人今天的生活方式。我們顯然希望美國人盡可能正常地過他們的生活,但要明白我們在一個非常危險的世界中生活和運作,這個世界上有人、組織、團體不怎麼認同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紀錄片《911後的美國》(America After 9/11)導演麥可・柯克(Michael Kirk),從經濟角度提出了恐怖攻擊引發了一系列行動和變化——軍事泥沼、國內的互相猜忌和種族主義、喪失對機構的信任——煽動者用以破壞民主,實現了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分裂和削弱美國的目標。
紀錄片認為,從一開始,美國的反應就自相矛盾:前總統小布希道貌岸然,副總統迪克.錢尼(Richard B. Cheney)處心積慮,後者說美國需要投向「黑暗面」才得以存活。
於是,似是而非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主張,合理化伊拉克戰爭;巴格達中央監獄流出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照片;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被畫成賓拉登模樣的插畫圖片四處流傳;美國媒體對恐怖威脅反應歇斯底里。
2016年,美國人選出了一位在大選獲勝時說出了「我覺得伊斯蘭教徒討厭我們」這樣的話的人當總統,並且對其餘他視為是美國敵人的對象,都說了類似的話。
有鑑於此,前總統歐巴馬的助手本・羅茲(Ben Rhodes)表示,2021年1月6日示威者使用種族主義語言,懷抱從某種晦暗不明的威脅手中奪回美國的幻想,入侵了美國國會山莊的暴動襲擊事件,是911時代的「合乎邏輯的終點」。

911後創傷心理學迅速發展
此外,由於大規模悲劇事件的發生,創傷學領域迅速發展。
對於911恐攻的心理研究,大多聚焦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憂鬱症上。然而研究亦表明,人們所具備的「復原力」(Resilience,心理學上判定從逆境中彈回的能力),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普遍。
在一項調查911事件後六個月內2752名紐約地區居民的復原力研究中,雖然許多受訪者,尤其是高暴露度的受訪者,都符合PTSD的標準,但依然有超過六成(65.1%)的研究對象顯示出了復原力。復原力在暴露度較高的個體中沒有那麼普遍,但即使在PTSD上升最明顯的暴露組中,復原力的頻率也從未低於三分之一。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設計者邁克・阿拉德(Michael Arad)說,他永遠不會忘記眾人是如何湧入聯合廣場、時代廣場、華盛頓廣場,大家感覺需要待在一起,需要與陌生人肩並肩,承受著個人的痛苦,卻分擔著集體的悲痛。
他說,紐約是那種讓人感覺自己可以馳行於一切之上、所有東西都伸手可及的城市。但在雙子星大樓倒塌後,那種孤傲的感覺就消失了。他從未見過如此團結的紐約。
20年戰爭到底為了什麼?
巴塞維奇教授說,自911以來的20年裡,美國人「不太容易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實際上,有些威脅比起恐怖主義更危險,不只影響美國、更影響全世界,例如氣候變遷。
巴塞維奇進一步指出,美國人應該認真反思阿富汗戰爭的結果。阿富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以失敗告終,但不是軍事失敗。美國部隊並沒有被擊敗,但離完成指定的任務還差得很遠。
美國未能在喀布爾建立一個可行、有效、合法的政府,未能建立能夠維護阿富汗領土完整和內部安全的有效安全部隊。這些事情美國花了過去20年的時間在做,卻沒有達成。巴塞維奇認為,有鑑於美國投入的金錢與人力,美國真的需要反思,為什麼阿富汗戰爭會像伊拉克戰爭一樣糟糕。但,「可悲的是,美國人民和政治領導人並沒有什麼反思的傾向,」巴塞維奇說。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年度出生數據,現今美國有超過7000萬人沒有經歷過911,還有數百萬人在911時還太年輕,無法理解隨之而來的破壞和蛻變。
但一些對911記憶猶新的人,仍然深受恐怖攻擊之前的重大情報失誤所影響。那些當初響應美國愛國情操呼喚、追捕所謂蓋達組織躲藏在阿富汗的人,現在紛紛質疑2400多名美國士兵的犧牲究竟值不值得。
歷經四位美國總統執政的阿富汗戰爭,加上八年的伊拉克戰爭;上個月以美國軍隊兵荒馬亂的撤退和另外13名軍人死亡而告終,其中有四名軍人與911事件同年出生。
2001年控制阿富汗並為蓋達組織提供避風港的塔利班,現在重新掌權,引發人們擔心阿富汗將再次成為恐怖主義基地。
新聞來源
- How a vision for the 9/11 Memorial blossomed into a piece of New York's everyday fabric(USA TODAY)
-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 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Psychological Science)
- 9/11 10th Anniversary: A Mortality Salience Reminder(Psychiatric Times)
- Is 9/11 a Day, or Is It an Era? (The New York Times)
- O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9/11, Is the United States More or Less Vulnerable to Another Large-Scale Terrorist Attack?(BU Today)
- Unanswered questions, anger and suspicion loom 20 years after 9/11(ABC News)
- 9/11 anniversary: how the World Trade Center site was rebuilt(DEZEEN)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911事件20週年】若小布希沒有進攻伊拉克,今日在喀布爾的悲劇原是可以避免的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